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教学现状与改革路径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课程价值进行分析,并梳理分析现阶段高校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教学现状,给出高校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改革路径。研究显示,民族传统体育具有文化、娱乐和健身等课程价值。高校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呈现竞技类项目与表演类项目混沌发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开设杂、教师民族传统体育素养不高的现状。研究认为,高校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应:实施竞技类项目与表演类项目区分教学;推行“一校一品”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完善师资培训体系,提高教师的民族传统体育素养;促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技术、文化的齐头并进。
关键词:高校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教学现状 改革路径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9)09(c)-0182-02
1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课程价值
民族传统体育是我国各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积累和发展起来的,以健身、防身、娱乐为主要目的的身体锻炼活动,反映了各民族的生活习俗、文化特点、道德风尚和宗教信仰,是各民族政治、文化、生活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1]。一直以来,国家对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保护和传承都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在各大高校都可以学习到极具各民族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尤其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这种情况更为突出,彰显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所蕴含的课程价值。一是其文化价值,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学习过程,也是了解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过程,对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个人品格具有重要意义。二是娱乐和健身价值,相较于篮球、田径等更具现代化的体育运动项目来说,抢花炮、珍珠球、板鞋竞速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更具趣味性、游戏性、娱乐性和健身性[2]。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高校的课程设置一直以来秉承着教学内容多样化、个别化,教材体系结构多元化、乡土化的原则,对丰富学生的校园体育文化生活和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做出了一定的贡献。然随着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课程的发展,课程教学中一些潜在的问题逐渐凸显,成为影响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保护和传承的重大因素。
2 高校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教学现状
2.1 竞技类项目与表演类项目的混沌发展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随着不断的突破发展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举办,逐渐被划分为竞技类和表演类两大类别。竞技类项目往往以珍珠球、花炮、木球等为主,表演类项目项目往往以少数民族的特色项目为主,二者的学习和比赛有着明确分界。但目前一些高校在开设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课程中却将二者进行混合的穿插学习,一方面不利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学习,另一方面也严重干扰了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文化的理解。
2.2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开设杂,重点项目不突出
随着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各高校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课程的纳入,越来越多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入高校,受到众多学生的喜爱[3]。但也应发现,各个高校在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纳入过程中,一味地追求种类繁多的项目,而未能做到对每个项目良好的课程教学管理,致使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陷入开设课程杂、授课水平有待提升、缺乏突出体育项目的困境中。若任由这种情况发展,高校作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保护传承地的身份则不复存在。
2.3 教师的民族传统体育素养不高
现阶段高校的体育教师大都来自专业的体育院校,拥有较高的技术水平和专业的体育素养,完全可承担现代体育项目的教学,但是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教学上却难以达到要求。一是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教学,必须基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历史背景、文化渊源,牢牢把握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特点[4];二是大部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技术练习基于项目浓厚的少数民族风情文化,技术水平要求较高。众所周知,我国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师都是跨专业、跨专项开展教学,教师的民族传统体育素养不高。
2.4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学习重技术,轻文化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引入高校的初衷,一是出于对学生身体素质提升的要求,二是出于宣传民族传统文化的需要。各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历经岁月的洗礼,流传至今,其蕴含着各少数民族人民的价值观、伦理道德观以及人们的行为方式。可以说,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培养民族意识、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现今高校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课程的开展过于追求学生在技术动作上的提高,而忽略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最根源的文化传播。
3 高校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改革路径
3.1 实施竞技类项目与表演类项目区分教学
我国自1953年举办第一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至今,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分类都采取竞技类项目和表演类项目的划分。这不仅仅是为了利于赛事的竞争和良好的开展,更是遵循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特点。因此,高校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进行课程教学过程中,也应顺应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特点,采取竞技类项目和表演类项目的区分教学,更好地促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保护、传承和发展。
3.2 推行“一校一品”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一校一品”即一个学校结合自己的师资、地域等特点创建或发展一个属于自己的品牌,或者说一个特色,发挥群体的智慧与凝聚力,争创某地域的一流学校。“一校一品”最初在郑州市金水区实施,其现已发展为校园体育特色项目。“一校一品”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即在少数民族聚居地的高校,而后发展为全国范围内的高校,针对其师资、地域等资源,给予其1~2个民族特色体育项目进行课程教学,并进行创新、传承发展,最终成为该校的品牌项目、特色项目。
3.3 完善师资培训体系,提高教师的民族传统体育素养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教学效果与教学的专业能力和民族传统体育素养息息相关。从事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教学的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民族传统体育综合素养和基本知识技能,全面了解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民族文化特征,熟练掌握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技能。因此必须要完善民族传统体育教师的师资培训体系,一方面,高校要积极给予教师向专业运动队和民间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传承人学习请教的机会;另一方面,教师自身要积极通过网络数字化媒体,进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相关知识的学习和了解,不断提升自身民族传统体育素养。
3.4 促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技术、文化的齐头并进
要想真正学会一项体育运动,离不开平时的刻苦训练,更离不开对这项运动背后文化的深层了解。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也是如此,每一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都根植于创造其的文化。因此,在高校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课程的开展中,不仅要进行运动项目技术动作的教学,更要进行运动项目文化底蕴的传播。让学生了解了其所学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历史背景、文化根源,才能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技术动作背后的意义,带着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文化情感进行技术动作的练习将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朱桂华,肖年乐.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融入高校体育教学的价值研究[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4,29(4):66-68.
[2] 谢秋香.板鞋竞速作为校本課程开发的实验研究[D].海南师范大学,2013.
[3] 匡丽萍,王珊.从《中国武术发展五年规划(2016—2020年)》看高校中华武术教学的困境与跨越[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9(1):97-98.
[4] 祁龙祥.高校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教学的新视野[J].才智,2009(7):102-10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4985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