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如何使高段课外阅读有效着陆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对于语文学习,越到高段对于课外知识的需求越大,对于个性化的独特思想追求越甚。可是从大部分孩子的作业发现,无论是遣词造句,还是习文创作,几乎都是人云亦云。即使上课专心听讲的学生,答案也全是老师的答案,没有自己的思维,依赖成性。唯有“极个别”学生的作业中,能寻得一丝欣喜与欣慰。
  【关键词】课外阅读;知识;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昨天,我和妈妈一起泡好了豆子,给予了这些绿豆希望。今天,这些绿豆果不负众望,有些发芽了。绿豆的芽大多是从绿豆中心长出来的。要知道昨天,他们还是正宗的绿豆呢!绿豆的芽白白的,成丝状,较柔软,就像一个个小婴儿。希望它们能茁壮成长,天天向‘上’。”
  “今天,绿豆几乎全部发芽了。芽白白胖胖的,让人看了很都舒服。豆芽一顺儿朝下,把罐子底部给挤满了。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一小棵豆芽看起来不堪一击,但一大堆豆芽足以顶起一张纸巾。希望这些豆芽能够齐心协力,共同向上。”
  “今天,有些豆芽排出了一些绿绿的汁液,把纸巾都染绿了。随着日子一天一天过去,这张纸巾已经成为它们成长道路上的绊脚石。它们从纸巾两边的空隙张,迫不及待地想要穿过纸巾。希望今后的几天里,它们也能像现在一样精力旺盛,蒸蒸日上。”
  “从星期四开始,这些豆芽开始长出了叶子,并且脱掉了沉重的衣裳。它们的茎都笔直地竖了起来,似一个个小豆兵。从今天起,它们不再是普普通通的绿豆,而是一棵棵挺拔的豆苗!”
  ——摘自四上第二单元习作《观察日记四则》
  “在一块空旷的土地上,有两粒树籽。这两粒树籽是从一个经过此处的商人的麻袋上的一个破洞掉出来的。
  这两粒树籽虽然外表看上去差不多,但内心的想法却天差地别。第一粒树籽想:我有幸能到达土壤肥沃的这一带,我应该更加珍惜。我要努力生根发芽,出人头地,成为这块土地上的一棵显眼的参天大树!
  第二粒树籽却不那样想:如果我早早探出自己的脑袋,可能会被途径的商人骑的驴子给踩扁;如果我长成幼苗,可能会被牧羊人的羊儿当成美餐啃食;如果我长大了,可能会被号称树木杀手的伐木人用斧子无情地砍倒;如果那样……唉,世界太可怕了,我还是躲在这里,得过且过吧!
  一眨眼,二十年过去了。这二十年里,第一粒树籽天天向上,每天长高一点,现已成了一棵参天大树,而第二棵树籽呢,成天待在地底下,身体上下都烂了,天天唉声叹气。
  几天后,一群母鸡被赶到了这块空地上。经过一阵乱啄,第二棵树籽进了母鸡的肚子。母鸡饱餐之后,便聚到旁边的大树底下开始舒舒服服地睡大觉。”
  ——摘自四上第三单元习作童话《两粒树籽》
  ……
  这两篇习作取自于四上册的单元习作练习。在阅过了无数“我发现今天的豆芽比昨天长高了一点”“铅笔橡皮卷笔刀从争吵到协作”这样千篇一律的习作之后,能看到这样具有独特思想的习作是令人振奋的。只是这样有效的作业太少,每个班级只有“极个别”。我对这每个班上的“极个别”进行持续关注,发现他们身上有一个共同点——嗜书成癖。那一种对书籍的狂热,是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一日不读”,在他们身上也能切身感受到。
  为什么这样真正热爱阅读的学生那么少?原因是多元的。这些“极个别”孩子,他们从小拥有一个阅读的环境,即良好的家庭阅读环境。但具备这样环境的家庭着实不多,尤其是对于农村这样的大环境,因此这些“极个别”显得弥足珍贵。
  我在思考,我们的语文教学可不可以让这样“极个别”学生有所增长?我们可不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阅读的大环境?
