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职学校实践家校共育机制的必要性①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刘等亮 王孝妹
[摘 要] 作为“学困生”的中职学生,家长普遍对其缺乏信心,期望不高。中职学校与普通高中相比,学生管理难度大,挑战性强,家校共育合力明显不足。建立家长学校,实践家校共育机制,让家庭教育辅助学校教育,是新时代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必然要求,是全方位立体化育人的现实呼唤,是落实国家中职教育改革发展要求的重要举措。
[关 键 词] 中职学校;家校共育;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17-0130-02
学校教育离不开家庭教育。陶行知先生说:“没有家庭的协助教育,学校教育是办不下去的。”如果只重视学校教育而忽视家庭教育,教育工作很难做好。中职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自身的特点。加强家校沟通,重视相互协作,从建立家长学校入手,切实提高家长的教育素质,与时俱进,真正实现家校共育,合力提高中职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是培养适应新时代创新型技能人才的客观要求。
一、中职学校实践家校共育机制是新时代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必然要求
国家领导人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真正的教育,从来不应是学校一方的单打独斗,而应是家庭、学校和社会的通力合作。在家校共育问题上,中职学校要切实重视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加强统筹引导,强化指导、协调和服务职能,提高家校共育的广度和深度,充分发挥自身在家校互动、家校共育中的主导作用。
自2010年6月教育部关工委启动全国家长学校教育实验区工作以来,先后确立了北京市等18个省市的162个县(区)作为全国家长学校教育实验区[1]。党的十八大以来,家庭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受到进一步重视,通过探索实践也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目前,以中小学、幼儿园为主体的家长学校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截至2018年4月,由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主办的全国家长学校建设师资培训班已开班九期,先后为北京、辽宁、江苏、山东、湖南、甘肃等地家庭教育实验基地培训了一大批家长学校建设骨干教师,为家长学校的标准化、专业化建设做了进一步指导。但就中职学校而言,在实践家校共育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家长学校的数量、规模、质量远远落后于时代要求,有的中职学校甚至还存在盲区。究其原因,家长参与的积极性不高是家校共育的瓶颈。总结一百多个家长学校教育实验区已积累的宝贵经验,结合自身特点,进一步细化落实《家长学校建设标准》,着力从中职教育区别于基础教育的复杂性、多样性方面考虑家校共育问题,积极探究难点,突出解决重点,推进家长学校常态化、规范化建设,是破解中职学校家校共育困局的必由之路。
二、中职学校实践家校共育机制是全方位立体化育人的现实呼唤
(一)中职教育困境重重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社会认可度不高。全社会对中职文凭、中职学校、中职学生的偏见仍然存在,导致一部分中职学生认为一入中职校门从此就与主流就业无缘,丧失了信心,看轻了学业。就业后整体收入偏低,社会地位不高。(2)基础地位有所动摇。一些地方对落实国家提出的“总体保持中职学校和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當”要求的态度不坚定,个别地方初中只是在中职学校挂一个“渗透职业教育实践基地”的牌子,没有真正“渗透职业教育”,而是将主要精力放在了中考升学上,中职学校招生整体呈现逐年下滑的趋势。(3)内涵发展的能力不足。大部分中职学校在人才培养、专业建设等方面的创新能力不够。学生在校期间所学专业与就业不对口,大部分学生毕业后都是通过人力资源公司外出打工,工作岗位与在校所学专业关系不大或基本没关系,再加上中职生学历低,与大学生相比,机遇更少。
(二)中职学生现状堪忧
主要表现在:(1)学习兴趣不浓。中职生多是应试教育下的失利者,有的学生学业水平甚至没有达到一名初中毕业生的最低学业水平,大部分学生认为上中职是考不上高中的无奈之举。他们进入中职后普遍存在学习困难、自暴自弃的现象,对学习持无所谓的态度,很容易产生厌学情绪,甚至出现逃学行为。(2)纪律意识不强。中职生是一个既属高中阶段又不同于普高学生的特殊弱势群体,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大多缺少老师和家长的肯定和表扬,严重的自卑感与强烈的自尊心交织在一起,使一些中职生容易出现过激行为,轻则讲粗话,重则破坏课堂纪律、打架斗殴,甚至违法犯罪。(3)是非观念不清。个别学生是非颠倒,攀比跟风,生活没有目标,学习没有动力,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严重错位,道德自我认同感面临严重危机。
