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背景下的中职美育课程研究①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官水凤 王小朵
[摘 要]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它不仅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同时还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更彰显了中华民族的一脉传承。因此,中国教育应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入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尤其是美育课程,更应该融合我国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这样不仅可以树立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还能养成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结合教学经验,就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背景下的中职美育课程研究作初步分析,以此希望为广大教师带来一些启发与思考。
[关 键 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职美育课程;策略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18-0010-02
美育从字面上来讲是以美为研究对象而展开的一系列教育活动。美学是从哲学延伸出来的分支学科,不同的哲学家对美有不同的认知和定义。苏格拉底认为美德即知识;柏拉图认为“美根源于永恒的理式”,其主张从精神世界探讨美的本质;亚里士多德则主张从物质世界探讨美的本质,其认为艺术是一种模仿学说。各个思想家关于美的概念争论了很长时间。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从本质上阐述美,笔者认为只要符合客观世界的真理即是美的。举例来讲:有的人认为只要一个人具备高颜值,那么这个人就是美的,实际上这种审美方式有失偏颇,其只能流于肤浅的外表。因此,教导学生站在理性的角度感受美、鉴赏美、思考美是每一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应该积极践行的教学活动。
一、中职美育课程现状
(一)缺少美的内涵
部分教师采取照本宣科的方式讲解美育课程,其仅以教材、课本为主要的教学工具,课堂上简单为学生展示图片、文字、音乐等文本,课下让学生以课后习题为作业,这样不仅让学生陷入一种被动、消极的学习状态,还无法让他们深入理解什么是美,更无法让其透过表象看到本质问题。
(二)没有贴近生活
部分教师只让学生学习高深莫测的美学哲理,脱离他们的实际生活,这样不仅会让学生学得一塌糊涂、无法近距离感受到身边的真善美,长此以往,更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如为学生照本宣科念一些哲学概念、抽象原理、晦涩规律,不能与客观世界灵活地结合起来;让学生死记硬背美学历史知识;不会启发性地指导学生观摩美学作品等,这样只会让他们对美育课程产生厌恶心理。
(三)无法践行善的理念
美育课程的首要作用就在于使学生深切体会到助人为乐的幸福感,而这就要求教师要秉着实事求是的精神、一切从实际出发解决问题。但是,部分教师不仅采取敷衍了事的态度教学,同时还无法将美育课程全面贯彻、渗透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他们在课下不能及时地欣赏美,也就不能从中领悟到善的价值所在,更不会时刻践行善的理念。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折射
提起传统文化,有的人首先反应就是三纲五常的封建礼教,这种想法是狭隘的、偏见的。其实,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不仅丰富多彩、海纳百川,而且还充满了富有生机的鲜活生命力,如春节、京剧、国画、书法等一直延续在中华大地上。究其背后的原因:(1)中华传统文化代表了人类永恒存在的价值理念,经得起时间的考验;(2)中华传统文化符合社会发展的潮流,同时它也在不断摒弃不符合时代发展的元素,可以做到传承与改变;(3)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命脉、归根、家园,是中国人的血肉之躯。因此,中职美育课程应该有效地融合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以此培养更多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人才。
(一)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包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而中华传统文化中将友善、仁爱、礼仪、正直等人格品质纳入核心的价值体系,两者不仅相辅相成,同时还相互促进、相互作用。
(二)构建以人为本的情感诉求
中华传统文化包含孔子儒家学说、老子道家学说、韩非子法家学说等思想为基本原则,其中孔子实行廉政爱民的治国之道,讲究以人的本性为根本立场;而老子提倡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朴素思辨;韩非子则主张以法为手段。中华传统文化之根本在于构建以人为本的情感诉求、哲学理念、理性需求等。
(三)实行伦理道德的自我约束
中华传统文化对伦理道德的自我约束是建立在人性化的基础之上,并不是以严苛性的惩罚措施强制人们进行自我约束。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其是指无为而治的自我监督和管理体系,是人们发自内心地遵守秩序、规章、总则,并从中感受到快乐感、力量感、踏实感。
由此可见,如果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入中职美育课程中,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基本的是非观念,而且还可以滋养他们用爱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
三、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背景的美育课程意义
美育课程应该有效地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样不仅可以起到矫正、规范、指导学生学习的作用,而且还能加强他们的德风建设。
(一)产生强烈的归属感、认同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遗留下来的瑰宝,集中展示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力与精神面貌,我们应该在此基础上大力弘扬和继承。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希望,如果他们忘记了祖宗的規训、宝典、警示,那么就会找不到发展的方向,且会迷失自我。
