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家校共育 助力学生健康成长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家庭教育先于学校教育,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入学后,学校不是接力家庭教育,而是要实现与家庭共育,同时还要承担起提高家长育子能力的重任,为父母上好专业育子的第一课,但学校教育不能完全取代家庭教育。如果把教育对象比作尚且不能“独立的柱”,支撑他的则是家庭和家长、学校和教师。家校双方形成合力,可以实现家校共育,出现“1+1>2”的教育效果。那么,怎样做才能高效实现这个目标呢?
   一、家校观念合一
   教育过程中,如果学校和家庭的观点存在很大的差异,甚至是看法、想法迥异,都会使双方各自执有不同的观念,这样就不能形成教育合力,教育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因此,家校合作的第一步就是家校观念统一。家校之间只有形成了大体相同的教育观念,后续的合作才会有意义。教育者(家长和教师)在观念趋同后,通过不断学习、研究、实践等方式,形成科学的理念,有科学理念的教育才是趋于高效的教育。
   观念和理念都是思维活动的结果。影响教育观念的主观和客观因素很多,思维方式是其中相对重要的因素,面对相同的问题,从不同的思维角度观察会有不同的想法,产生不同的做法,进而造成不同的结果。具有开放性、多角度思维方式的家长,会从多种角度思考问题,能优选出好的教育方式,可以顺利解决教育难题。
   学校的教育者更需要良好的思维方式和更加科学的教育理念。与家庭教育者相比,学校的教育者在教育学生时更有经验、更具权威,对学生的发展也更有影响力。一個思想开通、思路开阔、充满爱心、正直无私的教师会让学生受益终生。因此,家校共育首要的是家校双方观念合一,重点是培养自身良好的教育思维方式,在遇到问题时,要辩证看待、多维思考,无论是家庭教育者,还是学校教育者都要着眼于孩子的发展。
   二、家校目标统一
   家校合作中,双方在教育目的上会有同一性,比如希望受教育者学科成绩优异、个人品质优良等,而在教育目标上却各不相同,造成合作双方被“玻璃墙”隔开,看似伸手可得,却无法合二为一。因此,家校双方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共育目标,并且达成共识。
   首先,家校共育中需要教育者预设自我成长的目标。即家长要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有生活的智慧、有科学的育子理念;教师要有积极进取的精神、有敏锐的观察力、有科学的教学原则、有教育情怀;管理者也要具有远见卓识,要目标高远、勇于创新。这样,受教育者接受的教育便是最好的教育。
   其次,家校共育的目标应该是非功利性。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他们制定的目标应该是富有远见的,不能因为“功利思想”影响孩子的全面发展,影响家校合作。
   最后,教育目标应是多层次的。教育目标可分为“必然目标”“偶然目标”和“不可能目标”。家校合作中,要选择教育的“必然目标”,设定少量的“偶然目标”,放弃“不可能目标”。2016年,教育部发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三个方面的六大素养,这可以作为家校共育的高级目标,由于它的权威性,家校容易达成共识。比如六大素养中的“学会学习”比“责任担当” 的可操作性强,适于作为家校共育的“必然目标”,后者可以作为“偶然目标”。有些目标不能在家校合作中很好地实现,就作为“不可能目标”,因为家校合作不是万能的,所以目标的制定要切实可行。
   三、家校行动一致
   家校共育的重点在于“共”,实现共育需要家校双方一起行动、共同实践。个人(家长和教师)的自制力、自信心可以在共育中提高,团队(家校双方)的领导力、凝聚力可以在合作中增强。
   (一)建立和谐的人际交往关系
   学校开办了家长学校,要保证良好的教学质量,除了创新教学方式外,与家长学员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也是非常重要的。比如我校在2018年上半年选拔家长参加兴隆台区“好爸爸、好妈妈”演讲比赛,要求参赛家长写好材料后,脱稿演讲。对大多数家长来说,这是一个“艰巨”的任务,调动家长参与的积极性就成了难题。这种情况下,学校开展了培训会,向演讲家长传授了一些演讲稿的撰写方法和演讲技巧,使家长选手增强了信心。
   同时,学校还建立了微信群,为家长选手答疑解惑,对他们的演讲稿进行点评,并详细提出修改建议。教师在与家长交流的过程中,家校关系更加融洽,参加演讲的家长也从被动参与变成主动参与。由此可见,家校共育中要与家长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这是提高共育质量的前提。家校良好人际关系建立的前提是教师要用真诚的态度对待家长,主动帮助他们解决教育难题。
   (二)共育数字化,保高质高效
   在互联网普及的背景下,家校共育数字化成为必然,家长和教师之间、学生和教师之间、亲子之间通过社交软件即时沟通成为可能。教师和家长的想法、观点在交流中得到整合,在交流中及时优化。家校共育,我们已经离不开互联网,可以说当下家校共育的基本形式是“共育+互联网”。2018年,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和全国家校(园)社区共育先进经验推广指导办公室联合组织开展的“家校共育”数字化项目就是一个数字平台,亲子之间通过平台开展实践活动,孩子们获得了实践的机会,家长获得了了解孩子的机会,学校也获得了“大数据”,实施策略更具科学性。
   (三)打造团体,适当激励
   家校共育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也离不开团队合作。家长学校的组织结构主要包括家长学校的校长、教学主任、后勤保障主任、主讲教师及提供多媒体教学保障的信息员等,虽然这些职务依据各人特长可以兼任,但一个人很难来完成,特别是主讲教师的备课量和授课量一般需要大家合作分工完成。要打造优秀的家教团队并非易事,这需要管理者的高瞻远瞩,也需要具有特长的教师积极参与,更需要科学合理的激励制度。
   兴隆台区第一小学在制度建设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主要做法包括:家长学校工作量纳入总工作量,教师多劳多得;单独设立家长学校奖励制度,年度考核后对先进工作者进行表彰;实行家长评价教师制度,让优秀的家教主讲教师脱颖而出。
  (责任编辑:孙丽英)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0407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