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应用型本科高校电气信息类专业人才国际联合培养模式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米启超 赵红梅

  摘 要:新时代应用型本科高校面临转型发展提升的目标使命,国际化开放办学是重要的途径和抓手,“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为应用型本科高校国际化办学提供了重要机遇,通过外合作办学和教育对外开放,广泛吸收、借鉴中外人才培养模式的成功经验,能够加速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融合发展。本文以河南城建学院电气信息类专业为例,分析思考河南城建学院电气信息类专业在学校国际化办学中所进行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经验,探讨新时代应用型本科高校电气信息类专业国际化内涵驱动发展的特色途径。
  关键词:应用型;电气信息;国际化;联合培养
  1 绪论
  应用型人才是指把成熟的技术和理论应用到实际的生产、生活中的技能型工作者;应用型人才的国际化素质拓展,是指要建立与经济全球化、工业生产标准国际化、多种文化文明交流互鉴高度融合相适应的综合知识素养和工程应用技术能力体系。进入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大力开展国际间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实施“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重点领域是沿线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重大工程项目建设,与之相关联配套的道路桥梁、网络通信、电力能源、化工材料、房屋建筑以及环保水利等行业企业对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需求大增,开展这些跨越国境和不同文化民族间的工程建设项目对应用型本科高校电气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基本素养提出全新的国际化要求。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面临加快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使命任务,新时代电气信息类工程技术人才在具备较强实践创新能力的同时,还要具备较高的国际化综合素养和跨文化交流能力,河南城建学院作为工科优势突出城建特色鲜明的省属本科院校,准确把握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积极面向“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目标,充分发挥办学特色优势,不断提升学科内涵,深化专业建设,提高基础设施、工程技术领域人才培养质量,开辟了电气信息专业人才国际合作培养的新模式。
  2 国际联合培养新模式的基础积淀
  我校从2013年开始与英国高地与群岛大学合作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开始招生,累计招生培养本科生500人。该项目从批准之日起,我校就与英方进行了多次沟通,结合双方的实际情况及要求共同制定了人才培养方案,签订了师资培训、英方教师来我校授课等协议。在课程引进方面,引进电气控制与PLC、可再生能源发电等6门核心专业课程、5门英语听力及口语、4门英语写作,共计15门课程。在师资引进方面,英语听力及口语、英语写作课程由常年在我校的专业外教承担,可再生能源发电等6门核心专业课程由英国高地与群岛大学教师承担。核心专业课程从三年级开始,截至目前共有8人次英方教师来我校讲授核心专业课程。在师资培训方面,为配合英方教师授课,我校提前选派专业教师到英国高地与群岛大学进修相关专业课程,培训时长为一个学期,现共培训专业教师9人次,此外,为拓展我校教师国际化视野,我校于2015年选派20名教师到英国高地与群岛大学进行为期3周的培训,学习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提高我校教师的综合素质。在学生交流方面,有2名学生到英国高地与群岛大学进行学习交流,6名学生参加英国高地与群岛大学暑期夏令营活动,由此增加学生对英国高地与群岛大学的了解,增强其出国留学的意识。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我校正式启动针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电气信息类国际通用优秀人才培养计划,依托中英电气本科专业合作办学项目不断培养双语教学师资,“度身定制”了电气信息类系列精准有特色的课程体系。
  该项目将重点与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共建GE智能平台、平高电气通用电气有限公司和许昌中意电气科技有限公司、中国平煤神马集团开展学生实践与实训合作,在课程培训和教学上注重教学与实践双结合。目前,招生工作已启动,有十几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学生提出申请。开设这一领域的国际留学生项目,就是希望在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服务“一带一路”共同体高端技术人才培养方面做出贡献。
  依托我校电气信息类专业优势和中外合作办学特色积极探索与企业共建,强化国际化合作兴校,积极开展面向“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联合研发、实践创新应用项目,注重应用型国际化电气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注重整合本地大型国有骨干企业和电气信息类高新产业人才技术资源优势,统筹推进电气信息类学科优势培育和专业特色建设,借力国际化推动师资、人才培养、教学改革等内涵发展,不仅要把优质资源请进来,更要整合优势走出去,以人才流动和国际工程项目为载体不断加强与境内外电气信息类专业机构的合作,吸收融合发达地区先进的人才培养理念和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探索建立电气信息类应用型人才国际联合培养机制,不断深化与国际合作区域内的一流先进企业、产业的产学研合作对接,建立电气信息类专业产学研用国际合作平台,发挥应用技术研发优势,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3 国际联合培养新模式的目标使命
