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正确保护嗓音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在声乐教学中,除了对发声方法与歌唱技巧的学习,嗓音保护也是同等重要。声乐学习中学生嗓子使用量较大且较为频繁,如果学习方法不当以及没有采取有效措施来保护嗓音,则很容易造成嗓音质量降低乃至患上相关疾病。本文首先对人体发声器官及原理进行了介紹,然后提出了在声乐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保护嗓音的几种方法。
【关键词】声乐;教学;嗓音;保护
【中图分类号】G613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笔者在剩余而教学实践中深切感受到,很多声乐教师都急于让学生快速掌握歌唱技巧与方法,从而提高歌唱能力,并取得良好的成绩,但同时就忽略了学生的接受能力,没有能够很好地因材施教,实现对学生有效的引导和保护,只是让所有学生都按照统一的要求、执行同样的标准来进行声乐学习。这样如果学习方法及学习量对于某些学生来说难以承受的话,就很容易会出现嗓子疾病,给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损失,也与教学的目标背道而驰。因此,声乐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也要懂得有效的嗓音保护方法,并能够正确地引导学生来保护嗓音。
一、人体发声器官及发声原理
(一)发声器官构成
人的核心发声部位是声带,但整个发声系统实际上还要由以下五大部分共同参与:口腔、呼吸道、喉咙、肺部和膈肌。同时,发声动作还要在大脑的指令与神经的传输下完成。中枢神经将所有涉及到的发声器官进行协调配置,在其共同作用下人才能发出声音并进行歌唱过程。因此,人的歌唱过程可以说不仅仅涉及到生理学,同时也涉及到心理学。一般肺活量越大腹肌越有力,人在歌唱时也越会底气十足、声音洪亮。
(二)发声原理的解析
根据物理学原理,物体之所以能发出声音并被人耳听到,就是因为物体首先在外力作用下振动并产生声波,被耳朵感受到之后就可称之为声音。不同材质及密度的物体,根据受力状况,发出的声音的音色及音量也各有不同。气体、液体与固体均能传声,且传播速度与范围各不相同。人类用于说话、唱歌的发声部位就是声带。空气在流过喉咙时,呼吸肌按照大脑的指令进行收缩并控制气息,从而迫使声带振动,传递出声波,便完成了说话、唱歌的过程。
同时需要注意的是,根据人体科学研究表明,声带发音是周围肌肉群在大脑及神经非常精密的控制下完成的精准度较高的过程,其精准度远高于动物发音或者乐器发音。人还能够通过聆听他人的说话与唱歌,并对其语调、旋律进行模仿,而动物的发声及语言功能均不及人类强大。因此可以说,人的说话及唱歌的过程是需要有发达的大脑来作为支持才得以进行的。
(三)变声期简释
在青少年时期,无论男女均会经历“变声期”。但男女生的变声期在年龄上并不完全相同,女生一般在12—16岁期间变声,而男生一般在13—17岁期间变声。变声期是由于声带在此期间开始快速生长发育至固定成型而导致的。在变声期,女生的声音会逐渐变得圆润清亮,男生的声音会逐渐变得低沉有力。在经过变声之后,人对嗓音的控制也会更加自如和精确。在变声期虽然也可以进行一些声乐训练,但一定要注意训练量和训练方法,否则极其容易导致声带红肿发炎。
大部分小学生均未进入变声阶段,初中生和高中生都会处在变声阶段,到大学时基本上变声期就过去了。因此,在对初中生与高中生进行声乐教学时,教师一方面要注意练习难度与练习量的合理控制,另一方面也要对男生女生的教学方法予以区分。具体来说,就是女生的主要发音位置应为头部与胸腔结合,男生的发音位置则主要集中在胸腔。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减小声带的负担,达到保护嗓音的目的。
二、声乐教学中嗓音保护的引导方法
(一)因材施教,设置恰当的教学内容与合理的音域
教师在确定训练方法与训练内容时,首先要对学生的声部做出准确判断。每个人的音域都有所不同,因此,声乐理论中将男女声分为男/女高音、男/女中音和男/女低音等多种类型。并且在基于此分类的基础上,还有更加细分的分类方式,比如抒情男高音、花腔女中音等等。上述分类也是基于不同歌唱者的不同喉部构造与发声特征而进行的,其适合的歌唱类型与擅长的音域也是截然不同的。因此声乐教师在设置教学内容时,首先要考虑好声域的相关因素。一般来说,对于普通中学生和大学生而言,如果非歌唱专业,则将练习歌曲的声域控制在8度以内即可,并且男生与女生练习的曲调也要不一样,以充分适应各自嗓子的不同特征,防止在强行唱出不适应的声域音调时导致嗓子疲劳乃至用力过度而受损。教学内容既要能够让学生练习和学会一些歌唱技巧,又不能设置得太繁杂且难度太高,以免学生的嗓子由于难度过高、练习量过大而疲劳、充血乃至产生疾病。尤其是在中学声乐教学训练课程中,由于学生大部分处于变声期,声带更为敏感,因此,教师应时时关注学生的嗓子状况,合理安排训练内容与训练量。
(二)做好气息练习,令声带充分舒展
