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发展高原特色农业产业的模式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落实十九大精神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加快现代农业的发展,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泸西县通过“党总支+合作社、联农户、连龙头企业”的“村社合一、社企共融”模式,创新农业经营体系建设,发展农业经营主体和职业农民,大规模进行土地流转,提高土地产值,增加农民收入。
  关键词:高原特色;农业经营主体;脱贫攻坚;乡村振兴
  文章编号:1004-7026(2019)16-0056-02         中国图书分类号:F327        文献标志码:A
  1  泸西县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泸西县坚决贯彻云南省委着力推进农业产业优化升级的指示,把州委发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的决策部署作为实现精准脱贫的主要抓手,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推进新型农村合作经济体系建设为动力,全力打造“果、菜、药、花、畜”5大农业产业,特色农业生产条件持续改善,特色农业生产能力稳步提升,特色农业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特色农业产业化水平持续提高,为加快乡村振兴的步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
  1.1  水果产业
   2018年,泸西县累计新植水果1 229.2 hm2,其中梨有149.67 hm2,桃有415.8 hm2,苹果有300 hm2,柿子有281.33 hm2,黄果(橙)有49.07 hm2,猕猴桃有33.33 hm2,完成全年计划任务1.07万hm2的102.4%,同比增长7.4%。水果种植面积17.77万hm2,挂果面积1.07万hm2,较上年增加0.1万hm2;水果总产量为23.2万t,较上年的21.8万t增加1.4万t,同比增长6.4%;总产值7.94亿元,较上年的7.16亿元增加0.78亿元,同比增长10.9%。其中高原梨种植规模、产量、产值均居云南省第1位。
  1.2  蔬菜产业
   2018年,泸西县标准化商品蔬菜基地面积约为0.93万hm2,年种植面积为3.67万hm2,年生产商品蔬菜120万t,年产值18亿元,建有蔬菜专业批发市场1个,种植规模在66.67 hm2以上的龙头企业有9家。全县有蔬菜产业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332个,其中企业83家,专业合作社119个,家庭农场130家,共覆盖农户4.8万户16.8万人。流转土地0.77万hm2,租金1.725亿元,覆盖建档立卡贫困户4 120户,户均收入3 960元;长期用工2.4万人,年务工收入6.72亿元,覆盖建档立卡贫困户6 000余人,年人均务工收入2.8万元。
  1.3  花卉产业
   截至目前,与园区签订投资协议的企业和单位共有11家,协议投资35.3亿元。云南省花卉研究所、云南省花卉技术培训推广中心、沪滇现代花卉技术研究院作为技术支撑单位已入驻园区,驻云花科技、缤纷园艺、云南植悟等8家企业入驻园区,带动发展花卉种植大户49户,合作社1个。2018年,全县种植各类花卉0.05万hm2,年产花卉4.9亿枝(盆),实现产值3.5亿元。
  1.4  养殖业
   2011年,泸西县被列为全国500个生猪调出大县、云南省24个生猪调出大县之一。目前,全县备案的规模养殖场(户)有156个(户),其中生猪存栏200头或能繁母猪50头以上的有48个(户),肉牛存栏50头以上的有17个(户),奶牛存栏100头以上的有1个(户),肉羊存栏200只以上的有19个(户),鸡存栏5 000羽以上的有69个(户),鸭存栏5 000羽以上的有2个(户)。全县有省级畜牧业龙头企业5家,州级畜牧业龙头企业8家,国家级标准化畜禽养殖示范场3个,省级国家级标准化畜禽养殖示范场4个。
  1.5  生物药业产业
   2018年,泸西县中药材种植面积4 804.47万hm2,其中,三七有2 394.87万 hm2、银杏有1 133.33万hm2、万寿菊有5.67万hm2、灯盏花有373.33万hm2、草乌有129.33万hm2、白芨有86.33万hm2,重樓、石斛、丹参、当归、续断、金铁锁、黄精等有120.6万hm2,预计实现总产值8.39亿元。参与发展中药材产业的农户有25 334户101 333人,其中建档立卡的贫困户有3 953户15 812人,实现年收入7 252.96万元,户均年收入1.83万元,人均收入4 587元。
  2  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产品加工业滞后
   目前泸西县农业产业结构还存在单品生产比重较大、加工厂加工量不大、缺乏具有规模的农产品深加工企业等问题。
  2.2  涉农企业带动力不强,现代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
   生产经营“小、散、弱”现象依然严重,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较低,规模效益和集群效应还不明显。
  2.3  资源日趋紧张,发展要求越来越高
   近年来受化肥、农药、饲料、土地资源、水资源、劳动力资源、交通物流的影响,农业生产成本不断上涨,加之疫病风险、市场波动、质量安全风险和环境保护要求等,农业产业综合效益受到较大的影响[2]。
  2.4  农业发展扶持资金不足
   群众贫困面广,地方财政和群众对农业生产的投入有限。加之农业投入大、周期长,农业生产企业融资难问题突出,农业项目资金难以及时到位,配套资金很难落实,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
