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走班环境下分层教学在初中科学课堂上的实践反思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新课程改革以来,“学为中心”“以生为本”的理念已深入人心,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尽量开始以“导”为主,学生以“学”为重的教学模式百花齐放。而真正实施分层走班教学者,却难坚持实施,但我校自2017年起,开展数学科学两科教学分层走班,落实了以理科两门分数总和为参考,分为A、B两个层次,把每个老师任教的两个行政班按理科排名编为A、B两个教学班,并与数学学科进行交叉排课,如此实践2周年,本人以自己在科学课堂中的实践经验谈谈分层教学的一点反思,以供商榷。
  关键词:分层走班 小组合作 问题
  随着课业内容的不断加深,初中学生的成绩明显出现了分层的情况: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在老师课堂教学过程中“吃不下”教学内容,课后又不敢提问,久而久之学习跟不上,失去学习的兴趣;而那些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常常会“吃不饱”,通过自主学习完全可以掌握。科学的学习,不仅仅是学习基础知识和技能,科学思维和核心素养的提高更需要建立在此基础之上。针对学情,为了坚持“学为中心”“以生为本”,提高教学的针对性,我任教的两个班结合数学学科采取了“分层走班”的模式,两个班按照数学和科学总分的排名,A班为基础较薄弱的学生,B班为能力较强的学生,B班人数多于A班,有利于在教学中更能关注到每一位学生。下面我谈一谈在这种模式下教学中的一点想法:
  一、改变课堂教学方式作为切入点
  “因材施教”是分层教学的根本原则,即从不同学习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依据学生的具体差异分层施教。A班的学生基础较弱,也有畏难情绪,在设置教学环节时,我大都从生活中的实例入手,或将他们的注意力首先吸引到课堂中来。B班的学生双基扎实并不需要太多时间,更多的是让他们独立思考,注重高阶思维的培养。
  科学课堂中实验教学较多,A、B班在教学方式中会有些不同,如在学习“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的多少跟哪些因素有关”即“焦耳定律”实验的时候,学生不仅需要提出猜想,还得说出猜想的依据。我让A班学生翻开书本,先阅读书本上的实验装置图与实验步骤,再提问实验中产生多少热量等问题,之后让学生动手实验,观察记录现象,得出结论,降低学习难度,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A班学生的参与度。
  B班在教学时则是不允许他们翻书,根据猜想,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如何控制变量相同与不同?选择什么实验器材?两个电阻规格如何选择等,最终得出优化后的方案再与书本比对,把A班需要解决的问题“前置”,发散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作业及评价分层作为落脚点
  不管是哪种授课方式最终都要通过评价来反馈,学生、课堂分层后作业与评价也必须分层。现在的作业不太简单,老师必须做好下水作业,了解学生的学情,删减题目,A班的学生做基础题,B班的学生除了做基础题外还要完成提高题。A班作业批改之后,老师有意识地将作业中的易错题收集,一到两周可将错题整理成卷,作为练习再进行测试并重复训练。由于这样的试卷学生做起来分数较高,不仅能不断巩固基础知识,还能让学生从中获得自信,更有利于提高科学成绩。B班的学生在评价时要有意识地选择基础与提高兼顾的试题,在讲评时也可以让学生自主分析错因,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三、小组合作推进分层教学
  小组合作学习是目前世界上普遍采用的一种创意教学理论,在实施分层走班前,我已尝试过小组之间竞争的模式,比较具有实效性。依据学生的认知基础、学习能力、发展潜力等,按照“异质同组,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分组,这样既保证优势互补,又便于开展公平竞争。
  小组合作学习将班级授课制中的个人竞争变为了小组竞争,增强了学习小组的集体荣誉感。课堂上,对于老师提出的问题采取先小组成员独立思考,把想法写下来,再分别说出自己的想法并讨论,形成集体意见。作业讲评时,学生相互讨论,相互学习,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主体性,让班级中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到作业讲评中来,有效地改善了课堂内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不同层次学习中都能感受到成功与快乐。
  四、奖励机制促使良性循环
  学习除了需要内驱力,同学的认同、家长老师的表扬等也能事半功倍。因此,在分层走班的前提下,评价激励对小组合作学习起着导向作用。为了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我与学生商量后制定了的激励方案。
  另外,要形成合理的流动机制。引入竞争机制,实施动态管理,每半学期依据分数将学生重新分组,每学期末对学生层次局部微调,使学生层次双向流动,让学生在“走班”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变化有一个重新选择的机会,这样才能真正帮助学生进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和竞争力,让学生的学习存在良性循环。
  五、我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困惑
  (一)由于科学与数学学科捆绑分层,使得在实行过程中很难真正做到科学学科的分层,特别是两门理科存在偏科的学生导致经常在A、B班之间来回调整。
  (二)在实施分层走班之前,每一位学生都在固定的班级中,班主任与任课教师对本班学生情况都非常熟悉,管理起来比较容易。而实施之后,走班学生没有固定班级,班主任与任课对于非原来自己班的学生情况不好把握,班级中容易出现迟到、早退、上课睡觉等不良行为。
  (三)虽然主要根据学生意愿分层走班,但不排除部分学生仍会产生“我是差生”“我是好学生”的思想。认为“我是差生”的學生可能会出现不良的心理,不利于其个人的健康成长;而认为“我是好学生”的学生则可能养成自高自大的性格。
  参考文献
  [1]叶澜.教育学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陆英.隐性分层次教学的探索[J].教学与管理,2002(09).
  [3]周兴银.“分层教学,分类指导”之体验[J].教育前沿(理论版),2008(0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0473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