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高校设计类专业“金课”建设教学改革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彭丽
摘 要:应用型本科高校设计类专业“金课”建设与百年老校或专业美术院校相比,更要确定 “金课”建设的发展方向与定位,走出自己的特色,才能实现“变轨超车”。 应用型本科高校在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同时,还努力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具有较高社会实践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高校;设计类专业;“金课”建设;教学改革
一、“金课”建设教学改革研究背景
《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教高函〔2018〕8号),提出“各高校要全面梳理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淘汰‘水课’、打造‘金课’,合理提升學业挑战度、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切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这是教育部文件中第一次正式使用“金课”这个概念。整顿高等学校的教学秩序,“淘汰‘水课’、打造‘金课’”首次正式写入教育部文件。
《中国制造2025》提出,坚持“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的基本方针。目前,人才培养是高校生存、发展的内在需要,其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设计类专业是一个集综合性与实践性于一体的专业,不仅需要艺术设计专业的理论和技能,同时也需要相关专业的知识。应用型本科高校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面向产业行业,在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同时,还努力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具有较高社会实践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在这样的时代变革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高校设计类专业“金课”建设教学改革研究迫在眉睫。
二、我国应用型设计类课程建设现状
(一)应用型设计类专业教学核心目标
人才培养发展的趋势和创新,是高校生存、发展的内在需要,应用型设计类专业教学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具有较高社会实践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传统教学方式手法显现不足
我国设计类专业教育相对于国外的设计类教育呈现出一种 “低效率” 的趋势,这种趋势主要表现为学生的理论知识较少,对于课程学科的框架理解不够深,综合实践能力极弱,缺乏创新的意识与理念。这些问题都在某种程度上制约着我国艺术设计领域的发展和进步,使得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无法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教学的方式方法得不到相应的改革。
(三)实践教学与现实脱节
设计类专业具备非常强的实用性、审美性、实践性和综合性,传统设计类专业实践课程停于课堂练习和概念设计,容易造成学生实践能力薄弱,专业知识与行业标准不能对接,与实际脱节,难以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学科知识与岗位任务缺乏深度融合。
(四)教育教学创新趋势
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迅猛发展,深刻改变着人才需求和教育形态。智能环境不仅改变了教与学的方式,而且已经开始深入影响到教育的理念、文化和生态。新形势下教育变革势在必行,从国家层面发布的教育创新战略和设计教育改革发展蓝图都要求各高校、各专业积极探索新模式、推进新技术支持下的教育教学创新。目前积极推行微课、慕课、翻转课堂、雨课堂等新的教学模式,不仅是对教学资源的补充,更是教育教学的创新趋势。
三、“金课” 的“两性一度”标准
什么是“金课”?可以归纳为 “两性一度”: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
高阶性,就是知识、能力、素质有机融合,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创新性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课程内容有前沿性和时代性;二是教学形式体现先进性和互动性,不是满堂灌,不是我讲你听;三是学习结果具有探究性和个性化,不是简单告诉你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而是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能够把学生的个性特点发挥出来。
挑战度是指课程一定要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和老师一起,跳一跳才能够得着,老师要认真花时间花精力花情感备课讲课,学生课上课下要有较多的学习时间和思考做保障。
四、应用型本科高校设计类专业“金课”建设
教学改革策略
(一)确定应用型本科高校设计类专业“金课”建设的发展方向与定位