  3.1 明确电气信息类应用技术型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目标
  普通本科教育以往偏重专业知识、基本理论和方法的传授,疏于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没有对实践教学资源建设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投入,大学第二课堂的内容相对单一,对学生综合素质、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影响相对较弱,总体缺乏系统性计划和考核机制。而“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对人才的标准要求更高更全面,即:不仅仅是专业知识型,而是在熟练掌握国际通用语言的基础上,通晓国际规则,了解世界多元文化,学会适应不同环境、应对各种复杂问题的能力。我校建立电气信息类专业人才國际联合培养模式的总体目标是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途径是开展面向“一带一路”的国际合作,具体实施是以基础设施工程项目电气信息类人才需求为导向,积极寻求“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等教育机构、相关行业企业间的相互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发达地区先进教育理念,弥补自身不足,破解存在的问题。着力解决制约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机制问题,建立校企行政、产学研用良性互动的办学新模式,根据“一带一路”市场、行业、企业、项目需求,进一步修订明确电气信息类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突出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尤其加强国际语言教学和世界文化体验,提高学生跨文化交流的能力,使电气信息类专业工程技术人才的国际适应性增强。   3.2 构建电气信息类专业国际化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
  按照电气信息类工程技术人才国际化培养目标要求,我校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电气信息类教育机构、产业企业对接建立合作发展关系,引进多国籍、双师型、双语类电气信息类专業教师,在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增设多语种课程供学生修读,由单一专业人才培养转向跨学科电气信息类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以实施专业项目中外双方教学评估为抓手,借鉴融合双方教学评、价质量监测方式方法,建立完善日常教学运行质量监控机制、教学评价考核机制和与之配套的激励机制,形成充满活力和良性互动的教学生态。重点实施国际化课程改革,坚决扫除“水课”打造“金课”,引进吸收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资源,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国际化特色课程体系。大力开展具有国际化特色的第二课堂科创、文体活动,不断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提升跨文化交流能力和综合创新能力。改革加强外语教学和对外汉语教学组织机制,建设“双语国际课堂”精品课程,提高公派(自费)出国留学和来华留学教育培养质量,为“一带一路”建设培养输送一大批适应国际合作的电气信息类类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
  3.3 形成以工程教育认证为导向的电气信息类专业人才国际质量标准
  我国于2013年正式加入国际工程教育认证《华盛顿协议》临时签约组织,标志着国内教育评估认证机构采用的认证政策、认证标准和认证程序与国际接轨,在签约组织内具有实质等效性,各签约组织接受国内机构的认证结论,凡是通过国内机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也符合国际通用资格认定,获得走向“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工程项目的通行证。工程教育认证提出的人才培养理念也体现了新时代经济社会对电气信息类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我校通过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加快推进电气信息类专业建设应用转型,积极对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提升专业内涵质量,进一步理顺合作办学管理体制,精准配置人力财力资源,激发改革潜力,充分激励调动院部、教师、学生参与人才培养模式国际化改革的积极性。进一步夯实教师队伍国际化培养基础工程,要坚持面向人人,强基础、补短板、开眼界,把国际化的教师队伍建设作为重中之重,抓紧破解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的问题,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教学理念先进、教学方法灵活、通晓国际专业知识技术标准的专业教师和管理服务队伍。更新拓展国际化教学平台和空间,建立满足线上线下课程改革、教学研讨、自主学习需求的现代信息化国际校园。发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优势,培养国际电气信息工程师,推动我校电气信息类工程技术人才发展国际化。
  3.4 建立面向“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产教融合发展机制
