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如何使歌唱具有画面感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吴倩晴

  【摘要】歌唱涵盖了音乐、语言、表演学、生理学、心理学等多方面因素,而不是单纯的听觉艺术。通过探讨如何把歌唱的视听效果转换成视觉效果呈现给观众,从而架起歌者与观众情感交流的桥梁,以更好地打动观众。
  【关键词】歌唱;画面感
  【中图分类号】J613.3 【文献标识码】A
  歌唱是一门综合艺术,涵盖着众多人文和自然科学知识,如音乐、文学、语言、表演以及生理学、心理学、物理学和音响学等,而不仅仅是单纯的唱歌。歌唱带给人们不只是听觉上的感受,而应该是视觉,听觉,甚至包括心理感觉等全方位的体验。所以说一个好的歌唱演员,他(她)的歌唱除了给听众带来声音享受以外,同时也应该具有画面感,引起观众的共鸣。在声乐教学中,老师们也经常对学生强调“歌唱要有画面感”,如何“具有畫面感”?我个人认为,这和语言,文化积累,想象力等多方面的能力密不可分。
  一、提高歌唱者的语言能力
  人类歌唱的产生几乎与语言产生是同步的。语言的产生、认同和存储都离不开有节奏和韵律的群体重复,可以说语言依赖歌而生存,没有歌,语言无以附生。所以说语言是歌唱的根本之一。
  在声乐教学中,老师们经常会强调:先把歌词念好。如何念好?就是要学会朗诵。有的人说话特别高亢,声音洪亮,普通话也特别标准,符合歌唱状态。而有的人受方言口音的影响,说话位置偏低,普通话不标准,这种说话状态就会影响歌唱。所以唱歌的人首先要学会朗诵。朗,即声音清晰、响亮;诵,即背诵。朗诵,就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结合各种语言手段来完整地表达作品思想感情的一种语言艺术。用朗诵的状态去诵读歌词,能帮助我们更好的找到歌词准确咬字的位置和状态。在朗诵过程中,除了声音的状态以外,语感非常重要。有的人是逐字逐句的念,有的人则能够完整的表达出其朗诵内容的原意。作为声乐教师,我提倡学声乐的学生要多阅读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诗歌是最接近歌曲的文学体裁,甚至许多歌曲的歌词就是诗歌,例如中国艺术歌曲《枫桥夜泊》《长相知》《春晓》等等。诗歌最大的特点是用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表达作者的丰富情感。之所以称作“诗歌”,说明这种文学载体本身具有一定的节奏和韵律。在古代,不合乐的称为“诗”,合乐的称为“歌”。包括《诗经》也是入乐歌唱的。根据诗歌的文字含义,节奏,有感情的大声诵读,可以准确掌握字的发音位置,强弱音的区别以及情感的走向。所以朗诵诗歌是最直接练习发音咬字的好办法。
  二、提高歌唱者的想像力
  要把歌曲唱好,具有画面感,除了声乐技巧,还要有丰富的想象力。在声乐学习中,我们经常会有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老师反复强调歌曲的情感处理,学生也努力去理解,但表达的效果却无法达到老师的要求。这该如何解决?在我看来,需要两者的配合。作为老师,在学生学习声乐作品时,都会要求学生先理解歌曲创作背景,歌词大意,涉及的人物性格等等,这对学生理解作品是非常有必要的。有的学生情感丰富,天生乐感较好,处理歌曲比较到位;但有的学生悟性不够,加上年龄和阅历不够成熟的客观因素,就算他知道歌曲内容和情感,还是无法表达到位。这就需要老师对学生做更多关于画面感的引导。记得在我读研究生的时候,有一次歌剧排练课,我饰演《费加罗的婚礼》中卡鲁比诺的角色。我的艺术指导是一个英国人,他对我的演绎并不满意,于是他问我:“如何才能把你的声音变得像一个十六七岁,情犊初开,有一丝胆怯,却对爱情无比渴望的男生?”我很苦恼,一时间觉得无从下手。然后他说:“你尝试着去想象小提琴的声音,轻巧,轻松,愉快。”