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欠发达地区中职教育校企合作的问题与对策①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梁开玺
[摘 要] 校企合作已经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当前职业教育最紧迫的任务是开展校企深度合作。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最佳途径是以有针对性的方式和企业联合办学,共同培养学生。它既能发挥学校办学的优势,又能发挥企业对学生教育的优势,将教育与就业两大环节结合起来。从人才培养到人才的运用,形成了一个自然而流畅的循环。在这一过程中,企业可以不断地从学校获得所需的人才,在企业的支持下,学校可以继续发展职业教育,使双方受益,相辅相成,同时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促进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推进社会经济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因此,积极参与校企深度合作,有机整合学校与企业两种資源,达到互惠共赢,是职业学校生存发展的根本出路。结合张掖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在多年的校企合作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基于西部地区的现状,经多方面的调查研究,针对存在的几种典型问题及解决对策谈一谈意见。
[关 键 词] 西部欠发达地区;中职教育;校企合作;问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16-0006-02
一、西部欠发达地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解决欠发达地区中职学校实习实训条件不足的问题
通过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企业可以为学生提供实习场所和设备,使学生获得直接的专业实践经验,获得明确的专业方向,获得一定的实习收入,解决贫困学生在欠发达地区生活困难的问题。
(二)解决欠发达地区中职“双师型”教师不足的问题
在不发达地区,教师培训的资金和机会有限。通过校企合作,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可以向企业学习技能,聘请企业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学校兼职教师,向学生传授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促进教学与实践的结合,解决问题。中等职业学校缺乏“双师型”教师。
(三)解决欠发达地区企业劳动者技能不高的问题
中等职业学校可以为企业培养技术人员,帮助企业节省经营费用,同时也可以解决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找工作困难和企业寻找技术劳动力困难的问题。学校与企业的关系是互利共赢的。因此,在欠发达地区,积极推进校企合作,有利于学校的发展,有利于企业进步,有利于学生就业,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
二、西部欠发达地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政府促进学校与企业合作的政策、法规和管理机制不健全
国家和省级政府关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政策法规的缺失和滞后以及运行机制的不完善,是造成校企合作缺乏深度和不稳定性的主要原因。虽然一系列的国家文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校企合作的发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由于缺乏相关的法律制度,学校比较热,企业比较冷,合作的稳定性长期较差。由于政府领导力度不够,现有的校企合作大多是短期、不规范、低水平的合作。
(二)中职教育地位低下,影响了校企合作的力度
欠发达地区对中职教育普遍存在着认识不足的问题。(1)观念上的误区。社会上的普遍观念是读高中升大学才是成才的正道,中等职业学校是一种“被迫”的选择。(2)对中职教育作用的认识误区。中职教育的作用往往被简单定位为“找工作”,中职成为岗前培训的营利机构。这样,有效的校企合作就无法真正实现,没有政府和企业大力支持的校企合作是缺乏力度的。
(三)中职学校专业设置类别多而不精,增加了校企合作的难度
欠发达地区中职学校为了更好地生存发展,为了能招到学生,并不结合学校的实际如师资队伍、实习实训条件等因素,而是跟风市场,几年以来造成学校什么专业都有,但什么都不精、不专。这样由于涉及的专业门类多,而学生的专业水平又不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校区合作办学。
(四)中职学生能力不足,拿不起企业的技术工作
由于实训设备、师资力量等资源的缺乏,或者设备、知识更新速度慢,使培养的学生工作能力不强,不经过岗前培训不能真正承担技术工作;如果企业组织培训,学生又不见得长期留下来工作,因此企业不愿意接受这样的校企合作。
(五)本地工业发展落后,缺乏合适的企业
我省地处西部欠发达地区,我市更是以农业为支柱的小城市,我校处于这样的地理环境之中,在摸索校企合作的道路上深深感受到步履维艰。本市企业数量少、规模小,用工量也少,技术岗位更是少之又少,普通岗位上企业更愿意用成年劳务人员,我校几乎找不到愿意和我们校企合作的本地企业。这也是欠发达地区共同存在的问题。
(六)企业利润小,不足以弥补管理带来的困难
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可以给企业带来一定的利润,但是也会带来组织培训的困难、管理的困难、安全问题的困难等。在这个过程中企业会衡量利润与困难哪个更重要,才会决定是否合作。因此,职业学校和企业能否合作,取决于双方能否寻求和掌握利益平衡,合作能否产生最大效益,取决于双方在长期合作中逐步探索和建立的各种机制。如果企业受到眼前利益的影响,人才战略和长期意识不足,就会影响合作的深度。
(七)校企合作的有效模式尚未形成
目前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基本上是由学校和教育部门推动的。其中大多数是短期的、非正规的、低层次的合作,得到感情和个人关系的支持,尚未形成统一和协调的、自愿的整体行动。没有有效的校企合作模式和机制,也没有双方沟通的平台,因此,建立有效的校企合作模式迫在眉睫,使校企合作从校企自身的内部发展成为一种动态的需要。 三、西部欠发达地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主要对策
