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阅读教学观对传统的批判继承与创新发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刘琪
[摘 要] 叶圣陶先生生于新旧交替的特殊时代,作为接受过旧式私塾教育与新式学堂教育的知识分子,其教育思想也呈现出时代过渡的特征,一方面继承了古代优秀教育理念,另一方面又批判了传统教育中的奴性与权威,赋予教育以民主平等的时代特征。将围绕阅读教学,从精读、博约、知行三个方面探析叶圣陶先生的阅读教学思想对传统的批判继承与创新发展。
[关 键 词] 阅读教学;精读;略读;知行结合
[中图分类号] G252.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27-0114-02
叶圣陶先生作为现代语文教育界的一代宗师,影响了近一个世纪的中国语文教育,其阅读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取传统之精华、去传统之糟粕,随现代之进步、开现代之新风,为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尤其是语文教育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一、含英咀华,句读精读
中唐时期,韩愈、柳宗元倡导“古文运动”,主张读书应当“沉浸醲郁,含英咀华”“提要钩玄”,叶圣陶先生在一定程度上也继承了韩愈等人的思想,主张“课内精读文章用细琢细磨的功夫来研讨的”“穿凿附会固然要不得,粗疏忽略同样要不得”,反对“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列举“笑颜逐开”“万卷空巷”的例子,以批判读书不修边幅、囫囵吞枣而造成一知半解、不知其所以然的状况。叶老将精读中的预习工作分为通读全文、认识生字生语、解答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要求学生在课前自读时咬文嚼字、仔细咀嚼,通过圈点勾画、查找资料、结合经验、反复思考,深入理解字词句的含义和文章所表达的思想内容,汲取精华、提取要点、探索旨意。
而对古代以教师为中心,逐字逐句讲解分析的方法,叶老持批判态度。古代师道尊严思想严重,课堂便是教师的“一言堂”,教师有着绝对权威,将自己的思想直接灌输给学生,学生则直接受用,少有交流讨论与异言。处于多事之秋的民国,叶圣陶也受到大时代变革的影响,接触到西方先进的民主平等思想,叶老将其融入自己的教育教学中,明确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主张课堂应当是开放的、民主的、平等的、多元的,不能用教师的解读代替学生的理解,精读贵在学生逐字逐句分析与理解,而教师应居于主导地位,起着引导、指点的作用,且是在学生思考不得的情况下适当点拨、启发。叶圣陶先生倡导的“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突破了传统的“授受”模式,有利于改变传统教学中的“拿来主义”与应试功效,真正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培养会思考的人,而不是只会接受的人。
二、博约并举,精略相辅
孟子强调既要广博地学习,又要有所专精,要能博约结合;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也提到“故人主大节则知暗,大博则业厌”,同样提倡博节相宜。叶圣陶先生继承了古人博约并举的阅读观,主张阅读要适量,不可一味贪多,要深入思考文章内蕴,涵咀文句,做到由约而精;但同时又要范观博取,扩大知识面,开阔视野,充实生活。这与古人的思想一脉相承,要求在博约之间找好平衡点,避免蜻蜓点水,见解浅薄或是井底之蛙,孤陋寡闻。
叶老在继承古代优秀教育理念的同时,还将博约并举的思想进一步发展创新,精练出精略结合的阅读教学法。叶老提出“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精略读相结合的观点便是叶圣陶先生博约并举阅读观的突出体现。
精读指导要“纤屑不遗,发挥净尽”。叶老将精读指导流程划分为预习、讨论和练习三个环节。学生要根据自己的理解为文章划分段落,加上标点,通读全文,把握大意;逐字逐句精读,查字典辞典认识生字生语,切忌不求甚解;吟诵重要句段,加深感悟,参读相关文章,加深理解;围绕教师的问题和预读时的疑问进行课堂交流与讨论,教师适时指导启发。以周详的精读序列引导学生的思考走向深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能力。
略读指导要“提纲挈领,期其自得”。略读的“略”既不是“粗略”,也并非“忽略”,而是范观博取的“略”,教师仍要进行指导,学生仍要如精读般“仔细咬嚼”。叶老将略读指导细分为版本指导、序目指导、参考书籍指导、阅读方法指导和问题指导五个部分。为教师的阅读教学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另外,叶老结合时代发展的需要,适时强调阅读速度,“以适应事务纷繁的现代”。
以精读为点,深入钻研;以略读为面,广泛拓展。由点向面发展,以精读为略读服务。
叶圣陶提出的精略读教学法,重心不一却相辅相成,构建了点面结合、多维互补的阅读方法体系,将学生自读与教师导读有机结合,从准备性的精读出发,到应用性的略读归宿,中间将扩展性参读和研讨性‘问读’结合起来,大大提高了阅读教学效率。
三、知行结合,情感培养
我国自古就有知行结合的优良传统,孔子提出“学思行”相结合,荀子倡导“闻见知行”,《中庸》有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韩愈主张“知行结合”,颜元重视习行……古往今来,教育家普遍重视知行结合,这也为叶圣陶先生所认可,他提出“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而终极点在‘行’;到能够‘行’的地步,才算具有这种生活的能力”,要求学生在预习时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读自得,查阅字词资料、参读相关文章、标记疑难重点、精心撰写笔记,明确阅读主体地位,脚踏实地,真正将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叶老认为学语文的主要目的在“致用”,他反对死读死记、食而不化,需得法养习,即知即行。
但叶老的知行结合理念并非完全等同于古代的知行结合。古代的经世致用思想多在于道德实践,以巩固封建统治、维护社会秩序。叶圣陶根据新时代民主平等的发展要求,提倡培养“现代化”公民和“合格的”社会成员,这迥异于古代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奴性”的人,而应当是“疑难能自决,是非能自辨,斗争能自奋,高精能自探”之人。
中国古代教育以培养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人才为目的,旨在培养德才兼备的从政君子,即“学而优则仕”,它也成为封建统治者维护统治和笼络人才的手段。学习是通向做官的途径,培养官员是教育的主要目的,古代教育将读书和做官紧密联系在一起,其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而不是为了培养有道德、有思想、有智慧的人。叶圣陶先生对此持批判态度,指出教育工作者“不能不站在人的地位着想”。
叶圣陶先生亲历了内忧外患的民国时期,也看到了国外先进教育理念在改善国民性、促进社会改革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深刻认识并揭露出传统教育中一些禁锢思想、麻痹人性的弊端,取传统教育立德树人之精华,去传统教育封建桎梏之糟粕,明确提出“为人生”的教育理念,主张通过“美读”与作者心灵相通,通过“实写”与自我真诚呼应,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期陶冶心灵,涵养精神。“中外传统教育目的和价值,都是以‘书’为本,一味追求固有知识和道德的传授,把学生当作灌输知识的‘瓶子’。而叶圣陶提出的教育目的和价值则是以‘人’为本,根本为了学生自觉自主地成长、成人和做人”。
民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但教育却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发展之势。在这个承前启后的特殊时期,语文教育界名家辈出,尤以叶圣陶先生为代表,他在批判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教育理念的基础上,吸收国外先进教育思想,结合自身的智慧和对教育改革的实践与思考,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育思想,将现代语文教育发展推向一個巅峰。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2]李耀平.叶圣陶语文阅读教学原则之反思[J].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学报,2016,19(4).
[3]李耀平.融汇古今,学贵能用[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5.
[4]叶圣陶.叶圣陶教育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5]任苏民.论“教是为了不教”的科学内涵和理论体系[J].课程·教材·教法,2018,38(2).
编辑 冯永霞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5872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