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互联网+”跨界融合的高职院校复合型人才素质构成①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凌玲

  [摘           要]  复合型人才培养是近些年高等教育界非常关注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随着时代的发展,“互联网+”跨界融合、时代经济的飞速发展、产业的转型升级,对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在深入分析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初步提出高职院校复合型人才素质构成,希望给高职院校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带来一些思考。
  [关    键   词]  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互联网+”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17-0062-02
   复合型人才是高等院校为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而建立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培养掌握跨学科综合知识的创新型人才。高职院校积极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把复合型人才培养作为人才培养的特色,来为社会培养技术型人才。随着以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为重大标志的“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跨界融合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的主要特征,在“互联网+”跨界融合的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复合型人才素质构成已经成为特别重要的研究课题。
   一、国内关于“复合型人才”素质内涵的解读
   国内专门研究“互联网+”时代下“复合型人才”素质构成的文献并不多,大部分的研究成果是比较零碎而且存在重复现象,对于“复合型人才”培养方面,缺乏有“复合型人才”特点的培养模式。本次研究通过对国内“复合型人才”研究成果进行统一归纳,并通过科学的分析,结合高职院校的特征和“互联网+”跨界融合的时代背景,提取有利的信息,对高校复合型人才素质构成进行探讨。
   在知网中以“输入内容”为搜索条件,以“复合型人才培养”和“高职”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发现从1998~2018年的二十年间,知网中关于“高职复合型人才培养”方面的论文有1110篇;以“互联网+”和“复合型人才培养”为主题检索,发现知网收录的论文仅有141篇,而最早的研究开始于2010年,2016年以后的研究占90%;以“互联网+”和“人才培养”为主题搜索,从2000~2018年二十年,知网收录的论文有2330篇,其中2282篇論文是开始于2015年。
   由此可见,国内的研究集中在“高职院校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而“‘互联网+’背景下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集中在2015年,伴随着“互联网+”的兴盛而崛起。其中对“‘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显得非常的缺乏。经过对以上所有文献的刷选、归纳、比较和分析,可以看出 20世纪末,高校为了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带来的学科综合化发展趋势,开始积极推进“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关于“复合型人才”的内涵,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解读。
   (一)复合材料角度的解读
   如南京大学的张冲教授的《高校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对策的思考》,其研究的角度特别新颖独特,他从材料学上复合材料的角度来解读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他认为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可以看成不变的基材和可变的加强材料复合而成,本专业英语是不变的基材,语言文学、国际商务、法律等是可变的加强材料。[1]这种解读把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过程看成复合材料的构成过程,可以为我们培养复合型人才带来新思路。新的历史时期,结合“互联网+”跨界融合的时代背景,我们可以在高职院校复合型人才素质养成中,把某些要素看成是固定不变的部分,而把另外一些要素看成是可随意加减的部分。
   (二)理论转化为实践能力的解读
   如高异斐在《应用型高校外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中认为复合型人才主要是指具备一定的综合特征和符合特征,并可将学到的专业技能和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或社会实践,且能够结合当前的社会生产实际,将相关技能知识理论转变成生产力的人才。[2]这种观点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转化为实践能力,与高职院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理念不谋而合,因此也值得我们思考。
   (三)多专业多学科知识融合的解读
   王伟在《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高校如何培养复合型人才》中提出复合型人才是指具有两个以上(含两个)专业知识的综合人才,具备全面的知识机构,一方面是知识基础深厚,另一方面是能够实现知识的融合,可以对知识进行融会贯通的创造性的组合。[3]初晋华、房洪杰等在《工学结合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中认为复合型人才首先在知识机构上应该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结合,其次还体现对学科内各专业的融会贯通,再次体现在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4]这种多专业多学科知识融合的看法,强调复合型人才知识结构的宽度和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对复合型人才的素质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