应用型本科高校设计类专业“金课”建设与百年老校或专业美术院校相比,更要确定 “金课”建设的发展方向与定位,走出自己的特色,才能实现“变轨超车”。 应用型本科高校在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同时,还努力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具有较高社会实践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新定向培养、新职业化分流,形成专业基础教学+项目教学+职业教学的特色。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交流,实时更新专业技术能力要求,培养教师和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增强教、学、用的积极性和互动性。以市场为导向,贴近实战,对地方具有代表性的设计相关企业和高校进行调查研究,通过横向和纵向的合作研究,掌握应用型高校设计类专业“金课”建设现状,才能明确“金课”建设的目标与需求,才能研究出符合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的应用型高校设计类专业课程的特色“金课”。
(二)应用型本科高校设计类专业“金课”建设的类型
目前,“金课”建设分为五大类型,包括线下“金课”、线上“金课”、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虚拟仿真 “金课”和社会实践“金课”。 应用型高校设计类专业“金课”建设需要教学组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的重组。
建立“互联网+”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教育服务新模式、探索信息时代教育治理新模式。目前,很多其他专业学科教学都开始使用混合式课堂教学,是将在线教学和传统教学的优势结合起来的一种“线上”+“线下”的教学。通过多种教学组织形式的有机结合,可以把学生的学习由浅到深地引向深度学习。混合式课堂教学中运用“翻转课堂”, 就是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三)应用型本科高校设计类专业“金课”建设的平台搭建
信息化教学平台是实现“金课”建设的重要保障。通过信息化教学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通过信息化实践实现项目实践与专业课程教学并轨,使应用型高校设计类人才培养更具有可行性、实用性、实效性,避免人才培养的单一化、被动化、虚拟化、片面化、盲目化等问题。借助公众平台辅助教学,多方联动,构建多维度教学平台。并整合高校、企业、社会等各类资源和系统,实现资源平台互通、衔接与开放,以及优秀教育资源和教育数据的有效共享。
(四)应用型高校设计类专业“金课”建设的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教师长期忙于教学和科研,离市场越来越远。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陈旧、落后,未形成跨界协同育人团队,“双师型”教师缺乏,严重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设计类专业的学科性质决定了学科领域呈现瞬息万变的形势,教师必须不断提高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及时了解行业发展趋势,掌握社会对所需人才规格的要求,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更好地结合起来,提高自身技术实践素质。
(五)建设“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金课”
教育中最根本的的问题是——培养人。“金课”建设是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的“最后一公里”。应用型高校设计类专业“金课”的精准化教学、个性化学习、智能化服务、精细化管理。根据学生个案研究,论证模式效果,建立评价体系。针对具有代表性课程进行为期一年的试点实验性对比教学,通过教学评估检验课题项目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并形成具有推广价值的人才培养模式。
(六)应用型本科高校设计类专业“金课”建设的评价体系
应用型本科高校培养的是具有较高社会实践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对本科生毕业认证的一个关键要求,就是毕业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没有标准答案,更多的是能力和思维的训练。“金课”建设是为了对人才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而人才培养效果则是“金课”的建设成败的关键。“金课”阶段性评价成效在学生,评价体系主要以学生的获得感为检验标准。
通过信息化可实现多维度评价体系,信息化平台方便学生及时修正设计思路,完善设计项目,也可实现考评小组进行动态跟踪和管理,注重过程指导,连贯长期的考评,陪伴学生成长。企业、高校、学生组成考评组,检验学生的理论掌握和实践能力,以及高校的教学效果。
五、结语
明确应用型高校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的能力要求、行业标准、用人标准,建立科学、有效的考评体系,对学生要有效“增负”,提升学生的学业挑战度,合理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扩大课程的可选择性。打造具有代表性的应用型高校设计类专业“金课”,提高地方本科院校教学质量。应用型本科高校设计类专业“金课”建设与百年老校或美术专业院校相比,更要结合学校的办学定位,基于人才培养的特色、过程管理和教学效果等方面设计相应的指标,给出“金课”每一项指标的内涵解释、评价依据和评分等级,走出自己的特色,才能实现“变轨超车”。
参考文献:
[1]吴岩.建设中国“金课”[J].中国大学教学,2018(12):4-9.
[2]李志义.“水课”与“金课”之我见[J].中国大学教学,2018(12):24-29.
[3]彭丽.《园林植物配置》课程教学优化探索[J].艺术品鉴,2019(2):286-287.
[4]彭丽.现代水景设计中喷雾景观的设计原则探究[J].大觀(论坛),2018(12):50-51.
作者单位:
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1416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