针对以上西部欠发达地区职业教育在校企合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本人结合工作实际并不断做社会调查,提出以下一些解决西部欠发达地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对策。
(一)提高政府促进校企合作的战略意识
只有政府统筹规划和支持,各部门、企业、学校才能在校企合作中建立有效的合作模式和机制,校企合作才能真正实现双赢的目标。各级政府要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角度规划高职院校和企业的发展,协调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把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作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建立以职业学校、企业为主体、行业协会为中介的政府主导的学校和企业合作发展新机制。坚持教产合作、校企结合、工学结合的改革方向,提高职业教育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改善民生的能力。
(二)做好“请进来、走出去”的思想准备
本地缺乏企业,我们可以向外看,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唐等地区有的是企业,这些企业需要大量的技术工人,可以和它们合作,请他们来为我们制定教学计划,按他们的需求培养学生。也可以在学生顶岗实习时到这些地区的企业去锻炼学生,甚至留下来长期工作。
(三)班级进工厂,车间进学校
学生到企业实习给企业带来的最大难题是管理与安全,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组织整班学生到同一个企业实习,学校可以派管理的老师和实习指导老师同学生一起到企业,学校就可以解決企业的后顾之忧,这样在合作中即便只有微薄的利润,企业也是愿意合作的。如果学校有满足条件的设备,学校还可以承接企业的业务,按照企业的要求标准,由自己的老师指导,在自己的实训室做企业在车间的工作,只要产品质量达标,企业也是非常愿意接受的。
(四)老师下企业,知识赶新潮
知识的发展日新月异,老师在大学学习的知识很快就落后了,这样教育出来的学生肯定不能适应企业的需求,企业当然不愿意接受。只有老师掌握技术最前沿的知识,才能培养出企业需要的人才,而解决这个问题的唯一方法就是培训老师,培训老师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让他到生产一线去锻炼。所以学校要做好老师的思想工作,鼓励老师下企业,到生产一线去锻炼。
(五)面向市场,展望区域经济发展,建立特色专业,突出重点专业建设
张掖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根据当地市场需求和师资情况,开设艺术幼师、电算化会计、护理与机电技术等专业。经近几年的持续发展,现这几个专业已成为学校的品牌专业,学生就业稳定。中职学校应瞄准市场,同时根据当地经济与产业发展,前瞻性地创办特色专业,专业的设立必须具有一定的技术竞争优势,不可盲目跟风,专业建设既要突出特色,又要符合经济发展需要,满足当地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只有这样,校企合作才有利益基础,只有这样,企业才能积极参与校企合作。
(六)为企业、学校实施师资培训,解决“双师型”人才缺乏的困境
培养锻炼和提高受教育者的职业能力,满足社会需要,是职业教育的核心。中职教育应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要实现这个目标,中职教师必须是走进课堂的“教师”、进入车间的“技师”,这是职业教师与普通教育教师的根本区别。要实现欠发达地区中职教师向“双师型”教师转变,仅靠设备简陋、技术落后的校本培训是远远不够的,建立企业教师培训基地,促进基地与学校的深入合作。一方面让中职教师走出校园,走进企业做“学生”,学校必须建立专业教师定期到企业培训学习的制度,增加教师编制,预留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顶岗培训学习的编制;另一方面,制定吸收有专业特长的企业师傅到学校任教的政策措施,将企业的能工巧匠请到中职课堂中来,解决欠发达地区中职“双师型”人才缺乏的困境。
(七)面向岗位,推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提升学生技能,解决校企合作中学生岗位能力不足的问题
欠发达地区中职学校的学生大多职业技能基础薄弱,这是企业缺乏校企合作热情的原因之一。职业技能仅从书本上学是不够的,还需要在模拟企业工作环境进行实际操作训练中获得,因此,针对这些基础较弱、从没接触过现代职业技术的学生,必须在中职教学中大力推行理实一体化教学,充分发挥教师的领导作用。通过确定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教师和学生都可以边做边教,边做边学,在整个课程中建立质量和技能培训的框架,丰富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提高教学质量;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帮助中职学生提升综合素质,适应未来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校企合作才能受到企业欢迎。
校企合作不是新话题,职业学校或多或少都做过,各种各样的合作方式层出不穷,但难的是找到适合自己的行之有效的那一种。所以我们要大胆探索,及时总结,尽快找到合作共赢的模式。
参考文献:
[1]江苏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行动计划[R].江苏省教育厅.
[2]何小平.加强实践教学,突出创新能力培养[J].高教论坛,2004(10).
[3]李建平.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全新挑战[J].教育发展研究,2002(1).
◎编辑 马燕萍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1224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