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开发课程资源 培育核心素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孙凌

  【摘 要】课程资源是决定课程实施和教学目标能否有效达成的重要因素。教师可通过开发科学史料、乡土资源、案例素材、生活常识等生物学课程资源,优化课堂教学,培育生物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生物学教学;课程资源;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23-0036-02
  生物学课程资源是指生物学课程实施可利用的所有资源,它不仅影响教师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式,也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式,是决定课程实施和教学目标能否有效达成的重要因素。[1]因此,教师应依托教材而不囿于教材,积极开发生物学课程资源,创造课程资源丰富的学习环境,引導学生进行深度学习,培育生物学核心素养。
  一、补充科学史料,彰显学科本质
  据有关调查表明,学生对生物学史比较感兴趣,但目前的教材由于篇幅有限等原因,对于生物科学史的还原不够充分。[2]教材中选取的是科学发现过程中部分最为重要的、有助于推导出结论的历史事件,但很难体现科学史的全貌,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有针对性的补充史料,尽量完整地呈现科学史,使之更加贴近科学发展的本真面目。
  例如,在“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教学中,可以简单介绍艾弗里的研究背景:艾弗里进行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虽然动摇了蛋白质是遗传物质的主流观点,但在当时由核酸化学界的泰斗列文提出的“四核苷酸”假说深入人心,使得他的实验未能引起广泛重视,[3]人们对他的实验结论表示怀疑,相关实验前后历经24年,人们才确信DNA是遗传物质。补充这一信息让学生认识到科学的发展不是简单地从一个结论走向下一个结论,而是存在着诸多限制因素,有时也会有谬误甚至倒退,科学发展的进程中充满了曲折和艰辛。
  适当补充史料,有助于学生全面感受科学研究过程,一方面体会科学发展的曲折,领悟历史的厚重感,另一方面认识到科学的发展过程中还蕴含着比结论更为丰富的内容,比如科学家的求实态度、研究方法、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等等,这些内容的呈现,有助于彰显生物学科本质,有助于培育学生的生物学核心素养。
  二、依托乡土资源,关注情感教育
  在众多的课程资源中,乡土资源,最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容易获得直接体验,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唤起情感共鸣。
  例如,吉林省通化市拥有为数众多的朝鲜族居民,很多朝鲜族人家还保留着家酿米酒的习俗,教学中可以让朝鲜族学生介绍米酒的酿制过程,一起了解米酒的制作原理、发酵条件、发酵装置和发酵过程等知识,并和果酒和果醋的制作进行对比分析,深化学生对微生物发酵知识的理解,课后还可以鼓励兴趣小组尝试酿制米酒,使学生的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乡土资源取材方便、生动亲切,可以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学习知识,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化对知识的理解,还可以增强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家乡发展建设的情感,教师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将对家乡的“乡土之爱”上升为爱国家爱民族的大情怀,增强社会责任感。
  三、分享案例素材,拓展思考空间
  当今时代,电视、网络等媒体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学习空间和巨量的信息资源,教师在平时应关注并收集有价值的案例素材,结合教学目标将相关素材转化为教学的有效工具,有利于扩宽学生的学习视野、拓展学生的思考空间。
  例如,在学习“生态系统”的知识时,可以分享美国黄石国家公园的一则案例视频:1926年,黄石国家公园的最后一头狼灭绝,直到1995年(其时公园已经被摧毁多年——许多动物如海狸、鸟、兔子和鹰早已不复存在),一群狼回来了,它们凶猛地猎杀鹿,导致鹿的数量迅速减少,人们认为应该控制这些危险的动物,但后来的事实是:没有鹿出现的地方,新的植物快速生长,形成一片森林,开始有鸟进驻,海狸回来了,它们筑造的水坝为水獭、獾、鸭子和鱼提供了栖息地。狼会追捕土狼,使兔子和老鼠的数量开始上升,这意味着更多的鹰、黄鼠狼和狐狸,环境也发生了重要的变化——河流的轨迹改变了,侵蚀减少,渠道变窄,出现了更多的小水池。这些狼改变了黄石公园的生态系统和自然地理,让黄石公园恢复了和谐,成为一个极佳的野生动物栖息地。正如古希腊医师“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所说的“大自然本身就是最好的医生”。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这个案例,阐释自己的观点和感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态系统通过自我调节作用抵御和消除一定限度的外来干扰,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这一概念,进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观。
  真实的案例素材生动有趣,富于情境,通过分析案例引发的哲思远胜于简单的说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更好地理解科学概念,提升学科素养。
  四、回归生活世界,践行健康生活
  将学生的生活资源作为课程资源引入教学活动,可以丰富教学情境,使生物学课程的学习与生活实际形成紧密联系,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加深对生物学课程价值的理解。[4]
  例如,从很多学生喜欢饮料、冷饮及膨化食品的现象入手,带领学生关注这类食品的配料表和营养成分表,了解其中的食品添加剂的含量标准及其安全性问题,让学生认识到过量摄入会对人体造成危害:如甜蜜素作为甜味剂,常用于冷冻饮品、果冻和饼干等很多食品中,如超标使用会对肝脏和神经系统产生危害,等等。引领学生关注食品安全问题,倡导健康饮食方式、远离垃圾食品。
  回归生活世界,体现了生物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学科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基于生物学的基本观点,辨别并揭穿生活中的伪科学,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能够让学生终生受益。学生也会在关注社会生活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参与社会生活的责任意识,有利于生物学课程教学意义的提升和“社会责任”这一核心素养的培育。
  世界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库,我们身边的生物学课程资源还有很多,好的课程资源,不仅可以为生物学课堂增添趣味、丰富色彩,更能优化教学、提升素养,是教学的有益补充,因此,教师在平时的生活和工作中要做一个有心人,积极开发课程资源,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都是有限的,因此教师在开发课程资源时应聚焦核心素养,对林林总总的资源进行基于核心素养的价值判断,加以甄别和选择,切忌舍本逐末加重学生学习负担。同时,在使用这些课程资源时,应对其进行必要的整改加工,使之融合于教材内容之中,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切忌喧宾夺主弱化重点知识内容。总之,只有合理开发有效利用,才能真正有助于培育学生的生物学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王国庆,翟林.高中生物学教学中渗透科学史的几点建议.生物学教学,2017,42(1):2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3761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