  一、创设课外阅读环境
  当然,我这里所指的阅读是课外阅读,是一种不受任何干扰的安静的阅读。这些“极个别”真正热爱阅读的孩子,他们那些珍贵的思想不是来自于课堂,不是来自于老师头头是道的分析,更多是来自于静静的阅读。只有在一个安安静静的阅读环境里,才能任自己的思想驰骋,尽情遨游,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我们老师课堂上的条分缕析,过多地追求规范与标准,多了束缚,少了个性。
  因此,我觉得我们的语文课堂对于高段学生有必要为他们创造一个开放式安静的阅读环境。很多事情是需要结“伴”而行,阅读更是如此。在同伴的感染下,更易走进阅读,进而爱上阅读。
  我们的语文老师总是极尽所能地讲好每一堂有限的语文课,恨不能在40分钟里将自己所知讲到80分钟,许多老师为此喉咙嘶哑声带小结。然而随着年级逐增,我们会发现很多知识不是老师能使上劲的,哪怕我们讲得再多,有时也毫无帮助。越到高年级,越来越多的课外知识需要学生自己去思考自己去分析。老师讲课只能讲方法,却讲不出学生的思想。而思想的获得,更多只能靠自己去无穷无尽的书海中撷取。既然家里给不了安静的读书环境,作为学校,作为语文课,作为语文老师,应当努力为之打造。
  二、给予课外阅读时间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各学段也有明确的关于课外阅读内容、目标和总量的要求。但在实施过程中如何让所有的学生有时间阅读并且爱上阅读增加阅读厚度呢?明年开始所有学段将全面普及的统编教材,实现“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课文结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把课外阅读纳入教学计划”的软着陆。三位一体的课文结构,关键是十分强调“自读”,目标是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和习惯的培养。统编教材增加了“和大人一起读”“快乐读书吧”“名著导读”等多个板块,把课外阅读也纳入教学体制。如一年级的“和大人一起读”倡导孩子跟父母、老师一起读充满童趣的故事、童谣、寓言、科普等。虽没有见过统编四五六年级的语文书,但理应是一脉相承的。因此,我们的语文课堂也有必要进行调整,或增加语文课外阅读课,或将每周的语文课选取其中几节作为语文课外阅读课。由“大人”带领,或阅览室,或图书馆,或教室,让学生静心閱读,让学生充分阅读,让学生自由阅读。给予学生足够的自由阅读时间,无关习题,无关讲解,仅是陪伴,与学生一道潜心阅读。
  三、推荐课外阅读书籍
  语文老师要做的是审核他们的书籍是否合适,推荐一些好书供他们自主选择。说到推荐好书,这是一门学问。我目前任教四年级,对于学生的推荐主要四大类:一类是课文中的名家作品,如《昆虫记》《爱的教育》《叶圣陶文选》《曹文轩文集》等;一类是国学类作品,如《论语故事》《三十六计》《四大名著连环画》《神话传说》《成语故事》等;一类是名人传记和趣味百科系列;还有一类是孩子普遍感兴趣的沈石溪动物小说系列。每个孩子可以依照自己的趣味自由选择。
  我们学校有一个大型的超级棒的大型图书馆,学生每隔两周可以向学校借阅。我们班级又设立了两个小型图书馆,一个在教室图书角,一个在我的办公室。每周二周三图书借阅日,次周一为归还日。
  只要我们付诸行动,并能长久坚持,相信热爱阅读的孩子将会越来越多,这样珍贵的“极个别”必定有所增长。
  “语文课怎样才算成功?一定要延伸到课外阅读,让学生养成读书的生活方式。如果只是精读精讲,反复操练,没有激发阅读兴趣,也没有较多的阅读量和较广的阅读面,学生的语文素养包括写作能力是不可能提升的。”部编本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教授特别强调。
  作为一名即将迎接统编语文教材的四年级语文老师,我在这样憧憬着,思索着,践行着……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3063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