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国外循环农业经验借鉴与本土化发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农业是我国的基石,农作物的质量水平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直接关系着我国的社会发展与安定。但随着人们对粮食需求的增加,农业生产活动被迫转向了开放和求量不求质的发展模式,为追求产量,大量使用化学肥料,从而产生了大量的农业废弃物,造成土地土壤板结、水土流失以及粮食安全等一系列问题;虽然传统的生产方式对农业生产环境破坏小,但生产效率低下,无法满足现代人们对粮食产量的要求。所以在不影响农业生产效率的同时,也要保证农业生产环境的良好才是最好的农业发展方式。而循环农业是运用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方法,利用封闭循环、开放循环等方式形成的相互依存、协同作用的农业产业化体系,正适应我国现代化农业的发展理念。所以,本文通过查阅、整理和分析国内外循环农业的相关文献,对其发展模式、研究过程进行分析、整理,了解目前我国循环农业的发展现状并找出现存的问题,并尝试性地提出一些对策建议。
  [关键词]循环农业;农业生产;借鉴;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313 [文献标识码]A
  1 循环农业发展历程
  1.1 国外“可持续农业”的发展历程
  国外的“可持续农业”或是叫“环保农业”虽然没有循环的这种称呼,但在其农业的实践过程中却一直用到循环农业的思想与方法原理来指导农业生产。
  美国在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有意识地发展循环农业,比如意识到水资源在农业生产活动中的重要地位,开始将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到了90年代初期,美国尝试将互联网高新技术与农业生产活动相结合,比如将GPS定位技术应用到农业的生产中去,通过GPS对某片农业生产区域进行土壤的采集及产量监测,以判定该区域农用化学肥料的使用程度,做到“对症下药”。到目前为止,美国超半数以上的农业生产区域都拥有完善的GPS监测体系,用GPS技术来指导施肥的农业生产区域产量比传统平衡施肥的产量提高30%左右且大大减少了化学肥料的使用面积,效果非常显著。
  欧洲的循环农业以德国发展得最为迅速且效果明显。德国曾经一味地追求农业产量,从而成为世界上使用农用化学品面积最广的国家。显而易见这种方式使德国的生态环境遭到了很大破坏。为了让农业得到绿色的发展、可持续的发展,德国政府提出了“生态补偿”说法,一是发展有机农业;种植业和畜牧业都要按照国家严格的标准来发展。二是发展粗放型草场;将一部分耕地转为粗放型使用草场,并出台法律法规对草场的牲畜承载量做出严格规定。三是以封闭循环的方式对农业生产活动中产生的垃圾、废物进行循环处理,并将农业生产与生态工业相结合,如从甜菜、菊芋植物中制取乙醇,从油菜籽中提炼植物柴油代替矿物柴油作为动力燃料。而且德国非常注重对农民的技术培训和观念培养,技术型农民的高职业化水平也是这种“生态补偿”农业能够发展的一项重要因素。
  而亚洲国家大部分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掀起了发展循环农业的浪潮,其中,日本的循环农业注重将产生的垃圾废物做到有机循环,使日本在亚洲国家极具代表性,比如日本宫崎县菱镇的循环农业,他们对有机废物循环做到了很高水平,将家畜的排泄物、下水道淤泥和家庭以及农业生产中产生的有机废弃物,使之放到发酵设备中发酵,而发酵产生的甲烷可以转化成电能源,而发酵后的残渣再进行第二步处理,使之成为有机肥再运用到农业生产中。
  1.2 国内循环农业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国农业技术的不断完善和农业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以及政府部门和老百姓生态保护意识越来越高,我国循环农业发展也在奋起直追。比如近年来随着我国“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开始将互联网大数据技术与农业生产相结合,形成了一种新型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智慧农业,它可以使农业生产更加科学,根据互联网数据分析使得农业资源利用率更高,并且像美国利用GPS技术分析土壤成分,大大减少农用化学品的使用,这些互联网大数据技术都可以做到,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但作为一项新兴产业,智慧农业还存在发展成本高、专业技术人才不足、信息数据准确度不够等诸多问题。所以以质增效还是农业获得较高产业效益的保证,也是未来发展方向。除此之外,我国还有包括政府部门引导的或是农民自己的智慧也发展出很多本土化的循环农业模式。
  2 我国发展循环农业的典型模式
