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的协同与融合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余锋 孙晨

  摘 要:职业思想潮流使职业教育在政府方面和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的方向有所偏颇,使职业教育被当作是理论知识的工具,而对人文素养以及职业操守意识的培养有一定程度上的轻视。在现代社会,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将职业所具有的技能型与职业的精神文化相互融合在一起。学校和企业单位携手搭建共同教书育人的平台,将专业课程与职业精神的培养融合在一起,学校和企业单位进行文化的融合,有利于弘扬我国传统文化,从而构建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相互融合的教书育人体系。
  关键词:职业教育;职业技能;高度融合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9)07-0059-03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工作的不断推进,职业教育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和学生就业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是职业教育仍然无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在人才培養方面依然存在人员素质低下、缺乏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等一系列问题。高校在对职业教育进行推进的过程中,人们逐渐地对职业教育的发展进行考虑,对职业教育培养出何种人才进行研究和分析。我国教育部某司长曾经说过,现代职业教育对人才的培养主要是将职业精神培养和技术能力培养融合在一起,采用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人才才是复合型、应用型的人才,才能将社会功能和个体的能力进行有效的结合,实现能力向价值转换的目的。
  一、职业技能的应用和社会用人的目的
  学校培养人才的形式,与其制定的人才培养目标有关。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学校应该将培养符合社会发展的人才作为目标,这样学生毕业离开学校的时候,是一个和谐的群体,而不是某一方面的专家,更不是一只“训练有素的狗”。这句话说得很露骨,但是却也很有深意。爱因斯坦想要表明的是学校不仅仅是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递,更重要的是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随着教育不断地普及,许多院校也对自身所制定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了合理的调整。近些年来,地方的职业院校对职业技能的培养更加重视,主要强调的是职业技能的工具价值和其所具有的经济价值,这样长期下去,必然会使得学生的整体结构和素质结构互相分离。学校在进行人才培养的时候由于对教育目的和教育行为理解不准确,忽略了学生在进入社会之后需要拥有一个健康的人格以及健全的职业技能。因此,学校需要制定出应用技能和社会化相融合的人才培养目标,才能做到与职业化的内涵价值相符。
  二、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的相互协作
  1.打破传统、单一的模式,发掘其存在的潜能
  学校封闭的教学体系和陈旧的教学模式,以及状态不佳的职业化现状,使学校教师在给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中产生一定程度上的影响。因此,学校需要根据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之间的比例制订出合理的人才培养计划。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而庞杂的工程,需要将多方面的能力进行融合,所以需要对现有的传统模式进行突破,帮助学生养成学习自主性和学习的积极性,对学生的潜在能力进行发掘,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在人格素养、技能以及职业道德等方面的能力。比如,制订学生创新创业计划,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可以帮助学生从理论型人才向应用型人才转变。学校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授课的过程中,基于理论学习,对学生的专业能力进行提高,才能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努力给学校营造一个真实的社会环境,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和学习职业化课程,大力推进职业化教育的进程。
  2.打破不同课程之间的阻碍,构建职业技能协同模块
  职业技能其实质是对学生所学知识的展示。其主要包括对专业课程、选修课程以及其他课程的学习。学生学习专业课程和选修课程其实质是对知识的积累,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就可以体现出其能力,并且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和可迁移性。职业知识的积累程度决定着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公共课程也就是不同专业都可以学习的课程,其他包括对计算机的使用能力、写作能力、思维能力、自动化操作能力以及其他实践能力等。公共课程培养学生的通用能力,可以通过搭建第三方平台或者建立实训基地等实现。通用能力可以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向智能化和系统化转换。例如,广东石油化工学院严格执行教育部制定的人才培养目标,打破了不同课程之间的阻碍,对不同专业不同学科的教师进行整合,重新组建学科团队,对学校现有的优势资源进行集中,致力于学科特色化建设[1]。如对化学、机电、化工和信息等几个学院的资源进行整合,再与企业单位合作共同建立不同学科之间的研发中心;与大型机组在故障分析、油液分析以及容器压力监测等多方面进行联合,建立起石油化工设备安全和故障分析的研究平台;学校通过对不同学科之间的资源进行整合,共同攻破难关,解决遇到的技术问题,可以大大增强学校的竞争力和学校的办学影响力。
  3.构建多元主体参与与融合的职业体验运行机制
  学校之间的相互协作可以大大推动职业化教育的进程。校校合作主要是为了培养出更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与此同时,学校应该将校企合作的内容落实到具体的实训中去,全员参与到实训基地的建设中,将学校建成培养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的基地,从而实现校企之间的合作共赢。校企合作应该主要注重专业对接。企业应该选择专业对口的学生进行岗位实习,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企业发展的人才,才能更好地走向社会。在进行具体的才人培养过程中,学校的学生需要下企业去学习锻炼,企业的职工需要不断地提升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学校应该与同类型学校和知名的大学紧密联系,在师资交流、学生学习等方面进行创新。另外,学校应该建立和健全教师、专家和技术人员的数据库,并且建立专兼职的师资队伍,定期开展知识讲座、学术交流、实习实训等互动性的项目,组织学生去企业单位进行实习,在现实的生活中进行学习和锻炼,并且组织教师之间的知识讲座、技能竞赛等互动性的活动,实现校企之间的资源共享。在校学生到企业单位中实习、生活和学习,可以帮助毕业生更好地体会到社会对于人才在能力方面的需求,帮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完善自己,向着应用型人才的方向转变。   三、现代职业教育应该将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进行高度的融合
