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学院附中作曲专业学生紧密结合专业特点进行钢琴教学的步骤与意义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作曲专业作为理论与创作实践相结合的学科,其钢琴教学的模式如何符合教学主体的学科特性及学科需求成为了本文的关切所在。通过表演学科基本能力的快速提升作为教学主体的基本切入口、以大量浏览曲目作为前提,把控内容、重点、难点的有效重点平衡,以实现作曲学生实践能力和创造力二位一体的教学目标成为本文的重点。
【关键词】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教学策略; 教学步骤
【中图分类号】J624 【文献标识码】A
音乐学院附中作曲学科的钢琴课教学有别于钢琴专业教学,要想教学方向正确,就必须针对学生的特殊性采取有针对性的步骤进行教学。
一、作曲学生的钢琴教学步骤
作曲学生从初一入校,钢琴课学制为六年。根据这一学制特点,我的教学构想是——结合为期六年的学习年限,将教学过程大致分为三个步骤。
第一年和第二年,适应与磨合期。
建立师生间良好的沟通模式。重在基础,规范奏法。学习曲目侧重于古典时期,用小曲目解决大问题。
第三年和第四年,稳中求进期。
加大学习力度和难度,拓宽浏览曲目量。合理搭配,全面提高。重点突出,贵在求精。结合学生自身的兴趣和要求,发挥学生潜能。
五年和第六年,彰显个性期。
把握学生程度,大胆求新。扬长避短,发掘学生的特点与个性。调动和调整学生的演奏状态。
(一)第一年和第二年:适应与磨合期。
进入到附中学习的作曲学生,一般都有较长的钢琴学习经历,入校时都经过了钢琴考试,需要达到车尔尼740及巴赫平均律左右的钢琴程度。有些学生,是由钢琴专业转换过来的,学习钢琴的时间较长,曲目也较宽泛,基础不错。而有些学生,只是为了达到入学的门槛,缺乏常年的学習积累,是个空架子。这就需要在入学的头一年,教师与学生紧密配合,了解掌握学生的真实学习水平及每个学生的特点与能力。最初一年,是师生的适应期也是磨合期,对于制订学生的个体学习方案和今后的学习方向至关重要。
每位学生的个性,优缺点与接受能力都是不尽相同的。有的学生非常聪明有灵气,一点就透。而有的学生反应慢些,需要反复启发。有的学生性格外向,遇到问题会主动与教师探讨或及时发问,有的学生性格内向,不擅于表达自己的学习感受。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与学生共同交流和摸索了。随着教学经验的累积,我越来越感到师生间良好沟通模式的重要性。
在我从教的最初一两年,是并没有意识到和重视这点的。那时我认为上课主要就是提高学生的钢琴演奏水平和能力,比较偏重于解决学生的技巧或发音问题,觉得自己非常用心努力地教授了学生,尽力了。学生掌握得如何,就主要看他们的消化能力和学习态度了。如今看来,这种想法是很不成熟的。
提高能力和技巧固然重要,但了解学生的心理和个性同样相当关键啊。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时顺境,有时逆境。进步过程难免会遇到阻碍。不了解自己的学生,怎么能知道问题的症结所在呢?附中的学生正处于性格形成最为叛逆的青春期,他们一般远离父母,情绪和心态难免会受到外来事物的影响和波动。有时只是惰性导致的学习积极性下降,有时是自身学习时间和安排欠合理。有时是因为早恋,贪玩使学习分了心,有时他们希望按照自己的想法和意愿来学习。当发现这些问题时,教师有引导和提醒的义务。只有了解了学生,教师才能敏锐地捕捉到学生的学习动态,更准确地分析出教学进度发展的状况,顺利抑或不顺利究竟原因何在?才能及时校正学习方向加快进步步伐啊!事实上,当一个学生可以自由地与你交流,就是向你敞开了心门。在我看来,相对于所谓教师的”威严”,学生的信任其实是一种更为珍贵的尊重。学生的思考往往启发了我,让我得以再次学习。而我,也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感受到了更多的快乐。
第一二年学习中最为重要的方面,就是调整和规范学生的演奏方法。
从教以来,见识的学生的弹奏方法真是五花八门。有时,为了解决他们旧有的毛病和习惯还真是大废周章。在学习曲目上,我主张第一年以古典及浪漫时期的作品为主。但学习的内容涵盖要全面些。从基本练习到复调作品,从乐曲到大型奏鸣曲,都应当让学生涉及。学习过程中不追求曲目的难度,而在于让学生明白和领悟学习要点。尽量用小曲目解决大问题。
