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核心素养视野下中职语文现代文教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语文作为传承中华文化的基础学科,在培养学生语言建构、思维提升、审美、文化核心素养方面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教师在中职语文现代文教学中可以采取引导诵读、引领品读建构语言;运用設疑解惑,提高思维能力;注意品鉴表达,培养审美能力;采用寻根溯源,传承传统文化等方式让学生自主学习、积累感悟、锻炼思维、传承文化,培养中职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 键 词] 核心素养;中职;语文;现代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19-0066-02
2014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颁布以来,核心素养逐渐进入教育者的视野。新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以及《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均从语言、思维、审美、文化四个方面来阐述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当代教育界的新共识,是学生终生发展的奠基石。只有提高核心素养才能给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又为未来可持续发展预留提升的空间。
语文作为传承中华文化的基础学科,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方面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从语文本身课程的性质来看,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的目标,必须提高语文课程的实效性,在实践中引导学生自学、摸索和体悟。但从目前中职语文现代文的课堂教学现状来看,要用怎样的介入方式和教育策略去学习语文,才能更多地让学生自主学习、积累感悟、陶冶情操、锻炼思维,传承文化?现就现代文文本阅读,谈谈如何培养中职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引导诵读,品味语言魅力
学生只有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积累、梳理和整合掌握祖国语言文学的运用规律,形成自己个性的语言经验,在具体的语言情景中就能灵活运用祖国语言文学进行沟通交流。
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教师在课堂上应强化诵读。如《荷塘月色》中最精彩的片段当数文章第四段“月下荷塘”和第五段“塘上月色”。我们可以以读带讲,让绘声绘色绘情的朗读成为贯穿课堂教学的主轴。教师运用范读、学生齐读、个别读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读出月下荷塘的清新、淡雅画面,读出“我”在这片荷塘前心灵得到短暂的安宁,读出面对满目荷塘是一种淡淡的喜悦之情。又如老舍《我的母亲》一文,教师引导学生读出母亲对孩子的爱、对女儿出嫁的不舍、对儿子除夕夜返校工作的无奈和理解,也要读出儿子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因此,教师让学生将作者情感内化为自身感情,带情诵读,更能深化对文章主旨的理解,突破教学难点。长此以往,学生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在润物细无声中将逐渐形成良好的语感。
二、引领品读,丰富语言积累
除了诵读,要建构语言,教师还应该从具体教材的精彩语言文字着眼,采用对比方法深入探究语言文字的不同含义,丰富语言的积累。
语言文字的“情味”是蕴涵在作品之中,而不是浮于作品表面的。字、词、句是语言表情达意的基本资料,遣词造句是构成学生能力的前提。课堂教学中我从“情”入手,引导学生在读中比较、揣摩、品味那些具有“点睛”意义的字词,体味作者遣词造句的高超技巧。如《荷塘月色》第五段,教师抛出问题:能否将“泄”换作“照”,将“浮”换作“漂”?学生经过探究之后认为:“泄”字化静为动,更加强了月光的流动感,与“流水”这个比喻相照应,相比较“照”范围更广;“浮”字写出了月色由下往上升的动感,让月色显得朦朦胧胧,与后面的“牛乳中洗过一样”相照应,而“漂”则有平行移动之感,与后面语句不相称。
又如《一碗清汤荞麦面》中母亲四次要面的问话。教师可以将四句话按照要面的时间顺序写出来进行对比,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寻找四句话的生活背景以及蕴含的情感。通过对比,学生很快会发现由于经济条件的不断改善,母亲要面时的“难为情”程度一次比一次轻,甚至到了最后两个儿子长大成人成才,母亲已然战胜了困难,恢复了生活的自信心。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的方法不仅是机械地解释字意,记诵文句,更紧要的还在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多体会,发现它的语言特征”。教师要引领品读,在对比中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三、设疑解惑,提高思维能力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还应注重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就是要在文本解读中,教师积极进行设疑,让学生在思考中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中职生语文素质普遍较低,知识面狭窄,要引导学生主动发疑显然较难,因而设疑的任务只能落到教师身上。教师的设疑,具有吸引学生进行深入品读文本的磁力,又能在教学节奏方面让学生化被动听讲为主动探究的节奏调节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如下方式进行设疑:
(一)用几个问题领衔全文教学
如《我的母亲》可以设置问题如下:(1)请画出表示时间的词语,说说本文按照什么顺序来写母亲的一生。(2)勾画表现母亲优秀品质的语句,说说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3)勾画我受到母亲影响的句子,说说母亲对我的影响有哪些方面。(4)文章哪部分运用细节描写,表现了母亲对儿女的爱?(5)老舍的语言具有什么特点?五个问题,引领全文教学,研究揣摩结束即完成了本堂课的教学任务。
(二)用逐步设问来引领文本解读
如《荷塘月色》中第四段,教师可设置如下问题:(1)本段写了什么景物?(2)作者采取了什么修辞手法来描写景物?(3)采用什么顺序来描写景物?(4)写出景物的什么特点?以上问题,具有层次感,第一个问题指向内容概括,第二、三个问题指向写作手法归纳;第四个指向整段内容的把握。问题呈现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引导学生思维一步步发散。 关于“解惑”,教师要充分关注学情,采取不同的方式。简单的问题,让学生单独思考;较有难度的问题,采取同伴互助的形式;高难度的问题则发动学生组成小组进行头脑思维火花碰撞。另外,教师在解惑环节更应是引导者、促进者,而不是解答者;给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不急于向学生讲授答案,循循善诱,不失时机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能自然而然地探寻答案。
四、品鉴表达,形成审美能力
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其通过阅读鉴赏优秀的文学作品,品味其语言艺术,进而体验作者的丰富情感,感受文章的思想魅力,并逐渐形成自觉的审美鉴赏意识和审美鉴赏能力。
如老舍《我的母亲》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齐读作者运用大白话、大实话表达丰富情感的句子。像“每逢接到家信,我总不敢马上拆看,我怕,怕,怕,怕有那种不祥的消息”,运用连续四个“怕”,表现内心的恐惧,表达对母亲的挚爱感情。又如“可是慈母不会再候盼着我了,她已入了土!”运用低沉缓慢的语调表现对失去母亲的痛惜之情。通过朗读,把语言所体现出的美内化为学生的情感,体会语言的创造美。
又如《绝品》,可以让学生深度挖掘“绝品”的绝之所在,绝在画、绝在人品、绝在作品,让学生在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审美体验。除此之外,还可以让学生根据“雪,哑哑地落着。四野一时无声”,透过环境描写,渲染悲壮、肃穆的气氛,衬托出人物的高贵品质,可以说此时无声胜有声。
五、寻根溯源,传承传统文化
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要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文化,要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表现出一定的文化视野、文化自觉的意识和文化自信的态度。
如《荷塘月色》中,教师引导学生探寻江南采莲旧俗,搜集从古至今有关采莲风情的诗句,讲述当代江浙水乡采莲的诸多风情。
如《绝品》中,教师可以问学生裱画的技术。在与学生对话交流中,教师运用视频讲解如何裱画,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
为何马蒂尔德会有爱慕虚荣的心理呢?教师在执教《项链》时,要及时引入19世纪末的法国社会背景,说明当时法国社会的拜金主义现象,让学生了解到不同国度的文化。
总之,中职语文学科中的现代文教学应围绕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这个目标来引导设计教学各个环节,发挥现代文对学生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等方面发展的作用,帮助学生提升職业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章桂周.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语文教育方略[J].语文教学研究,2018(4).
[2]石莉.指向核心素养的高中语文课堂[J].语文教学研究,2018(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0411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