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感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数感,实际上指的就是,能够主动、自觉地理解和运用数的态度和意识。具体点说,就是学生运用数学方法理解和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这是基本的数学素养,也是学生最需要掌握的能力。但是,数感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小学阶段的学生还不具备数感。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就要重视学生的主观体验,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构建多样化的数学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数感,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感;培养
说到底,数感就是一种心智方面的技能。如果说,动作需要肌肉的记忆,表现在外,那么,数感则是存在于学生的脑海中。只有具备良好数感的人,在需要数感发挥其功效时,数感才会出现。当然,要想达到这个境界需要长期的培养。对于小学生来讲,只要具备基础的数感,能够解决较为简单的数学问题即可。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就要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数学知识有效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魅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强化学生的综合素养。本文结合笔者的实践经验,对于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感进行了以下几点探究:
一、在生活体验中培养数感
数学教学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结果,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要想培养学生的数感,教师就要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结合生活中的现实案例讲解和分析数学知识,从而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现实意义,使学生感受到生活处处有数学,进而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去,在生活体验中培养学生的数感,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比如:在“千克和克”的教学过程中,为了强化学生的认知,培养学生对数字的感知能力,笔者为学生展示了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一元的硬币约重多少?两本数学书约重多少?一袋面粉约重多少?学生在估算这些重量的过程中,就能够体会到像硬币这样的小物体就要用克表示重量,如一元硬币约1克。而像面粉这种比较大的物体就要用千克表示。在这样的环节中,学生在生活化的情境和常见的物品中,就掌握和理解了克和千克的概念。可见,要想培养学生的数感,就要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丰富学生的情感认知,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
二、在问题情境中培养数感
问题是数学教学的灵魂和基础,学生只有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才能够掌握一定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就要构建有效的问题情境,调动学生的探究兴趣,加深学生对于数学概念的理解,从而培养学生的数感,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
比如:在为学生讲解整数的“大小的比较”的相关内容时,为了培养学生的数感,首先,笔者为学生提供了45、75、56、9这些数字,并且,要求学生比较这些数字的大小。学生能够利用“<”或者“>”等符号来表现这些数字之间的关系的。紧接着,笔者又为学生提出了问题:那么,56与9比较呢?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就能够掌握用大得多或者小得多这样的语言来描述这些数字间的大小关系的能力。而这种数学思维在分数的意义的讲解过程中也是适用的。在实际教学中,首先,笔者为学生提出了问题: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每份占这个苹果的几分之一?把一箱苹果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占这箱水果的几分之几呢?学生在分析的过程中,就能够发现,在具体的情境中,数的大小是有相对性的。学生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中,自然就能够体会到数字的实际意义,对于数字的感知能力也就会提高。
三、在交流互动中培养数感
虽然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普遍偏小,但是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的时间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必须要注重师生、生生间的交流和互动,从而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相互启发、学习和借鉴。同时,使学生体会到数可以用来交流信息,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丰富学生的感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的价值,进而促成数感的形成。
比如:在“分米和毫米”的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建立1毫米和1分米的长度观念,首先,笔者为学生出示了一个长度10厘米的直尺图,并且,要求学生说一说这个直尺的长度。之后,笔者带领学生测量了铅笔盒的长和宽,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就能够体会到长140毫米,也可以用1.4分米来表示。同时,学生在这个环节中,就建立起了整数和小数之间的联系。最后,笔者要求学生互相交流了自身的想法。經过这样的过程,学生在表达和交流的过程中,就能够培养起自身的数感,而学生的数学素养也有所提高。
总之,培养学生的数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教师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注重数感的培养,同时,教师要从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状况出发,为学生构建生活化的情境,提供有效的数学问题,从而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认知,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分析能力,强化学生的数学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数感。并且,教师要注重交流和互动的环节,从而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的价值,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冯敏玲.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小学生数感培养研究[J].学周刊,2018(29):36-37.
[2]黄娇.加强数感培养,夯实数学基础[J].华夏教师,2018(25):26.
编辑 刘瑞彬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95587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