  2.1 “牛—沼—牧”循环农业模式
  “牛—沼—牧”在国内是推广范围最广泛的循环农业模式,尤其是在如内蒙古地区、西藏地区等国内畜牧业较为发达的地区。因为畜牧业是这些地区的主要农业,而且饲养牲畜产生的粪便会造成严重的生态环境污染,以前对牛粪的处理方式主要是当地农民晒干后用于焚烧或是作为肥料直接用到田地里。但是随着当地农民产业化养牛,牲畜数量逐渐增加,牲畜粪便的处理就成为了一个大问题,牛粪焚烧直接对环境造成污染不说,也远远大出了当地农民的需求,而牛粪直接施用到田间,散发出来的气味也严重干扰到农民的生活。在新理念下,人们可以用建立沼气池的方式来有效地解决牲畜粪便的处理问题,这样也可以一定程度解决当地农民的能源紧张问题,而且残渣经过处理后也可以作为有机肥施用到田间。
  2.2 “鹅—草—鱼”模式
  “鹅—草—鱼”模式,就是运用循环农业的方法、理念,将鹅、草、鱼相互依托,形成一个有机循环,三个连接点互相依托,这样从鹅到鱼,鱼到池塘,再从鱼到鹅,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封闭循环。而在这个循环中,土壤便成为整个循环链中的一个介质,土壤为鱼提供了食物,鹅和鱼的粪便又为土壤提供了高营养的有机肥。这样不但可以提升农村环境质量,而且提高了当地农民的生产效益。
  2.3 “菇—蚯—鱼”模式
  “菇—蚯—鱼”模式是现代我国农业发展产业化越来越高的一种思路。在这个背景下,这种模式将稻草、牛、蘑菇、蚯蚓、鸡、鱼等联系在一起,使之农业产业化辐射得非常广泛,而且使农业生态资源的使用效率越来越高,每个环节都能成为这条循环链的头,还能保障这种产品化出来的农产品的质量。如在我国长江以南的地区自然生态环境较好,稻草生长十分迅速,没有增值的空间,而且用途比较单一。但将这种寻常的稻草加入创新技术处理后,它可以成为牲畜(牛)的饲料,而牛的粪便再经过技术处理后可以作为当地生产养殖蘑菇的有机肥料。而蘑菇成长期过后,经过采摘会产生大量的废弃料,如果这些下脚料直接扔掉就有些可惜,可以用作养殖蚯蚓的饲料,这种蚯蚓不用化学饲料喂养,蛋白高营养丰富,可以再用来当作鸡的喂养饲料,用这种无污染饲料喂养的鸡可以在市场上卖到很高的价格。最后养殖鸡产生的粪便可以经过技术处理后变成鱼的天然饲料,而鱼的养殖户可以从鱼塘中清理出大量淤泥,这些淤泥经过技术处理又可以作为无污染的有机肥施回稻田间。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封闭循环。
  3 国内循环农业的出路
  3.1 加强循环农业的创新技术研发
  因为在发展循环农业这条路上,需要许多创新想法,而满足这些创新想法就需要在农业生产中融入一些专业技术。因此,想要快速發展循环农业,需要针对不同地域的不同地理、环境特点,研发出不同的针对性的创新技术,这就需要政府加大对这些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或加大对当地农民专门培训。
  3.2 总结区域性共性(典型)技术
  可以通过这个地域的技术集成和总结,设立区域技术试验点,研发针对不同地理环境、生态环境、气候等特点的循环农业的典型技术,然后形成模式,加以推广。针对这个地区同一地理、气候环境的地域推广使用这同一模式。但其他地域不能广泛推广,使之形成循环农业针对性区域化模式。
  3.3 加强循环农业政策、保障制度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
  要想使循环农业这种可持续的农业生产模式快速发展,离不开政府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为循环农业设立专门的鼓励政策,配套完整的政策体系。投资专门技术人员的培训与农民新技术再教育,大力发展当地生态产业,发展循环经济产业。大力鼓励农民使用这种循环方式、循环能源等。提供农业小额贷款、农业生产贴息、农业生产配套保险服务等多种金融形式,并鼓励当地农民和企业对农业生产模式的创新型探索,在本地农业生产区设立试验点试行循环农业的模式发展。
  [参考文献]
  [1] 高旺盛.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循环农业科技创新之路[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0(02).
  [2] 张锡金,刘炳福,李爱海,等.我国发展循环农业的主要模式及对策建议[J].山东农业科学,2007(04).
  [3] 余霜,李光.国外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及对我国的启示[J].广东农业科学,2012(04).
  [收稿日期]2019-04-25
  [作者简介]韩志尧(1995-),男,山东省德州市人,北华大学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农村区域发展。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3050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