规范化培训对中职护理技能竞赛成绩的影响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开展中职护理技能竞赛,有利于护理教学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与具体的操作技能,并促进中职护理专业知识改革与中职护理专业学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从而有效地促进实用型与创新护理人才的培养。从基本的资料搜集、整体素养的培养、参加校内护理技能竞赛、医院实习、精选选拔和科学培训等方面制定规范化的培训方案,促使学生可以在最终的竞赛中取得良好的成绩。
[关 键 词] 规范化培训;中职护理技能;竞赛成绩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19-0252-02
我校的学生近几年参加中职护理技能竞赛,选手在竞赛中的成绩非常优秀,各个项目的指导教师也获得了优秀指导教师的称号,但是依然发现选手在竞赛中存在很多的问题,因此接下来,将针对中职护理技能竞赛的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的分析与探究,并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策略,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
一、搜集学生的基本资料,对学生有初步的了解
一个好的参赛选手是有效取得比赛成功的主要因素,在挑选学生的过程中,为了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學生,教师首先搜集学生的基本资料,当学生在进入学校的第一年开始,就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资料进行整理,其中包括学生的身高体重、身体素质、学习成绩、心理素养以及个人形象等,之后选拔出优秀的学生直接进入礼仪和心理协会参加有效培训,进一步加强学生的自身素养与心理素质,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最后结合护理专业的课程内容,选择对应学科学习成绩比较优秀的学生,引导学生进入到下一轮的考核中。
二、注重学生整体素质提升,赢得患者的信任
在进行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合理地采用多样化的方式,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的整体素质,如让学生参加护理培训、全校礼仪知识技能培训以及市级医药论坛大会等,让学生在具体的实践中强化自身的身体素质,并认识到医护人员形象的重要性,促使学生进一步加强对医护人员形象的认识,并强化学生的责任意识,增强学生的荣辱心,从而在以后的中职护理专业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加强自身沟通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在未来走上医护岗位奠定基础,并取得患者的信任。
三、积极参加校内护理技能竞赛,促进教学改革
在进行医护专业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积极地举办校内护理技能竞赛,并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其中,并为学生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从而让学生在竞争中发挥自己的知识技能与动手能力,全面地认识到医护专业知识,并在具体的竞赛中加深对医护专业知识的理解。在具体的竞赛过程中,需要教师进一步加强对医护专业知识的认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对医护专业教学方式进行改革,从而选拔出更加优秀的医护专业的学生,作为参加竞赛的优秀选手。
四、深入医院实习,为参赛打下良好的基础
让学生深入到具体的实践中进行学习,是有效提升学生医护专业知识的重要方式,并建立临床思维,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掌握正确的医患关系处理方法,也是学生将理论知识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有效方法。在进行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安排学生到医院去实习,并让有丰富医学经验的教师带领,让学生接触更多的病例,并有效强化学生对医学知识的认识,然后将自己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通过让学生在具体的医院中进行实习,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医学知识与技能,医德医风以及作风纪律等在医学实践中的重要性,从而引导学生掌握更多的医学知识,并有效地弥补学生在之前医学知识学习过程中的不足之处,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医学知识,从而为学生的参与竞赛打下良好的理论知识基础。
五、精心选拔和科学培训,提升医学技能
(一)精心选拔参赛选手与培训教师
精心选拔参赛选手,主要是从选手的心理素质出发,其中包括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要求参赛选手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与较强的组织纪律和吃苦耐力的精神,在进行具体的选择过程中,首先对学生的身体素质进行筛选,如果一个学生的身体素质都不过关的话,可能会很难从事医护行业,因为医护人员连最基本的自己都照顾不了的话,是没有办法去照顾病人,同时还应当注重学生的责任意识,如果学生在进行护理的过程中没有一定的责任心的话,就会造成不堪设想的后果。在选择培训教师的过程中,要求选择责任心比较强与教学和临床经验都比较丰富的教师负责参赛人员的培训工作,在这次的培训教师中有教学经验丰富与参赛经验丰富的教师,因此对更多地开展教学培训有一定的引导作用。
(二)做好合理的规划,挨个突破
