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甘肃省中职生人格障碍与家庭教养方式的相关性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曹丽霞

   摘 要:家庭教育在一个人的教育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良好的家庭教育能够帮助培养健全的人格,促进人的健康成长。中职院校的学生是一个数量庞大的年轻群体,他们的认知发展还不够完善,需要教育的正确引导。然而,当今社会竞争激烈,若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作为引导,中职生很容易形成人格障碍,不利于个人的社会生存及与人相处,因此,中职生人格障碍与家庭教养方式密不可分。
  关键词:中职生;人格障碍;家庭教养方式;相关性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9)33-0192-01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33.183
   一、中职生人格障碍形成原因
   人格强调的是心理属性,具有相对稳定性,指一个人相对固定的待人接物及行为方式,除了受制于固有特征以外,其形成还会受到生活环境的影响。人格在经历重大事件后也会发生些许改变,因此,人格也具有可塑性的特点。人格障碍是指相对固定的非正常的为人处世方式,在先天不足的情况下,受不利于健全人格形成的环境的长期影响,发展为人格障碍,轻则影响个人的与人沟通及相处方式,严重的人格障碍者甚至会给其他人带来不必要的伤害及不良的社会效应。
   人格形成于儿童时期,在成长中伴随着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及社会教育不断改变及完善。研究表明,父母的养育方式对健全人格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但对于异常人格形成的影响报道数量还较少。中职生正处于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容易受到周围不良环境的影响而形成不健康的心理。因此,通过研究中职生人格障碍者父母养育方式的特点,为家長提供参考依据,从而唤醒家长,使家长从内心深处开始重视家庭教育,让每个人在阳光下成长,形成健全的人格。
   二、中职生人格障碍与家庭教养方式的相关性
   每个人都在家庭中成长,接受来自家庭的教育,受到家庭成员潜移默化的影响。
   首先,父母与子女的接触程度及教育方式不同。通常母亲与子女接触较多,教育方式更加委婉,而绝大多数父亲由于事业原因,与子女接触时间较短,教育方式也更为严苛。若养育方式不一致,子女容易产生心理偏差以及思想冲突,对思想及行为养成产生不利影响。有些父母过于严苛,为了显示出对孩子的教育,会在公共场合甚至外人面前不留情面,批评孩子的错误言谈或举止。中职生还处在比较叛逆的年龄阶段,表面上看父母在教育孩子,实则会让孩子感到反感,也不利于孩子自信心的培养,为人格障碍埋下了隐患。有些父母过于宠爱孩子,即使孩子犯错家长也不会批评教育,任由孩子自我发展,看起来是爱孩子的表现,实则是对孩子不负责任的表现,对孩子的性格培养不利,容易让孩子形成不为他人着想、以自我为中心、不会听取他人有益建议等种种不良品质。父母过多的庇护并不利于孩子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因此,家庭中父母的教育应当势均力敌,把握好严格和溺爱的度,帮助孩子在健康良性的家庭环境中形成健全独立的人格,使其发展成为具有专业技能和人文素养高的“四有青年”。
   其次,父母要约束自己的行为,以身作则。如今,大多数家长都认为学校的教育是根本,忽略了家庭教育对孩子人格培养的作用,因此不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在现代家庭教育中,有些父母不注重自己的行为,单方面认为不会对孩子产生影响,殊不知孩子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会模仿自己父母的行为,并以此作为自己不当言行的理由。因此,父母首先要注意自己的说话用语和行为方式,为孩子起到榜样作用,让孩子形成自己的判断力,有益于其健全人格的培养。
   此外,父母应当辅以语言教育。我国现行的中职生培养方案多为全日制培养模式,多数学生家住在外地,造成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接触较多,而与父母接触较少。因此,父母应当在注重自己言行的基础上,注意观察孩子的心理情绪变化,积极疏导孩子的不良情绪,这样不仅能排解孩子的不良情绪,还能增加信任感、增进亲情,拉进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如果对于孩子的错误家长只是一味地指责和咒骂,不但会使父母与孩子间的关系逐渐疏远,还会使孩子情绪进一步恶化,久而久之形成不健全的人格。因此,为预防人格障碍,父母要选择恰当的养育方式,多给予一些正面的鼓励与引导,少一些消极的责骂,在两者间找到一个平衡,这样有利于家庭和谐氛围的构建,也有利于孩子人格的健康发育。
   认知学结果表明,中职生的生理和心理发育还不够成熟,正处于学习及养成的关键阶段,如果缺失正确的教育引导则会造成人格障碍,影响学生的终身发展。因此,作为家庭教育主要实施者的父母,应当注重孩子的教育问题,规范自己的行为举止,时刻关注孩子心理状态变化,因势利导,在这关键时期帮助孩子培养健全的人格,否则人格障碍一旦形成则不利于学生自身的发展。因此,家长养育方式的选择对中职院校学生人格培养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建人,凌辉,周峰.大学生人格障碍症状水平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8(5).
  [2]黄上上,安静.父母教养方式、依恋及童年期创伤经历与大学生人格障碍倾向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5(5).
      [责任编辑 万淑蕊]
  作者简介: 曹丽霞(1982.10— ),女,汉族,甘肃定西人,中学二级,研究方向:中职学校教育学教学研究。
  课题项目: 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甘肃中职生人格障碍现状调查及矫正策略研究》(课题编号:GS[2018]GHBZZ107)阶段性研究成果。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5537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