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移动互联网时代网络漫画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谭东芳

  摘 要:漫画在纸媒时代就对青少年有着强大的感召力,网络化后其影响力日趋强大。网络漫画逐渐超脱其过去作为“二次元亚文化”的范畴,通过各种网络平台,立体、深刻地嵌入了青少年的日常生活。本文以行业调研数据为基础,结合微观社会学中的互动仪式链理论,从网络漫画的形式与传播特征角度分析其影响扩大化的原因。在此趋势下,当前网络漫画创作自由化倾向严重,对青少年价值观的负面影响不容小觑,本文对日漫的发展演变对日本青少年的负面影响展开分析。
  关键词:漫画;价值观;青少年;符号化
  在过去,日本漫画曾以强大的能量影响着我国整整一代人,“80后”“90后”几乎都曾有过痴迷的动漫作品,如《奥特曼》《机器猫》《海贼王》《七龙珠》等,其所表现的热血、努力、友爱等观念嵌入了这一代青少年的心。移动互联网时代,网络化漫画的影响力又进一步扩大了。
  当前,移动终端的网络漫画平台虽尚未达到柯林斯预言的直接在神经系统层面收发信号的程度,但其高频、随身、强互动的特征已拥有了类似的效果,漫画阅读不再是孤立的,它成为永不终止的互动仪式,将人群相连,使其互动、团结、话题共享,其影响已渗透在青少年生活的方方面面,对青少年价值观影响的深度与广度都已大大提升。
  1 网络漫画的传播现状
  从数字化阅读方式的人群分布特征看,根据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数据,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73.8%,中国18~70周岁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者中,18~29周岁人群占36.3%,30~39周岁人群占27.1%,40~49周岁人群占22.9%,50周岁及以上人群占13.8%。由此可见,中国数字化阅读接触者中,39岁以下年轻群体占一半多,达到63.4%。从以上两组数据可以估测出,中国进行数字阅读的青少年用户已达到3亿以上,其中,网络漫画的用户群体在2017年初已近1亿。在如此巨大的青少年受众基数下,网络漫画已成为一股强势力量。《一人之下》《一条狗》《爱神巧克力》等故事漫画,暴走系列表情包,同道大叔、伟大的安妮等微博漫画大V等,漫画作品、符号、作者通过网络以前所未有的强势能量渗透青少年群体的日常生活,并影响着其所思所想。
  为什么漫画网络化后其影响力和影响范围会变得如此巨大?在网络漫画行业野蛮生长的这些年,其题材、内容又会给青少年价值观的建立与养成带来哪些好与坏的影响?
  2 网络漫画的传播特征——永不中断的互动仪式
  漫画的阅读是漫画作品与读者进行的一场互动仪式。作品成为一种符号,使读者产生尊崇感、团结感,从而激发其情感能量。
  在纸媒时代,漫画作品以杂志、单行本的形式向读者展现,杂志出刊的周期是半月或1周,单行本出新的频率甚至长达半年乃至1年。即便是出刊频率最高的周刊漫画,一部连载作品的典型篇幅也只有16~24页,读者只需要10分钟左右就能读完。也就是说,作品与读者的联系只有短短几分钟,然后就是漫长的等待,循环往复。
  纸媒时代的这种中断等待显然弱化了读者情感能量的保持,使其对作品的期待很容易不断消减直至消失。国内网络漫画发展的这些年,从最初纵横动漫、有妖气等平台与纸媒持平的半月更、周更的连载频率,发展至今已变为周更、三日更甚至日更,仪式强化的周期不断缩短,读者的思想感情不断被高频的更新内容强化、固化乃至形成习惯。
  另外,在纸媒时代,阅读漫画本身往往是一个私人化的行为,读者与其他读者、作者的联系相当薄弱,作品只提供了符号,单方面地传达意义,其提供的情感能量是较低的。作为一种互动仪式,虽然纸媒时代的漫画杂志也提供了“读编往来”“作者专栏”“读友园地”之类的互动场景,但由于各读者个体身体不在场,反馈滞后,其实际效果相当有限。