  当今对学生的职业教育不仅仅体现在个体的生存就业方面,而且还体现在个体的持续发展方面。当今的社会需要培养出一批具有高水平、高素质、高修养以及高职业精神的人才。职业教育的价值就是需要对社会中不同职业、不同岗位以及不同阶层的人进行职业技能、职业知识以及职业精神的培养,并且需要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要求,符合就业制度,满足价值的主体(也就是从业者和就业者)就业、求职等方面的需要,进而满足个体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需要。因此,我们需要对职业价值的主体和客体进行融合,在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上也就是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的高度融合[2]。
  职业技能的培养是职业教育的基本点,也是人才培养的关键出发点。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经济的不断调整,企业单位也在对其岗位进行调整,因此,需要培养出一批具有职业资格和技术能力的从业者,使其具有在社会中独立生存和就业的能力。现在职业技能不是单一地具有某一个岗位所具有的技能,而是需要具有两个以上或者多个岗位的技能,并且还需要具备一定程度的创新、创造能力。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还需要具有对现有的技术进行更新和维护的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和岗位的不可替代性。
  职业精神与从业者所从事的职业活动有关,并且具有鲜明的职业特征,充满职业尊严和使命感的工作态度,是从业者在职业过程中对自己技能和潜力的形象表达。职业精神是从业者在进行职业活动中逐渐形成的思维意识,可以促进从业人员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和不断学习的积极性。树立正确的职业教育观,对从业人员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四、积极探索现代职业教育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相融合的育人平台
  1.将专业课程融入职业精神的培育中去
  近些年来,我国的职业教育工作对传统的教育工作产生了极大的冲击。职业学校需要建立项目化的课程以及任务型的课程模式等,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的培训。学校在进行职业课程教学时,除了传递给学生基础的理论知识以外,还要向学生教授生活生存的技能以及其他的实用性技能。突出技能和实用性,这样使得学生的職业技能和职业精神无法完美地进行融合。
  因此,需要对职业课程的工具性进行改变,对现有的课程模式进行深层次的改革,重建课程体系,将职业精神充分地融入到课程中去,从而实现理论知识的工具性和职业精神统一性的完美结合。所以,学校应该对现有公共基础课所占的比例重新进行划分,严格按照“学校公共基础课程学时”标准进行安排,多开设一些公共的基础课程;努力搭建形式多样、类型多变、覆盖面广并且满足学生需求的公共平台,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学校应该对专业课程和文化课程进行融合,对现有的教学理念进行及时的更新,建立起三维课程体系,在学生学习和实践的每个环节中融入职业精神[3]。剔除知识的工具性,在理论课程中加入人文素养和企业文化,提高学生的职业审美能力。需要大家注意的是,学校在对职业院校课程进行改革的过程中,不仅仅是对当前的课程模式进行改变,更重要的是对现有的模式进行完善,将知识的工具性和职业精神的统一性进行融合,从而推动课程所具有的社会功能和个体功能的相互融合。
  2.校企文化的相互融合是实现职业教育价值的桥梁
  知识可以不断地丰富人们的学识,增长人们的见识,但是文化却可以引领人类走向更高的领域。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化支撑着不同民族的发展。文化是个体精神和价值观的体现,对人类的精神世界有一定程度的丰富作用。我们所提倡的校企之间的文化融合,也就是借助文化来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从而实现职业精神的核心价值。我国教育部的一位副部长曾指出,学校需要将工业文化融入对学生的教学中去,将企业的文化和校园的文化进行充分的融合,才能有利于职业教育价值的实现。学校将企业的文化融入到课堂中去,可以将企业的用人理念和文化价值观渗透到教书育人的每一个环节中去,帮助高校培养出更加完整、独立的职业化人才。
  校企进行文化融合的实质就是将企业单位的用人理念和文化理念引入学校,可以帮助学校培养出企业单位需要的人才。目前,大部分院校的毕业生就业存在不稳定性,学生无法适应企业单位的规章制度和其他的要求,使得学生和企业单位之间频繁地出现矛盾和纠纷,这些问题的存在都表明了学校在与企业单位合作的过程中,并没有将企业单位的文化渗透到校园环境中去。目前,我国对于校企合作缺乏完善的政策法规,因此,需要职业院校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取得主动权,将企业单位的文化深入到校园环境中,大力推进校企双方的相互融合,并且校企之间要进行长期、持久的合作。
  3.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育人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其实质就是本土的文化,其中蕴含着大量的文化内涵。学校对学生进行职业教育时,应该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融入其中,这样不仅可以更好地弘扬中华民族精神,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以及职业精神,从而实现个体精神的自由发展。职业院校可以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有计划地融入到学生的课程中去,在一些具体的课程如国学等课程中突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内容。也可以根据地域的特点对我国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开发,开设具有特色的课程,积极开展多元化、多形式的课余活动,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渗透到学生的课程中去。学校可以不断地开展传统文化知识系列讲座,使得学生对传统文化进行充分的理解,并且对其自身的发展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和人文主义情怀。学校需要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渗透到校园文化中去,不断地对职业院校的文化内涵进行丰富,致力于打造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使得文化育人的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
  五、结束语
  总之,职业院校需要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出技能应用型的人才,打破传统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对学生的潜力进行挖掘,打破不同课程之间的壁垒,对潜在的人文素质进行重视,形成多元化、多形式的职业运行机制,从而形成校企合作、产教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为人才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学校和企业单位应携手搭建共同教书育人的平台,将专业课程与职业精神的培养融合在一起,学校和企业单位进行文化的融合,有利于弘扬我国传统文化,从而构建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相互融合的教书育人体系。
  参考文献:
  [1]杨继昭,李桂凤,董敏.职业化与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J].社会科学论坛,2012(7):82—84.
  [2]邓前军,陈东初,袁毅桦.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 构建行业协同育人平台的研究和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6(2):35—38.
  [3]熊殿华.关于加强高职生职业精神与职业素养的有效措施探讨[J].西部素质教育,2015(13):141—14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2541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