比如选用门德尔松的无词歌,让学生体会手臂的通畅与协调,体会乐句的歌唱性,使肩臂部僵硬的学生演奏更为连贯松弛。用斯卡拉蒂和莫扎特的短小奏鸣曲,让学生体会手掌稳固支撑的重要性,加强指尖的感觉,使学生的发音更为集中有穿透力。教师一旦抓住了学生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就一定要高标准,严要求。这时调整的工作,确实是很细致也很耗精力的。但想要学生真正解决问题,就必须经过这样一个艰苦的过程。从较浅显的曲目入手,能让学生理解起来更加容易。学生掌握和控制起来,也会相对更有目的性。通过一次次不断地调整,教师要逐渐让学生建立起正确地概念,并慢慢学会靠自己的听觉来辨识和调整。
比如踏板的运用是否干净合理?连奏是否达到了真正的连贯?音符时值与奏法的准确性方面,以及节奏的均匀及音色的变化等等各个方面,都需要在教师耐心指导下,发动学生自身不断去调适。有了正确概念和音乐听觉的,可以独立思考的学生,就不会一味地依赖于教师的提醒和示范。比起那些拄着教师拐杖的学生来,他们将来的学习能力要强得多。教师要努力地转化学生的学习状态,使其慢慢地从被动变为主动,循序渐进地从教师要求慢慢达到自我要求。
(二)第三年和第四年:稳中求进期
经过两年的规范与调整,学生的基本演奏方法一般都会大有改善。而第三四年的学习是个关键期。一般,我都会在这两年给学生加加码,适当给予他们一些压力。因为,在我看来,这阶段是学生们积累曲目,提高演奏技巧的大好时机,不多多练琴是不行的,所谓量变才能质变。我会通过较多的技巧型曲目训练和提高他们的手指机能,为将来能驾驭较大作品做准备。会加大对复调作品的学习力度,提高学生演奏的线条感,平衡感和层次感。注重加强学生对作品的分析能力,使他们在演奏时思路更为清晰。这个阶段,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手指控制能力,印象派及近现代的作品就要多学习一些。让他们了解钢琴触键的多样性,也感受到钢琴音响的丰富多彩。在曲目学习上,要把握两个原则。 1.合理搭配,全面提高
不同时期和性质的作品,往往有不同的针对性。教师在制订教学计划时,要慎密地思考自己的教学方向和目的。对于每位学生所学作品的搭配,都一定要多花心思多动脑。看看自己教学的重点何在?是偏重于提高学生的乐感?还是着眼于加强学生某方面的技巧?是想调整学生的音色?还是着重于提高他们对具体作品音乐风格的把握能力?实际上,音乐审美的提高并不是孤立的。往往在教师与学生共同追求的过程中,学生会得到全方位的进步。但教师一定要擅于抓住学生学习中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制订出最合理的曲目搭配。力求使学生在技巧,规范性,节奏感,音乐表现等各方面都能有长足的进步。
2.重点练习,贵在求精
因为作曲学生的创作需求,多多浏览一些曲目对他们是大有裨益的。不同时代,国家,风格的作品以及作品的体裁,形式,都会让他们有新鲜感。前文中我曾到过,作曲学生的曲目学习要重点突出。一旦教師制订好教学计划后,对于浏览作品和重点学习的作品,就要分清主次。对于参加期中,期末考试的表演曲目和技巧练习,一定要重点学习,争取完成得精益求精。要多让学生了解这些重点学习曲目的创作背景和音乐风格,借鉴多媒体资料,鼓励学生模仿与发现。通过对这些经典曲目的精雕细刻和反复揣摩,提高学生完成曲目的质量规格。从而帮助他们找到自己内心对音乐的真正理解。而浏览性质的曲目,则可以根据学生的程度和接受能力,适当地作为教学的补充。通过学习这些作品,学生的快速读谱能力及独立完成作品的能力是会得到较大提高的。
(三)第五年和第六年:彰显个性期
经过四年的学习,学生在各个方面都有了自己的进步。教师对于不同学生的特点和个性基本能够了熟于心。师生间也达到较为默契的阶段。学生熟悉了教师表达的方式 ,领悟起教師的教学意图来比以前轻松多了。教师在授课时,也会感受到学生的逐渐成熟,双方都会觉得交流起来比较顺畅。这时,在考虑学生的毕业作品时,教师就可以不再墨守成规,开始大胆求新了。
毕业及升学考试,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关键的。既有较高的难度要求,也是对学生六年钢琴学习的一个总结。这一时期,学生们大都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个性。有的表现欲很强,有的一上台就折扣得厉害,有的人非常有乐感,有的人弹奏起来总是四平八稳。有些学生偏好技巧性强弹得过瘾的曲目,有些学生喜欢在细节上追求完美。教师一定要把握好每位学生的机能和程度,仔细斟酌什么样的曲目才是在学生驾驭范围之内的?而且也是可以扬长避短的?