我立马调整状态,反复几次练习后,终于得到他的肯定:“这才是凯鲁比诺。”由于我的导师和艺术指导都是外国人,所以经常听到教授们在授课时关于好“画面感”的描述。例如“珍珠般纯洁,光滑,圆润”“如同秋天的阳光那般温暖,金黄”,这些语言描述通常容易让学生代入画面,就像一幅有色彩的画展现在眼前,而这种描述比起单纯的音乐术语“强”“弱”“连贯”;又或者是一昧强调各种“爱”:爱情,亲情,友情等等,会更加有“具象性”。这样对学生理解声音要求和作品含义,效果会更好一些。作为学生,如何提高自身对画面的想象力,则需要做出更多努力。学生由于年龄和阅历等客观因素,要准确表达歌曲深层次的情感确实有难度,所以我建议学生多看电影。许多电影往往是一个人,一个群体,或者是一个社会,长达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缩影。大量观看优秀的电影作品,对年轻学生感受人生,人性,是有积极作用的。许多表现人性的影片里那些震撼人心的场景,对我们心灵的冲击或者是洗礼,效果是无法估量的。除了电影以外,对美术,著名画作,甚至是摄影作品的了解也必不可少。艺术是相通的。美术作品强调色彩、构图,也就是画面感,声乐作品也不例外。视觉艺术是通过对色彩的呈现、结构等,直接把画面呈现给观众。而音乐作品,更多时候只是一种听觉效果。如果能把部分听觉效果转换成视觉效果,一并呈现给观众,那就是我们追求的:带有画面感的歌唱,这样更能吸引观众,打动人心。
  作为歌者,首先自己的心中要有画面。例如著名的声乐套曲《冬之旅》。这套作品是根据德国诗人穆勒的同名诗歌而创作的。里面24首艺术歌曲刻画了诗人孤寂、对现实不满的苦闷灵魂。在冬日,一望无际的旷野,冰封的河面,呼啸的风雪声,还有树林中的恶狗和不祥的乌鸦,一切尽是凄凉,冷漠。在这种苛刻的环境中,作曲家通过诗歌内容与音乐,去寄托内心寻求平静的渴望。这种寓意丰富,内涵深邃的作品,歌者如果没有深刻的理解,是很难演绎这部套曲的。2018年末,著名男中低音歌唱家沈洋在星海音乐学院室内乐厅为大家完美呈现了这套声乐作品。众所周知,欧洲的冬季,特别是德国柏林等一些纬度较高的城市,随着白昼的缩短,黑夜渐长,阴冷而又压抑,人们的心情黯淡无光。在这背景之下,套曲里的主人公失去了爱人,开启了“流浪之旅”。所以这套作品的表达看似沉重、悲伤但又需要克制,绝望之中还带有对未来的一丝希望。这其中的种种矛盾,增加了表达难度。当晚,歌唱家沈洋用他那浑厚饱满,从容雅致的音色,把寒冬的残酷和主人公惨淡的心境做了完美的演绎。让观众仿佛身处严冬的森林,眼前尽是白雪皑皑和突兀的枝丫,许多观众甚至闭上双眼,屏住呼吸,用心聆听,生怕破坏了这难得的寂静。了解沈洋的人都知道,他生长在音乐世家,除了音乐以外,他的兴趣非常广泛,其中一个爱好就是摄影。这未必是他歌唱事业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我绝对相信,这也是他有丰富想象力,热爱视觉艺术,懂得色彩搭配,构图和谐的歌唱家,并且能够生动的展示出来,从而打动观众的原因之一。
  三、结语
  歌唱是一门综合的舞台艺术,如何让观众跟随歌声,走入歌者的内心世界,与之产生共鸣,而不仅仅依靠单纯的声音技巧去征服观众,这才是每个学唱歌的人要重点思考的问题。而在我看来,把歌曲演绎得具有画面感已经是打动观众的重要步骤。所以歌者在思考作品内在涵义的同时,要注重语言文化的不断提高,重视视觉美学的积累,架起与观众情感交流的桥梁。
  参考文献
  [1]赵雨.浅谈歌唱中“画面感”的重要[J].黄河之声, 2016.
  [2]雷芬.歌唱语言在歌唱中的重要性[J].音乐时空,2015.
  作者简介:吴倩晴(1980—),女,广东韶关人,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声乐教育。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1383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