笔者在开设美育课程时,会引入《论语》《唐宋古诗词》《道德经》等信息,并为学生进行全面解读、评析,而不是让他们死记硬背,以此让其知道自己是谁、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从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强烈的归属感、认同感。 (二)培养爱国情怀、共筑中国梦
美育课程的意义不仅在于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方向,还在于让他们认识到立国之根本,作为共产主义接班人,更要从心出发,及时改正自己的问题,从而为中国的深化改革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而这就需要教师让学生发自内心地热爱中国的文化,所以,大力引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教育的一项重大举措,不仅激发出了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同时还为共筑中国梦打造了扎实的基础。
笔者在讲解美育课程时,为学生引进了中华文明发展史,即从上古時代的女娲造人到21世纪全球化的互联网时代,并穿插生动、形象、直观的历史人物故事,一一为他们娓娓道来,以此将其带入传统文化的学习情境中,从而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三)实现自我理想、社会理想
中华传统文化将强大的激情注入学生的生活实践中,并培养他们敢于担当、勇于进取的责任心,以此帮助学生树立自己的理想,进而实现共同的社会理想。
教师应该将美育课程渗透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在课堂上为他们展示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知识,同时还应该在课下让其认识到我国千百年来的文化遗产。笔者会鼓励学生观看具有人文气息、并与传统文化有关的电视节目,如国家宝藏、百家讲坛、中华好诗词、我在故宫修文物等,这些文物类、讲述类、纪实类的作品,不仅可以在潜移默化的状态下培养学生树立崇高的社会理想和个人理想,同时还能让他们学习历史知识。
四、实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美育课程策略
通过笔者对上文的阐释,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无缝衔接到美育课程中,其不仅是教师必须要完善的一种教学方法,而且还是学生应该认真贯彻落实的重要途径。
(一)一体化教学体现“仁”
中职学校不仅要建设学生的理论知识体系,还要加强他们的职业技能。因此,美育课程的教学活动不仅要深化学生对美的理解,还要让他们欣赏美的价值所在,并将自己的认识灵活地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学校可以实施教师、教材一体化的教学策略,并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仁”导入自己的教学中。首先,教师不仅要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还要树立品德方面的榜样;其次,教材不仅要有专门性、针对性、指导性的美育课程文本,而且还要在其他各个学科中引入传统文化知识。
笔者会时刻督促自己、不断严格要求自己,并以身作则,同时利用业余时间为自己充电学习;与此同时,笔者会结合自己的教学目标,并选择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素材。当然,形式不只限于课本,而是会利用各种各样的多媒体资源。如笔者曾经为学生播放了《一个人的课堂》部分片段,影片传达了一位人民教师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感人精神,通过丰富、活泼的视听画面,不仅牢牢地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同时还强烈地感召他们向片中教师学习中华传统美德。
(二)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表现“礼”
礼貌、礼让、礼节是中华传统美德的具体体现,教师应该将其贯彻到学生的家庭、学习、娱乐等方面,并结合他们的实际生活有目的性地引导他们学习美育课程。
笔者采取两手抓的方法,即一方面在讲解美育理论知识时,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引入具有趣味性、生活气息的实例;另一方面采取互动教学模式让学生处处知礼、守礼、懂礼,以此形成师生、生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
在讲解美术学科时,笔者会将国画、书法、山水画等带有中国意蕴、并贴近百姓生活的作品引入课堂中。但是,笔者并不会直接为他们讲述作品背后的思想感情,而是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探讨、辩论、讨论,并且不会随意干扰他们的想法,随后让学生集思广益、踊跃举手发言,而笔者再结合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说明,并有针对性地引入中华传统文化元素,这样既可以让他们充分表达自己的个性自由,同时还能让其学会如何与人友善地相处。
(三)理论结合实践呈现“义”
如果教师只将美育课程的视角局限在课堂上,那么就会发生泛泛而谈、纸上谈兵的现象,不仅无法让学生真正领悟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而且还会培养他们懒散的学习态度。
首先,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加一些与美育知识有关的讲堂、培训、演讲等,或者课下组织学生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其次,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参加与美育内容有关的实践活动,并力行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从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笔者会在周末时间带领学生到当地的博物馆、历史馆、展览馆等设施场所感受我国深厚的传统文化,并对他们进行美的教育活动,从而让其深切体会到中国的地大物博;笔者还会让学生以孝道为主题,力所能及地帮助父母完成家务,这样不仅可以拉近学生与父母之间的距离,同时还能培养他们的家庭责任感。
以上就是笔者就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背景下的中职美育课程研究所作总结。当然,由于笔者自身能力有限,文中尚存欠缺之处,还望广大同仁朋友提出宝贵的意见,以此督促笔者修正教学中不足的地方,从而为高质量的美育课堂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翟景平.中职美育课程设计探究[J].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2012(3).
[2]刘琳.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背景下中等职业学校音乐欣赏教学的实践研究[D].烟台:鲁东大学,2016.
编辑 武生智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1291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