对于毕业班学生的曲目选择往往是最为审慎的,也是最为大胆的。所选曲目也经常是几个学年中时代跨度最大的。对于能力强的学生,可以给他们份量较重或戏剧性较强的曲目。而程度较弱的学生,则会尽量突出其在某方面的演奏特色:如歌唱性方面,或音色或曲目处理的精致度方面等。我主张,教师既要想办法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又要事先预见所选曲目的实际演奏效果。尽量选择现场感强,比较出彩的曲目组合。选曲时不必过份拘泥于作品年代及曲目时间长短的条条框框。选曲范围可以涵盖古典,浪漫,印象,民族乐派,或近现代甚至当代最新作品的范畴。结合学生演奏特点,使演奏能够彰显个性,给人耳目一新之感。总之,以学生能力为准,尊重学生的兴趣做为参照。以现场效果为先,最为重要的是保证曲目的完成质量。
当学生的演奏较为成形后,我一般会安排学生们互相听课以及共同观摩。让学生们畅所欲言,发表对听课及表演的心得和感受。当学生们换了个角度来思索时,就会更为客观。有时,他们提起批评和建议来,俨然已是一个小教师了!通过这样的互相学习,学生们往往会对自己以及更多的作品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在这最后的准备阶段,教师的观察和鼓励能够帮助学生达到演奏的全新高度。从细节的刻画到整体的设计,从对曲目完整性的基本要求到对音乐表现力的最大激发。教师和学生一次次练习,一次次尝试,一次次体会。饱含着汗水与艰辛,也交织着失望与喜悦。对完整性较差的学生,要鼓励他们大胆表现,对表现力强的学生,同样要鼓励和保护他们的想法。教师适当地刺激和批评是必要的,但在登台前的最后时刻,师生们都要对自己充满信心。经过了长时间充分的准备,此刻,学生最需要的,只是教师一个鼓励的眼神。
我的体会是:只要用公正地,爱的眼睛看待你的每一位学生,他们就一定能在舞台上展示出最为精彩的自己!
