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智慧基于学生经验自然生长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学生学习新知需要已有经验的支持,在教学时,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以旧引新,不断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思考,使学生获得数学学习能力,发展数学智慧。
关键词:学习过程;数学思考;学生经验;数学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19)27-0078-02
引 言
数学学习离不开学生已有经验的支持,在教学时,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经验和学习经验,在此基础上展开教学[1]。本文以四年级下册《认识三角形》的教学为例,谈一谈笔者的实践与思考。
一、基于已有知识经验,引入新课
谈话:(出示一个活动角)活动角形成的角可大可小,怎样让角的大小保持不变呢?(根据回答,用木条固定住,并拉一拉,发现活动角固定不变。)
提问:这个木框固定后是什么形状的?(三角形)
说明:从活动角引入,让学生感知到从角形成三角形的过程,初步感知三角形的稳定性。
二、丰富活动经验,认识特征
1.做三角形
师:老师给你们提供了这样的材料(三条线段,一条曲线),做一个三角形。
提问:(拿出一条曲线)为什么不选择这根呢?
明确:三角形的三条边是三条线段。(板书:三条线段)
追问:(将其中一条边移动一下,出现反例)现在还是一个三角形吗?
小结:三条线段首尾相接围成的图形就是三角形。
2.画三角形(学生动手画三角形)
师:你们画的大小、形状都不相同的三角形,它们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呢?
交流:三角形有3个顶点、3条边和3个角。(画三角形,并板书名称)
3.辨一辨
出示几个图形,引导学生判断哪些是三角形。
说明:要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三角形,就要看它是不是由三条线段首尾相接围成的。
4.找一找(播放生活中的图片)
提问:生活中你还在哪见到过三角形?
说明:教师先通过做一做活动,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进一步明确围成三角形的三条线段的要求,并揭示三角形的概念,然后通过画一画活动,进一步丰富学生对三角形形状的认识,抽象出三角形的特征。找一找与想一想活动,让学生体会到三角形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生活中的三角形有其特有的功能。
三、自主探究,认识高
1.画一画(出示三角形的门)
提问:门到底有多高呢?你应该量哪一段?请你把这一段画下来。(学生讨论并画一画)
思考:门的高与下面的边有什么关系?
指出:门的高应该从最上面的一个点开始画起,并与下面的一条边垂直。
2.说一说
提问:门的面就是一个三角形。什么是三角形的高呢?学生自由交流。
明确:从三角形的顶点出发,到对边的垂直线段,就是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就是三角形的底。
指出:一般把高画成虚线,并做上直角标记。
3.认一认
提问:△ABC以BC为底边,你能找到对应的高吗?
明确:过A点到BC的垂直线段就是BC边对应的高。
思考:这个知识是我们上学期学习的什么内容?
4.转一转
三角形娃娃:我是一个调皮而又听话的三角形,我还会转呢!旋转三角形ABC两次。
提问:现在AD还是BC边上的高吗?
追问:为什么三角形旋转后,AD还是三角形BC底边上的高?
明确:不管怎么转,AD都是从顶点到对边的垂直线段,所以它就是BC边上的高。
比较:仔细观察这3个三角形,它们底的位置不同,高的位置也不同,但是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小结:△ABC底边上的高是从A点到BC的垂直线段。三角形的高是从顶点到对边的垂直线段,方向可不同。
5.画高
(1)尝试画高,要求学生画出三角形底边BC上的高,并让他们说一说是怎么画的?学生独立画高,并介绍画法。
(2)变式练习,要求学生分别画出三角形底边AB、AC上的高。学生独立画高,集体交流时展示如何画高。画好后同桌间用三角尺互相检验,看看对方画得对不对。
(3)比较总结。提问:刚才我们一起画出了同一个三角形不同底边上的高,现在把这三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重合起来,观察所画的高,你发现了什么?(三角形有3个底,每一个底都对应着一条高,三角形有3条高)
(4)研究直角三角形的高。
提问:如果把这个三角形变形,你能画出BC边所对应的高吗?出示直角三角形ABC,直角边分别是AB和BC,让学生找BC底边对应的高AB。
继续追问:如果以AB为底,所对应的高又在哪儿呢?
明确: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一条直角边上的高就是另一条直角边。
说明:基于学生生活中关于高的经验,教师把门抽象为三角形,引导学生经过探究活动,形成了有关高的规范化认识,让学生根据高的意义尝试画高,并通过画出一个三角形另外两条高的过程,进一步让学生认识到三角形有3条高,每一条底边对应着一条高,理解高和底的对应关系。学生学会了画普通三角形的高后,通过对三角形进行变形,让学生理解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互为底和高,丰富学生对不同三角形的高的认识。
四、尝试想象,丰富认识
1.根据提示猜一猜
已知三角形的高,猜物体的面。出示三角形的高是3分米,学生猜中是教师三角尺。
小结:要猜是哪个物体的面,需要知道三角形的底和高。
思考:知道了底和高我们就可以确定是哪个物体的面。但知道了三角形底和高,就一定能确定它的形状吗?
2.研究同底等高的三角形
谈话:人坐在热气球上观察楼房的边,楼房的边为三角形的底,人与大楼之间的距离是三角形的高,长为30米,若要构成三角形,热气球除了在这个位置,还可能在哪儿?学生指一指,画一画。
提问:如果继续画下去,这样的三角形能够完成吗?这些画不完的三角形有哪些相同点?
小结:它们是同底等高的三角形,顶点都在一条直线上。三角形确定了高和底,但是形状不一定相同。
思考:如果热气球飞到其他位置,和这条边组成的三角形,高还是30米吗?
五、全课小结,拓展延伸
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个点才能连成三角形,那么任意的三条线段能够围成三角形吗?任意的三个角一定能组成三角形吗?
说明:在回顾收获的过程中,总结本節课的知识,启发新思考,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为后续学习边和角的知识和进一步探究三角形特征打下基础。
结 语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学生的已有经验,引导学生经历探究过程,使学生的新知建构在已有认知的基础上,实现新知的自然迁移、自然生长,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新知。
[参考文献]
孙晓天.数学探究教学的意义及其实现[J].教育视界,2015(04):4-6.
作者简介:王芳(1981.11—),女,江苏南通人,中小学二级教师,南通市教坛新秀。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3394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