  移动端漫画平台的发展弥补了这一缺陷。例如吐槽系统,读者阅读作品时,可即时看到其他读者的吐槽信息,笑点被放大,疑点被解释,气氛被拉动,这种转变与坐在影院中观影的效果是类似的,阅读过程不再孤立,情感能量被群体互動放大。又如评论、打赏系统,读者可以直接在作品页面留言反馈,与其他读者互动,作者也可即时收到反馈信息甚至回复,作品打赏作为对作者精彩表现的回报直接成为作者收入的一部分。还有作品同好群、线上活动、作画直播、作者微博等,这一切都是即时的。也就是说,只要读者被作品吸引,就会无障碍地一步步被引导进以该作品为核心的互动仪式群内。
  3 日常元素与抽象概念的漫画化符号连接——网漫渗透青少年价值观的深度
  对于抽象思维、思考能力仍在发展中的青少年,简洁生动的漫画符号使他们更容易建立起各种概念认知,其能量巨大。例如,《那年那兔那些事儿》与爱国主义相链接;《菜根谭》等作品与国学传统美德相链接。这些漫画形象已经取代了过去官方推出的各种形象,直接嵌入青少年的底层意识,成为其价值观的具象化符号。
  另外,漫画作品形象易懂,符号化突出的特色也被用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同道大叔的《大叔吐槽星座》微博系列漫画,链接了年轻人间流行的十二星座;呆小贺的母婴系列漫画,链接了亲子元素;还有熊猫头系列、暴走系列表情包等。漫画以其简洁明晰的特征,成功使青少年读者移情迁入,通过作品中的角色、事件连接青少年实际生活中的元素与各种抽象概念,成了青少年日常生活与表达思想的代言人。它们通过符号连接意义,借助网络平台立体化、持续化、强互动的特点,全方位嵌入青少年的思想与生活,其影响力是纸媒时代的漫画不能匹敌的。
  4 长尾效应趋势——网漫渗透青少年群体的广度
  纸媒时代,国内原创漫画杂志在发展最繁荣的时候有二十余种,每期杂志可刊载十部左右的连载作品。也就是说,纸媒时代国内可供漫画作者展示作品的空间仅可容纳区区两三百人,而当前国内可供发布原创作品的网络漫画平台有数十家,算上微博、微信公众号等自媒体平台则高达数百家。以一线漫画平台腾讯动漫为例,单此一个平台上的原创作品就有2.5万余部,是纸媒时代所有漫画杂志刊载作品之和的上百倍。   过去的漫画杂志和当下大多数网漫平台的运作,仍遵循着传统的规模经济的规律,即运营方投入最大的人力、物力对作为“头部”的少量作品进行经营,主张大规模生产主流热门题材的少数作品,随着少量作品质量、数量的提升,其产出效率更高,收益更大。但事实上,当前的技术环境已经满足了克里斯·安德森提出的规模经济向范围经济转变的三个条件。其一,生产工具的普及。当前各种漫画制作软件功能愈加完备,模型、素材、样本丰富,创作门槛越来越低,只要有想法,几乎人人都可以成为漫画创作者。其二,传播工具的普及。也就是呈现海量漫画作品的网漫平台,如腾讯动漫、网易动漫等,对于受众来讲,只需简单几次点击,就可获得想看的作品。其三,供给与需求的连接。当前,微博、微信、豆瓣同好小组的榜单推荐功能也已初步达成这一条件,网络漫画达成范围经营,满足小众化市场已具备的条件
  可以看到,当前网络漫画题材的广度巨大,职场生活、家庭伦理、脑洞搞怪、BL(耽美)、百合、治愈、烹饪、灾难甚至哲学、抽象题材都被推到了读者面前,这在纸媒时代展示空间有限的条件下是不可想象的。在此情况下,大量潜在受众将被开发出来,整个小众市场被激活,过去的漫画爱好者只局限于“二次元”群体,作为一种亚文化存在的现状将被打破,随着行业的进一步发展,网络漫画将成为与电视、电影一样的一种常识性话题,成为青少年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5 网络漫画的浅阅读、娱乐化趋势对青少年价值观发展的弊端
  纸媒时代由于监管相对严格,漫画作品更新周期较长,职业作者、编辑的专业能力、职业操守也较高,诞生了很多优秀的经典作品,其展现出的深刻、曲折、哲理、意境已经不低于文学与诗歌,纸媒时代的漫画已成为堪当大雅之堂的艺术形式之一。
  而正如前文所述,网漫发展使其影响力的深度、广度提升的同时,也带来了相应的负面影响——展示空间扩大使创作准入门槛降低,监管相对宽松造成网漫作品创作的自由化倾向。
  网漫时代,读者习惯同时追更十几部甚至上百部不同作品,纸媒漫画中精推细敲的故事架构、漫长伏笔、复杂情节、多线索推进等需要耐心品读的部分往往失效。网漫更追求浅显易懂,大量用梗,很多作品充斥着各种软色情、暴力、无节操元素。从这一角度来看,漫画这一表现形式的格调大大下降了。大众追求娱乐,而创作者失却情怀与艺术追求去迎合读者,大量反映社会丑陋、人性扭曲,拜金主义、消费主义、充斥着娱乐至死态度的漫画被推到读者面前,这显然会给青少年价值观的形成产生很多负面的影响。
