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低年级学生数感培养方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数感的建立有助于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与他们的数学成绩密切相关。低年级的数学教师应创设生活情境,通过观察、操作、想象、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数学活动, 加强学生对数的感知、感应和感受,使其培养和建立数感,为他们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数感培养;动态想象;多元情境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课标所提到的小学生必须具备的十项数学核心素养中,数感排在首要位置。数感的建立有助于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也与他们的数学成绩密切相关。值得注意的是,数感的发展主要发生在学前和小学低年级期间。基于以上认识,笔者结合苏教版三年级下册“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谈谈在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创设生活情境,通过观察、操作、想象、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数学活动, 加强学生对数的感知、感应和感受,初步培养他们的数感,为其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多元情境,启蒙数感
低年级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精心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引导学生结合现实生活和具体事物,帮助学生用数学的思维进行思考,使其在具体情境中获得对数的感性体验,体会用数进行表达和交流的作用,从而逐步建立数感。
在本课的引入环节,教师出示小明的数学日记,上面写道:“我的50米赛跑成绩是 7.9秒;我的身高是1.4米,体重是39.5千克;我发烧了,体温是38.5摄氏度;铅笔的价格是0.4元;珠穆朗玛峰的高度是8844.4米。”我请学生先来试着读一读,说说这些是什么数;接着,让大家说说在什么地方见到过这样的数。
因为学生在生活中经常会接触到小数,对于十进制计数方法也有一定的认知基础,所以在这里,教师创设了学生熟悉且感兴趣的生活情境,通过展示数学日记的内容,自然而然地引出小数。同时,在儿童的潜意识里,他们认为小数都是“比较小”的,而教师通过呈现多样化的数据,就能打破这种潜意识。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感受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事物,用数学的语言去表达与交流,提高了学生对数的感知度,形成了对数的良好直觉。
二、基于活动,建立数感
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如果我们把静态的知识技巧转变成动态的探索实践,让学生自己去感知,发现,探索,就有助于其形成表象,内化思维,不断体验、领悟数的意义和作用,从而建立起良好的数感。
师:0.4元到底是多少呢?如果我们用一个正方形来表示1元的话,你能把它分一分,涂一涂,表示出0.4元吗?
学生在作业纸上动手完成,并小组交流。
师:为什么把1元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4份就表示0.4元呢?
生:因为1元等于10角,把它平均分成10份,一份就是1角,那么4份就是4角。
师:这10份中的4份,我们以前学过可以用什么数来表示?
生:用分数——十分之四表示。
师:数学真是奇妙,原来0.4元就是我们熟悉的十分之四元。那0.7元你也能像这样表示出来吗?
学生动手操作。
接着,教师又提供一个空白的平均分成10份的正方形,要求学生任意涂出其中的一部分,表示出分数和相应的小数。
在这里,学生通过多种感官的参与,亲身感悟到知识的生成与发展,深刻体会到“小数的本质是十进分数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同时也为理解“数位”“计数单位”这些抽象的概念提供了表象支持。学生在习得知识的同时,还发展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逐渐形成了良好的数感。
三、动态想象,发展数感
想象,是生命灵性的延续,也是人的思维在探索数学规律和本质时的一种策略。想象能让学生获得更多“发现数学”的机会,更具创见性地理解数学知识,更深入地思维,更通透地体悟数感的真实内涵。当学生的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他们的交流空间也随之得到了拓展,他们对数的感受和体验将层层走向深刻,他们的数感得以丰富与发展,他们的数学素养将全面提升。
师:刚才,我们在米尺上认识了一些小数,现在我把米尺的刻度不断放大,看它变成了什么?(课件演示放大的过程)
师:这是一条数轴,在0和1之间有数吗?
生:有的。
师:你能猜出会是什么数呢?
生:有一些小数。
师:是一些怎样的小数呢?
生:0.1,0.2,0.3……0.9。
师:你能想象出1.4在数轴的哪个位置吗?它在几和几之间?
生:1.4在1和2之间。
师:(将数轴延长到2)那么2.9在几和几之间?
生:在2和3之间。
学生在数轴上找小数的过程中,感受到小数和整数一样,也有“满十进一”的十进制计数原则,从而加深了对小数的理解。随着教师的提问,学生的想象也跟着这条数轴在无限延展,数形结合的思想有机融入,数系扩充的思想自然渗透,学生对于数的感知得到进一步拓展,对数的认识也更丰富了,从而促进了数感的形成与发展。
四、综合运用,提升数感
曹培英老师在《数学课程标准核心词的实践解读》一文中提到“用出数感”的观点。的确,数感的形成是一种心智活动,良好的数感能帮助学生深化认知,同时,只有让学生更多地接触、理解现实问题,选择恰当的方法解决问题,并对运算结果的合理性做出解释,才能使他们对数的认识融会贯通,使他们已具备的数感得到强化。
如在本课的巩固深化阶段,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购买火车票时,身高1.2米以下的儿童免票,1.2至1.5米半票,1.5米以上的儿童全票。小明1.4米,该怎么买票呢?”学生答道:“小明可以买半票。”“你是怎么想的,能上来指一指,说一说吗?”“因为1.4在1.2和1.5之间。”同时,学生熟练地在黑板前指出了数轴上1.4所对应的点。我接着问:“除了1.4,身高是一点几米的也可以买半票?”学生纷纷回答“1.2米”“1.3米”“1.5米”,并分别上来指出了它们在数轴上的相应位置。“看来大家找到了这四个小数,那1.2到1.5是不是只有這四个小数呢?”立即有学生说道:“还有1.36!”我欣喜地问:“你能指出1.36在哪儿吗?”并进一步启发大家:“如果要准确地找到1.36,可以怎么做呢?”
学生在综合运用知识和经验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进一步理解了数的意义,把握了数的相对大小、多少的关系,既完善了自己对原有知识的理解、认识,又不断建构起对社会生活和知识本身新的意义,将知识与生活实践有效地联系起来,使思维进入纵深发展。我在最后让大家猜想“除了一位小数,还有没有其他的小数”,为后续学习多位小数埋下伏笔,学生的数感也得到了升华。
数感绝不是抽象、笼统的东西,而是鲜活的、循序渐进且持续生长的概念。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以数当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加强学生对数的直观感受,帮助学生体悟到数的价值和数的力量。相信随着数感的建立、发展、形成和优化,学生的整体数学素养必将有所提升。
(责任编辑:吴延甲)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1197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