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医学生核心人文素养培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邓小利
[摘 要] 医学人文素养包括医学人文精神、医学人文关怀、医学人文学科三重含义,人文精神是观念层面,人文关怀是实践层面,人文学科介于两者之间,是从知识到行动、观念到实践的桥梁。医学生核心人文素养是关键少数素养,是学生自我发展、融入社会、胜任工作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集合,它有助于学生成为更健全的个体,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医学科学发展的变化,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胜任医疗卫生工作。
[关 键 词] 人文精神;人文关怀;人文学科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26-0224-02
一、核心概念界定
(一)关于“核心素养”
当前“核心素养”的研究成为教育界的热点,尤其是在基础教育届,近几年围绕学科核心素养做了许多探讨和研究,提出了各门学科的核心素养,如数学的核心素养是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据分析等,化学的核心素养是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等,并且围绕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做了一系列教学改革。那什么是核心素养呢?OECD出版的研究报告《核心素养促进成功的生活和健全的社会》比较具有代表性和普遍认同性,报告将有关学生能力素养的讨论直接指向“核心素养”,并按照“人与工具”“人与自己”和“人与社会”三个维度建立了核心素养框架,具体包括“使用工具互动”“在异质群体中工作”和“自主行动”共三类九种核心素养指标条目。国内学者认为“核心素养”的内涵可以从三个层次上来把握:最底层的“双基指向”,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核心;中间层的“问题解决指向”,以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获得的基本方法为核心;最上层的“科学(广义)思维指向”,指在系统的学习中通过体验、认识及内化等过程逐步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和价值观,实质上是初步得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根据此概念,笔者认为,学科有核心素养,专业应该有核心素养,特定的岗位也应该有核心素养。
(二)关于“医学人文素养”
当前,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医疗卫生行业存在技术主义和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医疗费用持续上涨,病人满意度不高,医患关系紧张,医疗纠纷频发,医学进入了“做得越多,抱怨越多”的怪圈,人们试图去寻找原因。有研究表明,一半以上的医疗纠纷与技术无关,反而与人文关怀如医患沟通不到位有关,最终许多专家、学者发出医学人文的土壤正日渐干涸的感叹,社会和行业对提高医务人员人文素养的呼声越来越高。
医学人文素养具有多重含义:第一是指医学人文精神,强调尊重人、尊重生命,第二是指医学人文关怀,强调对他人的善行,如良好的医患沟通,第三是指醫学人文学科,如伦理学、哲学、法学等课程。医学人文精神是观念层面,医学人文关怀是实践层面,医学人文学科介于两者之间,是从知识到行动、从观念到实践的桥梁。
由此可见,医学人文素养是一种综合素养,即主体通过医学人文学科的学习,理解医学人文精神的内涵,具备医学人文关怀的能力,并在医疗工作中得以体现。显然,医学人文素养的培育必须从学校开始,从学生开始,也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需要学生形成深刻的价值认同和情感共鸣并能付诸实践,而怎样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素养却尚未寻找到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模式,这也成为当前医学教育界人士研究的热点问题。
(三)关于医学生“核心人文素养”
高职医学院校学制为三年,两年在校学习,一年临床实习,时间短,任务重。当前,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学校需加强医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目前高职医学院校开设的人文课程已然不少,除“两课”外,还有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卫生法规、医学史、医学社会学、护士人文修养等课程,课程多而繁杂,开课随意性大,标准不一,师资缺乏,教学资源缺乏,教学手段和评价方法单一,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1.没有与临床工作标准相对接的课程标准。
2.人文课程之间界限模糊,没有明确的核心课程和核心内容。
3.没有突出实践导向,教材内容以理论知识为主,编撰体例以陈述式为主,难以对接职业能力培养和岗位需求。
4.教学方法实践性不足,以讲授为主,灌输色彩浓厚,不能调动学生积极性与参与性,难以形成价值认同和道德判断。
培育医学生的人文素养我们究竟从何下手?是培养全面素养还是关键少数素养,即核心素养?到底需要培养学生具备什么样的核心素养?我们试图综合考虑医学的传统、临床的需要、医学的学科性质、医学生的成长路径及职业发展等因素提出“核心人文素养”的概念。所谓医学生核心人文素养是关键少数素养,是学生自我发展、融入社会、胜任工作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集合,它有助于学生成为更健全的个体,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医学科学发展的变化,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胜任医疗卫生工作。在此基础上,我们提炼出几个关键词,并以岗位需求为依据,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以项目为载体和形式,突出“任务中心”和“情景中心”,编写了项目教材,开发了项目课程,从而让医学人文素养培育更为聚焦,更具有操作性和实践性。这几个关键词分别是:敬畏、仁爱、求真、慎独、合作、创新。
