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华夏美德,教育薪火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罗玲 刘莉 干凌云

  【摘 要】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我国一直以来十分注重对文化的传承以及弘扬,在落实素质教育和推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许多老师和学校结合素质教育改革的实质条件,将德育教育与民族精神的传承相结合,采取创造性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手段,保障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之中既能够掌握各个学科学习的技巧和精髓,还能够主动接受老师的德育引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关键词】华夏美德;教育薪火;当代德育;民族精神传承;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9-00-01
  引言
  为了摆脱传统应试教育的桎梏,许多老师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之中严格按照德育教育的现实条件,站在学生的角度将课堂的主动权和选择权交给学生,通过民族精神与德育教育活动之间的紧密结合来更好的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丰富现有的教育资源,实现学生的良性成长。其中中华民族精神是我国民族传统文化之中的精神和重要的原则,为了更好的丰富中华民族精神,并积极的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国在教育改革和教学实践时必须要立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条件,积极的发挥德育教育的重要作用和优势,为民族精神的传承提供更多的依据。
  一、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发展与实践过程之中所积累的精神文化财富,通过对民族精神的分析可以了解民族成员的心理状态,精神风貌以及价值取向。对于我国来说,民族精神是国家赖以生存的基础和根基,是我国在发展与实践过程之中的重要精神动力和价值取向。随着人类文明进程的不断加快,中华民族精神所包含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同时大部分的民族精神与中华民族文化传统是极为紧密的联系,是大多数中华民族共同认可的价值观,对推动我国综合实力的稳定提升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在落实教育改革时,我国也需要严格按照民族精神的现实条件,充分的发挥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作用和价值。
  二、自强不息的精神
  自强不息的精神是我国重要的民族精神,其中儒家积极倡导自强不息的精神并提出了个人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需要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规范。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同时也是自强不息的重要倡导者,在长期发展有时间的过程之中,自强不息精神所包含的内容和形式产生了极大的变化。通过历代的传承和弘扬,自强不息精神已经成为了中华民族的核心和精髓,体现着我国的民族性格。另外在新的时代背景之下,我国在落实素质教育以及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过程之中结合自强不息的核心要求,不断的丰富现有的民族精神文化与内涵,保证我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中获得更多的精神支柱,真正的提高我国的综合软实力。
  四、厚德载物的精神
  厚德载物精神与自强不息精神存在一定的相似之处,两者都是我国中华民族文化之中的重要文化渊源和精神体现,这一精神也是儒家学派所倡导的,通过对厚德载物的分析和研究可以了解中华民族包容性强的重要精神。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之中,厚德载物的精神传承至今,成为了民族发展的重要精神食粮,对于当代民族发展来说,也需要结合厚德载物的现实条件,不断的弘扬该精神之中的宽容和包容心态,积极的吸收民族文化之中的精华,以此来实现良性成长和发展。对于个人的社会实践来说,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之中也需要一个包容的心,理解他人,尊重他人,只有这样才能够走向成功。由此可以看出,在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时,老师需要结合厚德载物精神的现实表现,积极传承这一重要的民族精神,为学生的良性成长和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空间和环境,保证学生能够主动接受老师的教育和引导,在厚德载物精神的熏陶之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五、天下为公的精神
  天下为公的精神是老子所倡导的重要精神,通过对这一精神的深入分析和研究不难发现当代民族文化的重要特色和精髓。作为典型的民族精神,天下为公精神一直以来备受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另外儒家学派也将这一精神作为重要的社会理想,在信息化和科技化时代之下,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形式产生了一定的变化,但是天下为公的精神一直传承至今。老师和学校十分关注这一精神的有效弘扬,严格按照教育教学的现实条件不断改革传统的教学策略和教学理念,在天下为公精神的指导之下积极的对学生进行引导。其中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天下为公精神在新时代之中的重要表现,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及共产主义价值观的影响之下,天下为公精选产生了一定的变化,但是本质内容仍然坚持如一,我国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之中必须要坚持这一重要的精神,了解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并积极的坚持下去,只有这样才能够保障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社会竞争中获得更多的优势。
  六、博爱泛众的精神
  博爱泛众精神最早源自于儒家学派,其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這一精神的重要体现。儒家学派中的许多经典文化对这一精神进行了全方位的阐述,在新的时代背景之下,博爱泛众精神与仁爱精神相辅相成,主要呈现一种与人为善的态度和力量,因此属于一种高尚的品质,在落实德育教育的过程中,老师也需要结合这一精神传承的实质要求,既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的本质特征,又需要积极的融入更多的新鲜血液,以此来促进我国传统文化的进一步弘扬。对于思想政治老师来说,在教育实践时必须要注重不同教学元素的合理融入,了解新时代的背景之下我国教育教学的现实条件,不断摆脱传统应试教育的桎梏,积极的将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与教育实践工作相联系,丰富现有的教学资源和教学内容,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七、结语
  优秀传统文化以及民族精神与教育教学实践之间的结合既能够体现素质教育的本质要求,还能够在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的同时促进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利用,在落实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老师需要抓住德育教育的本质要求,实现针对性的教学和引导。
  参考文献
  [1]芮焕庭.刍议当代德育教育对民族精神的传承[C]//知识力量教学研究科研成果展示.2018.
  [2]杨帆,段素贞.中国古代德育教育对民族精神的传承刍议[J].商情,2010(25):3-3.
  [3]吴莹瑛,吉敏.弘扬行知文化践行美德教育——江苏省南通市行知小学生活化德育特色报道[J].华夏教师,2013(9):31-3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3794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