二、钢琴必修课与作曲学科紧密结合的意义
相对其他专业来说,作曲专业学生的钢琴课要求很高,而且对于学生的音乐创作也有相当重要的推动作用。实际上,作曲课与钢琴课的学习紧密相连,不但互不矛盾,还有很好的相互启发与促进作用。为了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这就需要两个学科的教师们建立起很好的沟通模式,并紧密地团结起来。
(一)钢琴必修课对作曲专业课的辅助作用
当作曲教师需要学分析某时期,某风格,某类型曲式的作品时,钢琴教师完全可配合增添学习内容。例如柴科夫斯基四季与少年钢琴曲集,莫扎特,贝多芬的奏鸣曲,门德尔松无词歌,格里格小品,德彪西意向集与前奏曲,肖邦,斯克里亚宾,拉赫玛尼诺夫的前奏曲等等这些作品,就经常被作曲教师们挑选出来,作为需分析谱例的教学内容。这些作品同时也属于钢琴必修课的基本教材范畴。在作曲学科需要分析学习的阶段,钢琴教师也可以结合着谱例分析,重点学习两三首曲目。在实际教学中,这些作品经过作曲老师的讲解,又能配合学生自己的和声曲式分析,作品往往能完成得更完善,更精彩。而在以往,这样配合默契的学习经历往往是碰巧遇上的,或者是我在询问过学生后,在作曲课学习期间或分析之后,特意补充和添加的。
毕竟,不同个性的作曲老师对于作曲家的作品选择就会有所不同,除了一些基本必备的基础曲目,不可能实现教师们选择的一致统一。不过我想,假如作曲教师与钢琴教师增进了解,应该能更完善的将教学理念贯穿始终。我曾听到有学生抱怨学习的压力如何如何大,每门课都有都那么多要求,学习量比较大,有时整天学还是顾此失彼。我就思索,除了督促鼓励学生多学多消化,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假如在直接沟通环节,两个学科的教师更密切的配合,学生的学习效率是能够得到更大提高的。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作为作曲学科钢琴教师一个很大的乐趣是:经常能与学生分享他们的创作成果。
学生们经常会拿着自己新鲜出炉的最新作品来询问我们的参考意见。洗耳恭听学生们的创作,也是了解学生的一个很好的渠道。既能发现学生的特点,也能感受到学生的智慧与进步。虽然有时学生的作品并不太成熟,甚至有时作品有很深地模仿的痕迹,但我们还是经常能从作品的信息中捕捉到一些光彩。学生作品中极为专业的和声进行,曲式结构,创作思维等方面的的指导都来自于作曲教师。而作为钢琴教师,我们也能给学生们一些可行的建议。
往往在学生们创作的过程中,如艺术歌曲的钢琴伴奏,尤其是创作钢琴曲时,我们能帮助学生改进和校验指法,提高演奏的合理性。并能从钢琴的专业技术的角度,富予作品更大的创作空间。有时也能指出学生们在结构安排上的不足,从现有大量经典的作品中,提炼归纳出钢琴曲结构的特点,给予一定参考。
(二)作曲专业课及作品创作对钢琴课的促进启发作用
与此同时,学生们的创作中流露出的对旋律线条,和声安排,织体结构,画面感,结构设计,音乐语汇等不同方面各具特色的表达,对于钢琴教师们制定学生的学习内容也很有启发性和参考性。在发现了学生创作的空白与缺陷之处后,安排起学生的精弹与浏览的作品,教师更是会心中有数。
因为哪些作曲家可以作为学生模仿和青睐的对象?是肖邦还是拉赫玛尼诺夫?还是柴科夫斯基?哪种曲式的作品更应该让学生多熟悉和接触?是组曲还是前奏曲?还是简单的二部三部曲式?哪些的类型作品应该多介绍给学生,是中国作品还是印象派?还是很有特点的西班牙和古巴钢琴作品呢?我认为,结合起学生的演奏特点来思考,这些问题的最佳答案就纷纷藏在学生们的创作之中了。
(三)钢琴作曲两个学科紧密结合的重要意义
淘气的学生们有时找的借口是写主科顾不上彈钢琴,反之,钢琴课也不能拉作曲课的后腿啊。钢琴学科的教师们很愿意配合每位作曲学科教师补充和实行,丰富他们的教学内容。教师间加强了沟通后,在教学的共通点上就能达到一定默契,在学习的时间顺序和曲目安排上就能更合理。可以说,结合好两个学科学习中的共通之处,在教学过程中做一些小的微调,就能让学生获得更大的益处。我们两个学科结合得越好越紧密,学生也会更有积极性。
综上所述,作曲课与钢琴课互相促进,相辅相成,对作曲学科学生的学习进步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希望每所专业院校的两个姊妹学科都能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从而取得更为丰硕的教学成果!
参考文献
[1]赵晓生.钢琴演奏之道[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社, 1999.
[2]涅高兹.论钢琴表演艺术[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963.
作者简介:谭天红(1974—),女,中国音乐学院附中钢琴教师,研究方向:钢琴。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2759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