教师在进行竞赛培训的过程中,应当严格地按照比赛的要求与标准制定详细的培训方案,其中有按照一个月实施的计划,也有短时间内的周计划与阶段性计划,在有效地实施医护专业培训计划的过程中,应当结合参赛选手的个性特点,让参赛选手在每一位训练阶段中都能够得到有效突破,从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采用集中培训制度,挑选优秀选手
1.学生实习之后的集中培训
首先,当参赛选手实习返校之后参加学校的集中培训,在进行具体的培训之后,教师应当告诉学生集中培训的意义与重要性,进一步明确组织纪律,给学生讲解评分的标准,然后向学生演示具体的操作流程;其次,注重细节的沟通,教师要求学生在与患者进行沟通的过程中,应当注重语言的表达、动作的摆放以及物品的摆放等,从而引导学生更好地与病人建立良好的联系,促使选手能够真正懂得护理操作的基本内涵,并学会维护医护人员与患者之间的关系;最后,教师引导参赛选手根据比赛的要求进行强化训练,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与具体的顺序,合理地掌握时间的精准度,培训教师应当针对选手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的不足之处,进行合理的点评,首先肯定选手的优点,引导选手树立信心,之后对选手在具体操作中的不足之处进行点评,然后引导选手如何进行做,促使选手达到更加完善的地步,为选手参赛技能的提升打下良好的基础。 2.校内设置淘汰赛,选出优秀选手
在学校进行培训完毕之后,直接进行第一轮的淘汰赛,筛选出优秀的选手,对他们继续进行训练,要求选手在进行具体的培训之前,首先进行十分钟的护理礼仪的学习,加强参赛选手的形象训练,为选手后续参赛给面试官留下良好的印象。之后培训教师结合大赛的标准,进一步向选手解读具体的评分标准,避免出现扣分的情况,之后有针对性地对选手进行训练,针对其中的每一个点、每一个选项进行专项化的培训,然后针对选手的弱点进行引导,让选手进行强化训练,直到全部掌握为止。如果要想赢得比赛的最后胜利,仅仅达到比赛的标准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当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训练,让学生在比赛结束前三十秒完成整体的操作动作,同时邀请礼仪教师对学生的礼仪形象进行指点,包括学生的发音与举手投足之间,促使学生在具体的行动中展示医护人员的美好形象,为赢得比赛的最后胜利打下基础。
在进行具体的培训过程中,培训人员不要局限于单一的操作情境,应当适当地给学生变化具体的操作情境,从而有效地提升医护人员的应变能力。也可以在参赛人员的等待现场观察学生的反应能力,培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从细节入手,正确地处理出现的意外情况,从容应对。
心理素质是影响整个比赛成果的关键因素,针对选手的心理素质训练,学校邀请了中层领导与监督组教师进行观摩,让选手在领导的注视下进行具体的操作,然后指点出其中的不足之处,并与选手进行交流,锻炼选手的心理素质。同时培训教师在进行辅导教学的过程中,也应当积极地做好选手的思想工作,多多进行引导,减轻选手的心理负担,促使学生有效调整心理状态,然后进行第二次淘汰赛,选出一批心理素质比较强的学生。
3.强化训练,提升培训质量
在进行具体的强化训练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邀请医护专家对参赛选手进行指导,培训教师在其中积极地汲取经验教训,然后及时地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全面地提升参赛选手的参赛技能与水平,教师在进行具体的培训的过程中,可以适当地多组织几次模拟比赛,为参赛选手营造真实的比赛氛围,之后将选手在比赛中的表现录制成视频,让选手进行回放,找到自己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反复地播放。在整个培训过程中,也应当积极地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培训,虽然理论知识占据比较小,但是也是影响比赛成绩的最为重要的因素,学校应当强化学生的理论知识培训,给学生提供多个案例,让学生进行具体的分析,并结合具体的内容提出自己的解决对策,全面促进学生培训质量的提升。
六、教学反思
我校在近几年的比赛过程中,学生虽然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但是通过比赛,我们也得到了正确的认识,中间存在一定的问题,值得进行深入反思。
在進行比赛的过程中,学校所运用的模拟训练与比赛中的模拟训练存在一定的不同之处,导致两名选手在进行实践操作的过程中出现一定的失误,影响了本次的比赛成绩。在日常的训练中,选手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操作,但是在实际的比赛中则出现了一名选手超时完成操作出现了丢分的现象。
七、具体教学建立
1.在进行教学培训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准备好与比赛场景一样的物品摆放顺序,这样便于选手更好地熟悉场景,并快速地找到自己所需要的操作工具,这样选手就不会受到物品摆放不同的影响而产生不良的情绪,便于选手更好地发挥出自己的真实水平。
2.在进行具体的培训过程中,应当进一步加强选手的时间观念,在进行每一次的操作过程中计时,如果出现了超时的情况,教师与学生共同分析原因,保证选手在真正的比赛中做到万无一失。
综上所述,中职护理技能竞赛成绩是中职学校教育质量的有效评价标准之一,想要有效地提升中职护理专业学生的比赛成绩,就应当从选手与教师的角度出发,认真地分析影响中职护理专业比赛成绩的因素,并得到有效解决对策,这样才能保证选手在比赛中取得良好的成绩。
参考文献:
[1]刘黎,张文波,龚媛媛,等.提升职业院校护理技能竞赛水平的实践与建议[J].中华护理教育,2015(10).
[2]邓伟,马小琴.护理本科生核心护理技能的研究进展及启示[J].中华护理教育,2015(11).
[3]蒋娟娟.浅谈护理技能大赛的发展与创新[J].课程教育研究,2019(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0404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