   (四)专业人才和普通人才的解读
   卫振华在《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改革和课程建设研究》中提出,复合型人才就是跨专业、跨门类的多种专业的人才。从人才掌握的基础知识层面看,既有自然科学的专业知识,又有社会科学的专业知识,既是某领域的专业人才,又是从业技能广泛的普通人才。复合型人才具有显著的复合知识特征和复合能力特征。[5]
   综上可以看出,学者普遍认为高校“复合型人才”主要有两个大的特征:一是基础知识的结构面比较宽广。至少精通两个以上(含两个)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二是知识的相互交融能力强。必须具备处理问题的综合能力,在实践中运用不同的专业技能,并可以交互融合,甚至可以形成新的处理问题的复合技能来适合更宽广的工作领域。[5]
   二、“互联网+”跨界融合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复合型人才素质构成    高职院校复合型人才培养,是高职院校适应“互联网+”跨界融合发展需求,响应国家战略,深化互联网领域产教融合,加快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步伐。
   “互联网+”的跨界融合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巨大变化,需要人才具备多样化的跨学科的知识背景、强大的实践技能、鲜明的个性特征三个方面的素质构成来解决更加复杂的实际问题。(见复合型人才素质构成表)[6]
   (一)知识背景
   通过专业教育、通识教育、“互联网+”核心技术教育三个方面的教育来扩大复合型人才的知识结构,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整体素质。专业教育让学生精通两个或者多个相关专业的知识,拓宽学生的职业道路和就业途径;通识教育让学生掌握文学、语言、艺术、经济、管理、科学等方面的知识,提高学生的个人修养,特别是关于语言知识的掌握,“互联网+”强调全球化、国际化,在复合型人才培养过程中,除了常规的英语教学之外,还要增加其他语种的教学,给学生提供多种选择;“互联网+”核心技术教育让学生掌握计算机方面的基础软件、硬件的知识,初步挖掘“互联网”中的大数据,并学会对数据进行处理,同时还掌握一定的信息安全知识,了解“互联网+”相关的国家法律法规。
   (二)实践技能
   高职教育强调的就是应用型技能,通过“互联网+”跨界融合,将传统的一些专业和互联网类的专业有机组合在一起,对知识体系进行调整,打破传统学生掌握单一技能的界限,帮助学生学习多种技能,具备多方位的复合技能。包括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挖掘数据及处理数据的能力、畅通的交流和沟通能力、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强大的项目管理能力。在掌握这些复杂的技能的同時,还需要具备知识的融会贯通的能力,在面对复杂的问题时,在实践中运用不同的专业技能,并可以交互融合,甚至可以形成新的处理问题的复合技能来适合更宽广的工作领域,这样学生的就业方向得到了拓展,增加了在“互联网+”相关行业就业的机会,提高学生应对未来工作的岗位迁徙能力,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三)个性特征
   通过高职院校的三年系统学习,复合型的人才被全面地激发潜能,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一方面,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具备强烈的责任感和道德感;严格遵守“互联网”时代的法律法规;对待工作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不断学习和发展,养成终身学习的思想管理;积极向上、勇往直前,培养创新创业的意识。另一方面,作为要具有更加鲜明的个性特征,“互联网+”跨界融合打破以往的传统观念,更加注重个性化的人才,高职院校在教育方面,应该给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选择,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就业方向和就业渠道,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高职院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的复合型人才,在“互联网+”跨界融合新的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应该建立全面的复合型人才素质培养标准,推动高职教育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张冲.高校英语专业英语复合型人才培养对策的思考[J].外语界,1996(1):6-10.
   [2]高异斐.应用型高校外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课程教育研究,2017(12):104-105.
   [3]王伟,李精华.创新产业背景下高校如何培养复合型人才[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7):237-238.
   [4]初晋华,房洪杰.工学结合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5(49):27-28.
   [5]卫振华.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改革和课程建设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7(25):22-23.
   [6]李超,周瑛.大数据环境下情报分析人才素质结构探讨[J].情报探索,2018(11):69-75.
  编辑 武生智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1368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