  2.5  自然灾害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每年种植大户和龙头企业受自然灾害的影响较大,损失严重,部分种植户一旦受损就陷入经营困境。   3  发展高原特色农业产业的对策
   近年来,泸西县把加快产业发展作为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推进乡村振兴、推动跨越发展的根本之策。以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为引领,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泸西县在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保证农村各类集体资产不流失、不打破家庭经营基础地位、不割断农民与土地利益联系的前提下,把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改革与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三资”管理和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结合起来。将土地和劳动力等传统生产要素与人才、技术、信息、市场等现代生产要素进行优化配置,在全县探索并推广“党总支+合作社、联农户、连龙头企业”的“村社合一、社企共融”模式。
  3.1  提升管理水平
   泸西县紧紧围绕“组织强、产业兴、群众富”的目标,在全县81个行政村(社区)成立农业综合开发服务社。确定村级党组织为资产管理机构,服务社为经营管理机构,新型经营主体为技术及市场管理机构,着力将“党组织、服务社、农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组成一个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充分盘活村级土地、荒山荒坡、农业产业设施等资产资源,把财政支农等各类资金建成的养殖场、冷库、节水灌溉等设施折股量化后投入服务社,依托各种有效手段把分散的资源充分整合。通过规范的生产经营管理,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美好愿望[3-4]。
  3.2  扶持龙头企业,提升市场化水平
   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泸西县按照“产业布局到哪里,新型经营主体落户到哪里,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就配套到哪里”的思路,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银行按财政要求注入资金,培育和引进浙江海亮、广东宏升等重点农业龙头企业32家,培育专业合作社370个、家庭农场54个。目前,全县建成优质水果基地1.77万hm2,标准化蔬菜基地0.93万hm2,花卉苗木基地0.09万hm2、生物产业基地0.51万hm2。畜禽标准化养殖示范场7个,规模养殖场156个,新型经营主体带动8.2万户17.2万人直接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全县“烟、果、菜、花、药、畜”等特色农产品品牌效应日益明显。
   泸西县无公害生产基地的面积超过了4万hm2,认证有机、绿色、无公害、地理标志农产品39个,注册涉农商标62个。0.09万hm2的蔬菜基地通过供港澳蔬菜基地备案和农产品进出口原料基地备案,先后成为杭州G20峰会生鲜蔬菜主供基地、全国低纬度高原特色农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国家“梨桃苹果”产业技术体系示范县、云南省出口食品农产品安全示范区、云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
  3.3  利益联结促进增收,提升产业化水平
   泸西县通过群众发动、要素整合、项目实施、监督管理等工作,搭建起村集体(服务社)、新型经营主体和农户的利益联结平台。坚持组织管理、市场导向、产业增收、服务群众、利益共享的原则,以脱贫致富为目标,以加快乡村振兴步伐为宗旨,带动农户广泛参与到农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分享到更多的产业链收益。
   服务社按照每年不低于入股股金的7.5%进行分红,其中6%作为服务社农户的固定分红,1.5%作为村集体经济收入。农户通过土地流转获取租金收入、订单种植获取生产性收入、到企业务工获取劳务收入、入股服务社获取分红收入,有效解决了部分农户自我发展能力不足和扩大再生产意识不强的问题,实现从传统农民向新型产业人员的转变。
  4  结束语
   高原特色农业经营主体是泸西县农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泸西县现代农业发展的领头羊,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攻坚力量。在泸西大地上,高原特色农业经营主体已然成为泸西县产业扶贫的关键,是实现乡村振兴的一支“生力军”。
  参考文献:
  [1]方正.红河州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探讨[C]//云南省科學技术协会、中共临沧市委、临沧市人民政府.第二届云南省科协学术年会暨高原特色农业发展论坛论文集.临沧: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2012:4.
  [2]朱海.村社合一 社企共融[N].云南日报,2019-01-18(11).
  [3]郑义.云南泸西创新农村产业发展模式促脱贫[N].中国县域经济报,2019-08-05(2).
  [4]谢国俊.泸西县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思考[J].农民致富之友,2016(20):2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4680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