(三)家校矛盾比较突出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教育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学和教育过程就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这句话高度概括了家校共育的重要性和家校矛盾的危险性。当前,在中职生的教育管理上,家校矛盾比较突出,家校共育任重而道远。一方面,家庭教育普遍缺失,学校育人压力大。中职学校的学生中单亲、重组、隔代等各类特殊家庭占较大比例,这些特殊家庭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大多疏于对孩子的关爱和管教,学生缺少许多方面的养成教育,严重影响了中职生的健康成长,也为学校的正常管理教育埋下了隐患。个别学生我行我素,不服从学校管理,家长不闻不问,听之任之,不予配合或者很少配合学校教育,这一切在无形中增加了学校的育人压力。另一方面,家长过分偏袒孩子,错误的家庭教育理念使家校共育成了纸上谈兵。一些家长满足于孩子在中职学校长身体、混学历,当孩子出现各种问题时,不反思家庭教育方面的原因,一股脑儿将教育责任推给学校。个别家长无原则地溺爱自己的孩子,千方百计找种种理由为孩子的错误言行辩护,认为学校对自己的孩子管得太多,要求太高,质疑学校的教育方式,有时谩骂乃至殴打老师,教育合力难以形成。 三、中职学校实践家校共育机制是落实国家中职教育改革发展要求的重要举措
近年来,随着国家和地方对中职教育的大力支持和统筹推进,中职教育质量明显提升。首份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报告《中国中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18)》显示,2017年,全国共有中职学校1.07万所,招生582.43万人,在校生1592.5万人,当年就业率达到96.38%,对口就业率72.95%。[2]办学条件显著改善,特别是1000所国家级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以及一批省级中等职业教育优质特色学校,告别了过去没有实训设备,“在黑板上种田”的教学模式,基本实现了“校舍换新颜,实训高大上”的职业教育新局面,“校中厂,厂中校”的现代学徒制正走向成熟。另外,师资队伍不断加强。根据各级地方政府人才引进公告显示,当前中职学校的师资引进主要以研究生或省部级重点院校的优秀毕业生为主,他们具有更加专业的知识储备和全新的职教理念,为中职教育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国家级、省级“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培训”和“企业岗位实践能力培训”等多元培训,有效拓宽了中职教师专业发展方向,提升了教师专业水平,“双师型”教师比例不断增加。
诚然,中职教育发展稳中向好,但面临的挑战诸多,压力巨大,中职教育改革急需落实落细。中职教育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量大面广。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办学模式、教育内容、队伍建设、内部管理、评价模式等方面的改革固然重要,但学生管理方面的改革创新尤其不能忽视。实践家校共育机制,是补齐目前学生管理短板,实现全方位育人,把学生培养成适应岗位需要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当务之急。在中职学校实践家校共育机制,一则可以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尤其是特殊家庭(单亲家庭、重组家庭、隔代家庭)的情况,帮助教师在学生管理中针对个体差異因材施教。更重要的是能缓解家校矛盾,帮助家长掌握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让家长同学校在学生管理方面相向而行,分担学校管理压力,形成教育合力,增强教育实效。
“以管理促教学”是中职教育区别于普通高中教育“以教学促管理”的特殊管理模式。中职教育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迫在眉睫的是必须通过实践家校共育机制来提升学生管理的能力。众所周知,中职生自律性相对差,自我约束能力较弱,这在无形中增添了学校管理工作的难度。中职学校从校领导到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忙于非教学事务的工作量太大,学校在学生管理方面投入的人力、物力远非普通中学可比,管理上稍有不慎或不到位就会出事,甚至出大事。所以让家长配合,强化家校共育机制,是延伸和补充学校教育、发挥教育综合立体功效的必然抉择。
总之,中职学校实践家校共育机制,通过家长学校的形式开展家校协同教育,是促使教育合力形成,促进中职生的全面健康成长,提升中职学校教育水平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新时期家庭教育的特点、理念、方法研究》总课题组办公室.新时期家庭教育研究[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4:3-4.
编辑 王 敏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1376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