气息练习是声乐教学中较为基础的环节,但这个环节也是不能忽视和不可轻易替代的。要想掌握声乐歌唱中一系列的技巧,也必须要有足够的气息练习来打好基础。教师应重视对学生气息练习的教学和引导,令学生的声带充分舒展,再来进行歌唱练习也会事半功倍,而且学生的声带更不容易疲劳受伤。
歌唱时气息运动总的来说是由吸气与吐气这两个环节构成。大部分歌曲都是采用“快吸慢呼”式呼吸方法,少部分节奏较快的歌曲采用“快吸快呼”的表现效果较好,只有极少数歌曲或者歌曲的部分桥段适合采用“慢吸快呼”的方法。在吸气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使用嘴巴与鼻子同时匀速吸气并尽力将气息吸至肺底部,且要注意吸气时的气流摩擦声控制,吸气时无需额外刻意使力以及做出耸肩、仰头或者弓背的动作,要保持平稳柔和,气息不能堆积在肺上部或者心窝处。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发一些简单的单音做吐气训练,让学生学会轻柔自如地控制吐气气息,而不发生憋气或者过度用力的状况,并掌握好吐气的速度与时机,发出最佳的音色。只有所有学生在基本掌握了气息技巧之后,才可进入后续教学环节。每节声乐课之前也可以安排学生进行数分钟的气息练习,令声带充分舒展,防止在练习中疲劳受伤。 (三)学习科学合理的发声方式
虽然大部分学生都能通过自行学习摸索而具有一定的歌唱能力,但其实很多人的发声方式与技巧都是错误的,或者是不够合理的。如果以不合理的发声方式持续进行发声练习,嗓子就很容易受伤,嗓音也很容易发生暂时或者永久的受损。保持良好的身体姿态是合理发声的前提。唱歌时的标准姿势一般为身体自然直立,脊背保持挺直,两脚与肩同宽,身体重心下沉;或者端坐在椅子上保持上身挺直,不能佝腰驼背,肩背也不能过度紧绷,以免对胸腔造成压迫。在歌唱训练之前可以做一些简单的调息和发声练习。
在声乐训练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多使用真声,尽量少使用假声,只有在一定范围的高音域才优先使用假声。部分学生不注重真假声转换,到了高音音域还使劲用真声憋着劲唱,这样不仅自己十分费力且别人听着也难受,还很容易导致声带用力过度而水肿、充血乃至受伤。因此,教師还要时时注意引导学生学习和使用科学合理的发声方式,在减轻声带的负担下完成声乐训练,并准确地唱好一首歌。
(四)保持健康规律的生活习惯
生活习惯对于学生的身体状态与嗓音的状态都有着很大的关系。我们都知道,学习专业的声乐乃至从事声乐工作,都必须要有强健的身体来作为支撑。同理,学生在进行声乐学习与训练时,也要在身体健康、体质合格且具有足够的耐力下来进行,才能有效避免学习训练对嗓子的伤害,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为了有效地保护嗓子,确保嗓音的质量,学生在平常的生活中要保持健康良好的生活作息习惯,不熬夜、定时定量饮食、少吃辛辣刺激食物以及注意保暖。经常进行声乐训练的声乐专业学生或者处于变声期的学生,还应积极做好身体检查,对于咽喉肿痛感染等状况应及时处理,防止对嗓音造成永久不可逆的伤害。此外,如前文所述,协调的肌肉功能以及更大的肺活量有助于歌唱耐力及技巧的提升,因此,教师还应多引导鼓励学生加强体育锻炼。
(五)采取行之有效的护嗓措施
在声乐教学中,如果学生在某个时段的学习量及练习量比较大,那么采取及时有效的护嗓措施是很有必要的。首先每日应保持充足的睡眠,因为根据相关研究表明,咽喉部肌肉只有在睡眠状态下才处于完全的放松状态,这也有利于其慢性疲劳的恢复和炎症的修复;二是每天坚持多喝温热的护嗓茶,比如罗汉果、金银花、枇杷茶等,这些茶具有清肺热和润泽咽喉的功效,能够及时有效地缓解疲劳、化痰消炎,保持嗓子的良好状态;三是注重全面综合的饮食,多吃各种富含维生素的时令水果蔬菜,加强免疫系统机能,可以降低由于病原体入侵而发生炎症的概率;四是忌烟忌酒,因烟对于呼吸道、肺部及声带均会带来永久性的损伤,酒对于咽喉粘膜也具有过度的刺激性。
三、结语
在声乐教学中,要想掌握娴熟的歌唱技巧,大量的练习是必需的。同时教师也必须注重因材施教,引导学生保护好自己的嗓子,防止降低嗓音质量,乃至给嗓音永久不可逆的伤害。学生只有通过正确合理科学的方法时时做到对嗓音的保护,才能更好地学习掌握歌唱技巧,达到应有的学习目的。尤其是对于变声期的中学生而言,他们往往对于嗓音保护的意识比较淡,难以及时觉察到自己的嗓子已经过度疲劳,嗓音已经受到损伤,因此教师还要做好对学生的观察了解,根据学生的反应与接受能力来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与练习量,多教给学生一些保护嗓音的正确方法。
参考文献
[1]韩德森.声乐教学法导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2]吴静.从人声乐器的特殊性论声乐学习者的嗓音保护[J].艺海,2017(9):62-64.
[3]东青.浅谈科学发声法在声乐教学中的重要性[J].明日风尚,2017(16):15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3005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