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地方高校大学生地域文化认知度调查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地域文化是一个地区的独特标志,更是中国传统文化得以延续的基础和源泉。了解地方高校大学生地域文化的认知情况,对地域文化的传播有重大意义。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了蚌埠地方高校大学生对现居地历史文化、地理环境、民间风俗、行政区划、饮食、方言、建筑、景点、民族等方面的认知状况。通过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文化传播途径、文化冲突、居住地差异以及大学生自身兴趣爱好、学历专业、对地域文化和外来文化所持态度等,都是影响地方高校大学生地域文化认知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地域文化;认知;问卷调查;影响因素;对策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1 地方高校大学生地域文化认知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1.1 专业类别不同导致的差异分析
  此次问卷设置的专业类别有:经济学、哲学、教育学、法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医学、农学、艺术学、管理学共12个专业。
  在“您是否会说现居地的地方方言”的调查中,选择“不会说,但能听得懂”的大学生中,哲学专业在同专业占比最高为25%,而选择“基本不会说”的人群中,哲学专业依旧是同专业中占比最高的。
  在“您是否认为自己熟悉现居地地域文化”的问答中,选择“完全不熟悉”的,哲学专业占比25%,在同专业中占比最高,除艺术专业占比15.38%外,其他专业同专业占比均低于10%。
  由以上數据分析的结果可知,哲学专业学生对地域文化中方言、风俗习惯等方面的认同度和对地域文化认知度与其他专业相比略微不足。
  1.2 学历不同导致的差异分析
  此次问卷设立了三种学历:专科生、本科生、研究生。
  在调查“您认为了解现居地地域文化对大学生自身发展有用吗?”的数据中,选择“非常有用”的学生中,研究生在同学历人群中所占比例最高为42.11%,而占比最低为专科学历学生17.24%。
  在调查“大学生对地域文化所持的态度是什么”的数据中,选择“肯定,要积极了解”的学生中,研究生在同学历学生中所占比例最高的为57.89%,而专科生则占比最低。
  在“您对现居地的地方方言有什么看法”的调查中,选择“应当保护地方方言,传承下去”的学生中,研究生同学历占比依旧最高为68.42%。
  在调查“您是否认为自己熟悉现居地地域文化”的数据中,选择“非常熟悉”的学生中,专科生在同学历人群中占比最高的为13.79%,而选择“熟悉”的人群中,依旧是专科生占比最高。
  在调查“您对现居地的传统饮食及其老字号店的态度是什么”的数据中,选择“非常了解,经常去”的,专科生同学历占比最高为20.69%。
  在调查“您是否了解现居地的区划”的数据中,专科生选择“是”的,在同学历学生中占比最高68.97%。
  通过以上数据分析比较可知,研究生群体在蚌埠大学生人群中,对地域文化积淀的认同程度高于其他学历人群,而专科生对地域文化熟悉程度、对区划的掌握程度方面,高于其他学历人群。
  1.3 地域文化固有优势的影响
  在单选题“您是否认为现居地是一座拥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中,“非常同意”89人,占比20.84%,“同意”259人,占比60.66%,“不同意”77人,占比18.03%,“非常不同意”2人,占比0.47%。由此可知,地方高校大学生对现居地地域文化拥有很高的认同度,认为现居地是一座拥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
  在单选题“你是否觉得现居地的标志性建筑体现了它的地域文化”问卷调查中,44.96%的人认为“有明显的地域特色”;45.2%的人认为“一般”;9.84%的人认为“没有”。从数据来看,对现居地标志性建筑所蕴含的地域特色持认可态度的人不足一半,因此,现居地标志性建筑对地域文化特色的呈现远远不够。
  在多选题“您认为哪些能代表现现居地地域文化的元素”问卷调查中,“饮食”359人次、“风俗”316人次、“历史”316人次、“建筑”301人次,位列前茅,其他依次为“方言”259人次、“工艺”251人次、“艺术”229人次、“环境”184人次、“民族”165人次、选择“红色文化”100人次、“移民(外来人口)”88人次、“区划”64人次,“其他”36人次。由数据可知,地域饮食、风俗、历史、建筑更容易被调查的学生人群所了解,而民族、红色文化、移民、区划则相对难以吸引被调查者的注意。
  1.4 外来文化及对外传播问题的分析
  在单选题“您是否认为外来移民文化对现居地地域文化产生冲击”的调查数据中,“是”332人,占比77.75%;“否”95人,占比22.25%。因此,大部分地方高校大学生对外来文化和文化冲突的问题上都有较为清晰的认知。
  在单选题“您认为高校大学生对现居地的地域文化对外传播有什么作用”的调查数据中,“积极传播”312人,占比73.07%;“没有作用”57人,占比13.35%;“消极传播”13人,占比3.04%;“不了解”45人,占比10.54%。由数据可知,绝大部分地方高校大学生意识到了自身对地域文化传播的积极作用。
  在单选题“您是否认为自身某些文化观念与现居地文化不相容(例:某些当地风俗习惯不能被自己接受)”调查数据中,“非常同意”47人,占比11.01%;“同意”201人,占比47.07%;“不同意”174人,占比40.75%;“非常不同意”5人,占比1.17%。由此可知,自身文化与现居地地域文化之间既存在交融也存在冲击。
  在单选题“您是否认为现居地的地域文化受到少数民族文化影响并具有民族色彩”调查数据中,“影响较大,具有民族色彩”102人,占比23.89%;“影响一半,具有民族色彩但不明显”213人,占比49.88%;“没有影响,不具有民族色彩”112人,占比26.23%。由所得数据可知,地方高校大学生对待地域文化受到少数民族文化影响的认识较为清晰,不排斥民族性。   1.5 地域文化保护过程中的障碍