  “一带一路”倡议为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科技合作和文化交流等方面发展提供了新的内在动力和外在机遇,尤其是基础设施、能源开发、国际产能作为“一带一路”先行产业,其发展为我校(高水平行业特色型高校)走向世界舞台提出了新要求、开辟了新路径。我们要主动服务对接行业企业海外发展人力资源、科技创新等方面的需求,加强与国际机构、协会、企业战略合作,同时积极参与中国国际交流协会、中外合作办学研究会、“一带一路”建筑工程大学联盟、东盟教育交流周等多边框架下的国际合作交流机制,加大参与教育领域国际规则、标准研讨力度,做好国际合作项目专家咨询、申报工作。不断深化中外合作办学内涵建设,结合我校办学特色和学科专业布局,推进与海外优质教育机构深度对接,加大国际引智借鉴力度,开展多层次多领域的务实合作,建立产学研用结合的国际联合培养基地、实验室(研究中心)、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吸收利用相关专业领域的成功经验、创新理念和前沿技术,促进应用技术类型学科专业内涵发展。
  4 国际联合培养新模式的深化实施
  4.1 深化电气信息类专业国际合作项目建设,推动专业人才走向“一带一路”,提高教师国际化程度
  (1)实施电气信息类专业合作办学项目质量评估。为保证合作项目教学、管理、服务的质量水平,我方将设立专门的教学质量监控机构及人员,英方合作高校将派驻我校1名教师,双方共同做好合作项目的日常管理运行,派驻教师还可以开展英语教学和人文交流工作。
  (2)加强师生学习交流,增进师生人文交流。进一步加大选派电气信息类专业教师赴英方研修培训的力度,围绕合作项目教学需求,扩大研修教师的选派范围和数量。进一步加大合作项目学生赴英方游学活动支持力度,每年向电气信息类专业提供15名全免费名额。针对两校合作项目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等专业本科学生实施更深入的联合培养,双方启动实施学分互认,两校学生可以进行学期交流互换。同时,为增进两校师生互通互信和国际友谊,开设“中英文化师生交流周”平台,建议每年学期中开展师生文化交流活动。建立“中英师生专业技能竞赛”机制,定期举行师生专业技能竞赛等学术交流活动。双方共同做好师生交流接待工作。
  (3)开展本硕博联合培养。共同开展面向英国高地与群岛大学的申硕预科教学。预科教学放在我校进行,双方共同制定教学安排和收费标准,共同组织教学和考试,学习考试合格的学生可直接进入英国高地与群岛大学大学硕士阶段进行学习。两校建立研究生培养合作机制,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共同组建导师团队,共享教学资源、实验设备,共建硕博论文开题、联审、答辩机制。
  (4)共建科研合作平台、拓展合作办学。两校开展高层次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加强教材引进和高层次教师学术资料交流,共同组建科研团队,共同申报高层次科研课题,尝试建设中英两校合作院士工作站。根据双方发展规划及办学特色,共同申报新的合作办学项目,初步遴选专业有能源与动力工程、电子信息工程、建筑电气与智能化等,进一步做好课程对接,组织相关材料,加快项目筹备进度,力争尽早获批开始招生。
  4.2 开展来华留学生教育、为“一带一路”培养输送电气信息类人才
  来华留学生教育分为学历生和非学历生两大类。学历生教育首选五个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规模设定为50人。非学历生(语言、研修、文化)规模设定30人。   来华留学生培养方案由教务处、国际学院和专业所在学院共同制定。国际学院负责来华留学生的汉语培训教学工作,教务处、国际学院和专业所在学院共同负责学历生的专业教学工作(包括实验实践教学、毕业设计等)。组建国际学院对外汉语教研室,选拔培养校内现有人文类教师取得对外汉语教学资质,建立一支10人以上规模的对外汉语教学团队。前期必要时可适量外聘。
  学历生教学,鉴于我校开展来华留学生教育起步阶段以汉语授课为主。学生到校后先接受为期半年的集中汉语培训,并根据培训后的汉语水平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具备汉语交流能力的学生插入相关专业普通班级学习,学籍编入普通本科生班级,由相关学院进行教学管理;汉语水平较低的学生需单独编班进行公共基础课教学并辅以语言教学,两年后插入普通本科班级学习专业课程。
  5 国际联合培养新模式的综合成效
  通过实施“一带一路”背景下实施国际化办学特色的城建类人才培养改革,以应用转型、国际化办学特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电气信息类专业的本科教学改革实施为突破,形成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面向“一带一路”的国际联合培养人才模式改革方案,加大电气信息类专业以及相关课程教师国际研修、交流的力度,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教学理念先进、教学方法灵活、通晓国际专业知识技术标准的电气信息类专业教师队伍。吸收借鉴国外先进理念,建设“双语国际课堂”精品开放课程,引进海外原版特色教材,培育一批面向“一带一路”国际联合人才培养双语教学精品课程。加大学分互认、学期交换过国际交流力度,不断完善学生开阔视野的途径和渠道,加大开放实践教学力度,建成创新理论和实践教学平台,培养学生开拓创新精神,拓宽提升发展渠道。建立“国际化电气信息类”类课程体系及相应教学质量管理办法。形成国际联合人才培养模式及机制,逐步形成国际化办学特色。
  参考文献:
  [1]刘彦军.我國应用型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与展望[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5):102-110.
  [2]杨浠筝.应用技术型大学的高等教育质量观[J].教育现代化,2018(42):146-147.
  [3]董鲁皖龙.我国应用型高校建设势头良好[N].中国教育报,2018-04-28(2).
  [4]赵军伟.新时代应用技术大学材料物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轻工科技,2019(5):171-172.
  [5]谷开慧,韩颖,梁明.应用技术型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思考[J].黑龙江科学,2018,9(23):110-111.
  [6]冯冲.地方独立本科院校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探索[J].高教学刊,2018(24):164-16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1831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