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考核改革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陈建 赵娜 王利剑 徐国辉 郭玉波
【摘 要】本文首先介绍了应用型本科院校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和特点;其次进一步提出《锂离子电池》课程在课程考核过程中存在的弊端;最后基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提出了一些具有建设性的课程考核建议。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考核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8-0011-02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1.应用型本科院校提出背景。
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国际教育界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逐渐重视,人们已认识到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纵观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史,理论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比重,而实践教学并未引起足够重视。学生理论水平的提高并不意味着实践能力的提升,大部分学生在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尚需进一步加强。2016年,我国发布的《关于编制“十三五”产教融合发展工程规划项目建设方案的通知》([2016]547号)中明确指出,重点支持一批普通本科应用型试点高校的建设并打造一批具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应用型高等教育对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满足市场对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以及推动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应用型大学主要是以应用型教学而非研究型教学为办学定位的高等院校。按照中国校友会中国大学分类体系标准,国内现有高校可分为4种类型:研究型、应用研究型、应用型和技术型大学。其中应用型本科院校主要是以部分老牌本科院校和部分新建本科院校为主。
2.应用型本科院校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和特点。
(1)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
重视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重点突出实践教学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不断提高学生发现、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动手能力。同时,不断强化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学习、理解、掌握和运用创新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2)创新课程体系,提高学生的市场竞争力。
应用型人才培养要与市场需求、地区和行业的发展充分接轨,做到面向社会、服务社会,同时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重要的人才支撑。针对此要求,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要以培养具有较为深厚的基础理论知识、较强的实践创新能力和高的综合素质为目的,不断创新课程体系,及时完善教学内容,适时改革教學方法,使学生及时适应就业单位对应用型人才知识储备的要求。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实践活动,提高工作意识,及时发现改进自身存在的不足。
(3)培养生产一线应用型人才,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应用型人才不仅要具有较高的专业基础知识水平,还要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责任感等。学生只有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才能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学习进步,提高创新能力,为企业、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
二、《锂离子电池》课程传统考核模式及存在的弊端
1.传统的考核模式。
《锂离子电池》课程是洛阳理工学院材料学院材料物理专业的专业基础必修课。本课程综合考核成绩评定为:期末考试成绩占80%,平时成绩占20%(其中作业成绩占10%,考勤成绩占10%)。该考核方式也是大多数高校课程经常采用的考核方式。其中学生平时成绩的评定主要参考学生的考勤情况、作业的完成情况以及完成质量来综合评定,平时成绩(考勤成绩+作业成绩)以20分计,具体细化标准为[1]:
考勤:旷课一次扣1分,迟到和早退一次扣0.5分,旷课达到1/3取消考试资格。
作业:作业成绩分为四个等级,分别为A、B、C、D。作业中,每得一个B扣0.5分,得C扣1分,得D扣2分,缺一次作业扣3分。直至20分扣完为止。
此外,最终平时成绩的给定除参考考勤情况、作业完成情况等以外,还参考了学生的课堂表现等因素。
2.考核模式存在的弊端。
尽管在课程的考核过程中,课程组成员充分考虑了各种情况对学生成绩评定的影响,对平时成绩尽量做到细化且卷面考点完全覆盖教学大纲要求。但是,最终的考核形式仍显呆板,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对课程考核理念认识不够深入[2]。
虽然我国提出素质教育已有多年并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在高校中仍存在一种错误的认识:学校以学生的最终成绩衡量教师的授课水平,老师以学生的最终成绩判断学生的“好与不好”,而学生以自己的最终成绩去评定各种奖学金。学生的最终成绩决定了学生能不能拿到奖学金,老师能不能获得评优评先资格。这种现象造成大学生往往存在“功利”念头,考试前搞突击甚至出现考试作弊现象,完全为了分数而学习,有悖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学生毕业进入职场,企业更看重的是学生的学习能力、钻研精神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考核方式无法全面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也不利于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卷面考核内容单一。
目前,卷面考核题型一般包括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名词解释、简单题和计算题等几种类型。考试试卷题型设计较为死板且考核过程中重基础理论知识考核而轻实践能力考核。这主要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师对学生的考核往往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现象,忽略了对学生发现、分析问题以及利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
(3)课程考核方式单一,无法全面反映学生的能力水平[3]。
大部分高校课程的考核方式主要以“平时成绩+末考成绩”为主,其中平时成绩占20-30%,主要综合考察学生到课情况、作业完成情况以及课堂表现情况等。期末考试成绩占最终成绩的70-80%。该考核方式很容易造成“高分低能”现象的出现,成绩的高低只能片面地反映学生对知识点的了解程度而非理解、掌握和灵活运用的程度。 三、《锂离子电池》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建议
1.结合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及时转变课程考核理念。
应用型人才重点是培养学生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锂离子电池》课程考核的内容不仅要体现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能力,而且还要充分体现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一定的创新能力。同时使学生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等人文素养。
2.将理论教学考核与实践教学考核有机结合,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锂离子电池》课程是材料物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共52学时,其中理论教学40学时,实验教学12学时。在目前课程考核过程中,对学生的综合成绩评定存在一定的错误观念:一是重理论教学成绩而轻实践教学成绩;二是实践教学成绩重实验报告成绩而轻学生动手能力、发现与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理论教学考核和实践教学考核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關系[4]。在教学过程中要本着学以致用的原则,逐步引导学生将掌握的基础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产中去发现、分析与解决问题,同时鼓励学生积极进行创新实践。
3.积极制定适合本专业的人才考核评价体系。
应用型人才培养既要符合国家发展纲要要求,也要符合、适应行业和地方经济建设需要。科学、合理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不仅要体现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发挥空间,而且还要体现教师的实际可操作性,做到有据可查,有据可依。同时,人才评价体系是动态的而不是固定不变的,要随着市场对应用型人才能力的需求适时、及时进行调整。
参考文献
[1]陈建,赵娜,赵军伟,李继利,万琳.《锂离子电池》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广东化工,2017,15:290+300.
[2]李念良,李望国.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高校课程考核改革研究[J].科教导刊,2013,9:14-15.
[3]吕春莉.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考核改革探讨[J].烟台南山学院学报,2018,15(2):14-16.
[4]葛艳辉,闵笛,刘桐芬.环境科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探索——以天津理工大学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6,24:241-243.
作者简介:陈建(1984.10-),男,汉族,中共党员,博士研究生学历,讲师职称,洛阳理工学院教师。研究方向: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的制备及改性研究。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1179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