二、解析六个核心素养关键词
(一)敬畏
敬畏是人对待事物的态度,意指在面对权威、庄严或崇高事物时所产生的情绪,带有恐惧、尊敬及惊奇的感受。《管子·小匡》中说:“故以耕则多粟,以仕则多贤,是以圣王敬畏戚农。”《论语·季氏》中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一个人如果对事物、事业、人生缺乏了敬畏之心,就会毫不在乎,无所顾忌,当然也就没有了底线和原则,终将走到极端。作为医学生,面对神圣的医学事业,面对唯一一次的生命,只有饱含敬畏之心,才能时刻审视自己的不足与差距,保持学习与实践的定力,实事求是、坚持真理,潜心向学、潜心问学,遵守职业道德和规范,更好地服务于病患,不断追求医学进步。 (二)仁爱
仁者爱人,“仁”从字形上理解是指相互依赖、相互尊重的两个人,医学是“人学”,更是“仁学”,“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仁爱,不同于普通的“爱”,它有着更深和更高的要求,首先它是超越家庭,面向国家和天下的一种博爱思想和人道主义思想,其次是对病患的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再次是具有道德主体性,是发自医者内心的爱,是本能、责任、自觉的爱。不管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遇到病人,医者的本能就是要施救,在任何情况下首先考虑的是病人而不是自己,这就是医者的仁爱,仁爱是对医者道德层面的首要要求和最高要求。
(三)求真
求真,即追求事物发展的真理所在和客观规律。追求真理是由医学的学科性质所决定,现代医学是建立在试验和实证基础上的,无数的医学科学家为此付出了毕生的精力甚至生命,如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现代解剖学之父维萨里等。医学生必须要具备探求真理、坚持真理、尊重事实的基本品质。在学校学习期间要踏踏实实,诚实守信,求真学问,练真本领,不抄袭照搬,不蒙混过关。进入临床后,要实事求是,不敷衍塞责,不弄虚作假,基于对病人病情的准确客观判断进行诊治护理,摒弃“差不多”“好像是”“将就”等思想和行为。
(四)慎独
“慎独”,语出《中庸》“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所谓“慎独”,是指一个人在独处的时候,即使没有人监督,也能严格要求自己,不随心所欲,不恣意妄为。慎独,是衡量一个人道德水准的试金石,一个人在人前做好事容易,独处时也能坚持做好事难。慎独,就是要求医者在各种诱惑面前不为所动,慎始慎终。医务人員既需要团队合作,也避免不了单独面临和处置病人的时候,作为医者,要静得下心,沉得住气,守得住初心,坚持表里如一,坚持善始善终,能够自觉克服倦怠,抵挡各种诱惑,学习如此,工作亦如此。
(五)合作
合作就是个人与个人、群体与群体之间为达到共同目的,彼此相互配合的一种联合行动和方式。青霉素的发现被称为现代医学史上最有价值的贡献,这就是医学上合作精神的杰出范例。1945年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被弗洛里、弗莱明和钱恩获得,三人分别是病理学家、细菌学家和生物化学家,授奖词特别强调指出,这是“不同科学方法为了共同目标而协作的杰出范例”。医学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成就,是多学科多团队合作的结果,尤其是在当下,大健康理念的提出,使健康产业越来越宽泛,产业链不断延伸,医学与其他学科的交融越来越多。科学研究需要合作,临床实践需要合作,学习也需要合作,所以对医学生来讲,具有合作精神,掌握一定的合作方法和合作技巧是学习、工作的必修课。
(六)创新
创新是指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并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方法、环境等,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实践是创新的根本所在。
进入21世纪,特别是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基因诊断、基因治疗、器官移植、人造器官、数字成像技术、放射治疗技术等更是飞速发展,为病患带来了巨大的福音。
回顾医学走过的历史,创新如影随形,没有精神上的创新,医学将会停滞不前,没有理论上的创新,医学将会是一盘散沙,没有技术上的创新,医学将会没有力量,下一步如果没有价值上的回归和创新,医学将会迷失方向。
六个关键词,从过去到未来,从思想到行动,记录了中外医学前辈们奋斗的足迹,彰显了医者的精神品质和道德内涵,让我们对医学生的核心人文素养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敬畏、仁爱是态度,求真、慎独既是态度也是方法,合作、创新是态度是知识也是技能,从客体到主体,从理论到实践,从简单到复杂,六个词集中体现了促进医学生发展自我、融入社会和胜任工作的关键人文素养,统合了个人、职业与社会三个方面的目标与追求,明确了我们应该培养具有什么样人文素养的医学生,我们应该围绕什么来培养医学生,我们可以怎样培养医学生,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和一定的创新性。
参考文献:
[1]张娜.DeSeCo项目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及启示[J].教育科学研究,2013(10).
[2]裴新宁,刘新阳.为21世纪重建教育:欧盟“核心素养”框架的确立[J].全球教育展望,2013(12).
[3]李艺,钟柏昌.谈“核心素养”[J].教育研究,2015(9).
编辑 张 俐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5891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