  在多选题“您认为现居地文化面临的问题是什么”调查数据中,“人们意识不够”286人次,“缺乏有效的保护机制”280人次,“传承人老龄化”227人次,“外来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冲击”248人次,“缺乏资金和政府支持”186人次,“其他”51人次。由所得数据可知,保护地域文化面临的问题众多,任重道远。
  在多选题“在现居地地域文化的传播方面,您认为最应该解的问题是”调查数据中,“渠道单一”276人次,“形式单一”314人次,“内容陈旧”280人次,“资金不足”178人次,“其他”49人次。由所得数据可知,保护地域文化在渠道、形式、内容、资金等方面都面临着严峻的问题。
  在多选题“您了解现居地地域文化的途径是”调查数据中,选择“通过电视、网络等宣传媒介了解”的最多,达300人,占比70.26%;其他依次为“通过学校讲座、选修课等途径了解”168人,占比39.34%;“通过家庭教育”168人,占比39.34%;“通过政府宣传”154人,占比36.07%;“课外书籍”143人,占比33.49%;“其他”78人,占比18.27%。由所得数据可知,电视、网络等宣传媒介是多数大学生了解地域文化主要途径,家庭教育也起到了一部分作用,政府宣传的作用弱化,课外书籍、自我学习的自觉和推广也有待提高。
  在多选题“您觉得以下哪些形式更有利于大学生了解现居地地域文化”调查数据中,选择“通过社会实践(假期实习或者校外实习等)了解”的人最多,达341人,占比79.86%;其他依次为“通过校外参观了解”280人,占比65.57%;“通过宣传讲座”202人,占比47.31%;“通过校内社团”196人,占比45.9%;“校本课程”172人,占比40.28%;“其他”74人,占比17.33%。由所得数据可知,社会实践(假期实习或者校外实习等)是多数地方高校大学生了解地域文化的主要途径,校外参观和宣传讲座等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校本课程的作用弱化。尤其在“如果学校开设关于地域文化学习的选修课,您会”单选题作答中,“风雨无阻,一定去”60人次,“如果有时间,会去”312人次,“没兴趣,不会去”55人次,可见,地方高校大学生通过校本课程自我学习的自觉意识和推广意识不足。
  2 提升地方高校大学生地域文化认知的对策
  高校大学生地域文化认知度研究不仅能为地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文化氛围,而且地域文化本身也可以发展成为重要的产业。因此解决调查中地域文化面临的问题,促进地域文化的发展尤为重要。基于蚌埠地方高校大学生对地域文化认知度的调查数据,有以下措施:
  第一,提高文化保护意识,树立正确文化观念。在“您是否认为自己熟悉现居地地域文化”单选题作答中,“非常熟悉”27人,占比6.32%,“熟悉”91人,占比21.31%,“一般熟悉”286人,占比66.98%,“完全不熟悉”23人,占比5.39%,大学生对地域文化的认识相对缺乏。在“您觉得现居地文化面临的问题是什么”多选题作答中,“人们意识不够”286人,占比66.98%;在“您认为影响大学生对现居地地域文化认知的因素有哪些”多选题作答中,“大学生自身文化观念”281人,占比65.81%。对于思想体系没有健全的大学生群体来说,文化保护意识和文化观念的形成需要依靠社会和学校的力量。社会营造好的文化环境,倡导保护地域文化,对大学生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学校可以利用地域文化丰富的教育资源开设选修课、组织校外参观和相关社会实践、开发创新校本课程、开展相关讲座等提高大学生对地域文化的興趣,并向学生输入正确的文化观念,提高其文化保护意识。
  第二,加大资金投入,建立健全有效的保护机制。在“您觉得现居地文化面临的问题是什么”多选题作答中,“缺乏资金和政府支持”186人,占比43.56%;在“在现居地地域文化的传播方面,您认为最应该解决的问题是”多选题作答中,“资金不足”178人,占比41.69%。地域文化发展离不开资金保障,政府要发挥其文化职能作用。企业要肩负社会责任,在地域文化发展过程中提供相应的帮助,为地域文化发展提供更多可能。最重要的是,政府要建立健全有效的文化保护机制,完善文化保护的法律条款。
  第三,促进地域文化传承创新,传播内容形式创新。在“您认为应该以什么方式传承现居地地域文化?”单选题作答中,“应取其精华,弃其糟粕”235人次,“应融入创新意识继续传承下去”168人次,“应原封不动传承下去”20人次,“古老的东西不应该传承下去”4人次,大多数人认同地域文化既有精华也有糟粕,我们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
  [参考文献]
  [1] 龚凤卿.利用地域文化促进大学新生融合[J].纺织服装教育,2016(06).
  [2] 段莲.高校通识教育运用地域文化资源探索[J].高教学刊,2018(09).
  [3] 王倩.语言的隐喻:管窥徐州方言与地域文化的映射[J].中国校外教育,2018(27).
  [4] 朱松节.地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模式与路径[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8(03).
  [5] 张玲,侯炜征.高职院校传承和弘扬地域文化的系统设计与研究[J].职教论坛,2016(05).
  [6] 杨泽荣.地域文化的收集整理和开发利用[J].中国地方志,2015(02).
  [7] 李美清,王芳.浅析地域文化对促进地方高校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推动力[J].北京教育(德育),2013(02).
  [8] 张玲,侯炜征.高职院校传承和弘扬地域文化的系统设计与研究[J].职教论坛,2016(05).
  [9] 金霞.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态度调查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04).
  [10] 雍际春.地域文化研究及其时代价值[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0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5028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