  以日漫在国内的流行作品为例,在三十年间,其主流主题、内涵已发生了极大变化,作品宣扬的核心主题从正义、热血、梦想等健康向上的元素逐渐演变为中二、叛逆、虚无、悲观,当前的日漫作品中大量出现自杀、欺诈、赌博等负面信息,深深地影响着日本年轻一代。从日本社会的现状也可以看到,少子化、低欲望社会、高失业率已成为其标签,出现大量麻木、自闭、对社会无贡献的尼特族、御宅族,网上甚至一度出现大批“昭和男儿”与“平成废宅”对比的表情包。抛却政治因素不谈,在这些表情包里,昭和象征着早年日漫所宣扬的热血、热情、朝气、梦想,而平成则是当代日本年轻人中二、悲观、颓废、麻木的体现。虽然造成日本社会当前状况的原因复杂,但漫画作为主要的青少年读物门类,其所宣扬的这些负面价值观也进一步加深了这种情况的恶化。作为一种已经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养成有着强号召力,并将不断扩大影响的网络漫画而言,我们需要将日漫的现状引以为戒。
  那么,是否应该要求作家以传道者的姿态去创作漫画呢?在过去,我国的青少年教育类读物创作有着非常明显的高堂教化特点,其语境、表达形式与青少年所熟悉的格式格格不入,其结果是作品不仅不能达到教育影响的作用,反而激起了青少年的叛逆心理。从互动仪式链理论视角来看,这种教化方式建立起了一种权力的仪式,而命令的接受者(青少年)对这种疏远的、长辈般的支配性符号有着天然的排斥,他们主动抵制、敌视这些作为权力中心的“神圣物”,甚至故意做出相反的行为来展现自己的存在。
  近年来,已出现如《那年那兔那些事儿》这样的优秀范例,其以青少年熟悉的格调,更加真诚而有亲和力的外在形式包装,如朋友一样潜移默化地将爱国、爱党等健康向上的价值观传达给青少年,默默拉平了传道、受教两者之间的地位差异,使青少年的叛逆心理得以消解。漫画本身作为一种有趣、形象的艺术表现形式,在这一点上尤其具有优势。
  当前,活跃在业内一线的职业漫画家都是承载着八九十年代漫画作品中所宣扬的梦想、拼搏、热血等积极信念成长起来的一代,对新一代的青少年读者,应有着对其价值观负责的心态,不忘初心,真正担当起作为文艺工作者的社会责任,不能为了市场、为了谄媚读者而失去底线。
  6 结语
  网络漫画以随身、强互动、高黏度的特征与读者建立起了永不终止的互动仪式,以青少年易于接受的亲和符号连接日常生活的各种元素,其对于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力、号召力正逐步扩大。
  在这样的趋势下,忧虑同样存在。纸媒时代,对于只存在于“二次元”群体的动漫亚文化,即便其野蛮生长,大量悲观、虚无、中二的思想大行其道,其影响力也相当有限,但如正文所述,即将成为与电影、电视相同的常识元素的網络漫画的影响力已不容忽视。当前,网络漫画阅读呈碎片化、速食化,整体作品格调下滑,内容创作上存在自由化、无下限等状况,且部分作品由于具有高超的专业技法,煽动力很强,对于价值观尚在成长期的青少年群体来说,这一现象是危险的。
  如何保持住纸媒时代漫画本身的艺术格调与亲和力,并进一步使其成为能够正面影响青少年价值观成长的有益娱乐媒体,仍需漫画作家、编辑与理论研究者一道努力实践与探讨。
  参考文献:
  [1] 兰德尔·柯林斯(英).互动仪式链[M].商务印书馆,2009.
  [2] 张微.从漫画亚文化的角度考察战后日本青年价值观变化轨迹[J].安徽文学,2011(11).
  [3] 克里斯·安德森(美).长尾理论:为什么商业的未来是小众市场[M].中信出版社,2015.
  作者简介:谭东芳(1981—),女,新疆阿克苏人,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动画,漫画。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4881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