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生活整合的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刘锦荣

  摘 要:指导学生掌握数学概念,洞察数学核心思想,这是教学的根本。知识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從生活的角度着手开展数学课,可以增强课堂的代入感,提高学生对数学概念的认知和掌握能力。在此次研究中,教师将深入探究如何利用生活化的数学课落实概念教学,以此加强学生对数学概念的认知和理解能力,从而促进学生有效掌握概念,发展数学思维,提升数学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概念;生活元素;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9)09B-0091-02
  培养学生对数学概念的认知,根本目的是增强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也是《新课程标准》中的重要思想措施。但是,由于数学课枯燥乏味,抽象性强,导致很多小学生在接触知识点的时候疲于应对、捉襟见肘。因此,采取合理的教学措施,加强课堂的代入感,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恰恰是落实概念教学的重中之重。其中,生活化的数学教育方式具有直观性、体验性强的特点,可以让学生更全面地感受数学知识的原理和功能。长此以往,能让学生在反复操作中逐渐认知数学概念,并为其以后的学习铺垫良好的基础。教师该如何扣准概念属性,巧妙整合生活元素,以促进学生数学思维和应用能力的发展呢?
  一、展示生活背景,引导学生探究
  生活中处处是数学,但是很多教师都忽略了利用生活元素开展教学。数学概念是生活化数学现象的结晶,从生活的角度着手展开概念教学,可以有效刺激学生的视觉感官及抽象思维,让学生在观察和探究中快速形成对概念的理解。因此,教师可以借助现实中的情境引发学生思考。在数学知识的学习中,概念相对比较抽象,为了让学生更有效地理解概念,教师可以将概念与生活原型相联系,使学生能够为概念的感知找到感性载体,教师再根据概念的理解逐步引导,使学生借助生活元素更好突破学习难点,以此实现知识的建构,获得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
  以“等式的性质”为例:首先,教师将学生熟悉的一个物件——天秤——出示在课堂中,随后提出问题:“同学们都很喜欢苹果和橘子,那么苹果和橘子哪个更重一些呢?如何判断它们的重量比呢?”学生给出各类答案。其次,教师将准备好的苹果和橘子拿了出来,分别放在了天秤的两边(注:苹果在左,橘子在右),这时学生发现苹果的一方下坠。随后,教师又在橘子那边添加了一个新的橘子,这时学生发现天秤处于持平的状态,也就是说1个苹果=2个橘子。教师追问:“如果天秤的两边再各放一个橘子,天秤会发生什么变化呢?”第一次回答学生指出:“天秤会向右倾斜”第二次回答他们改口:“天秤不会发生倾斜。”为了验证这个猜想,教师在左右两边各放置一个橘子,天秤纹丝不动。最后,要求学生围绕上述操作总结问题——“天秤的两边加上相同的物品,天秤保持平衡。天秤的两边减去相同的物品,天秤同样保持平衡。”待学生总结出这个答案后,教师可以顺势板书“等式的性质”,以此呈现数学概念。
  二、总结数学概念,深化学生认知
  概念的总结对于小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这和小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有关联,但总结能力是学生重要的数学能力,教师要通过课堂去帮助学生提炼知识,而这个提炼过程必须基于一定的数学探究。为此,教师透过生活展开探究活动,引导学生总结数学概念,深化对知识的掌握能力和运用能力,这是教学的本质。但是,由于小学生能力局限,而数学概念抽象性强,所以学生在初次实践时往往会遇到一些问题和障碍。这时,教师不妨构建合理的情境模型,增进学生的理解与体验。在情境模型中,教师可以将概念的推导过程渗透于其中,并助力学生理解抽象概念,最终总结出数学概念。
  在引导学生总结概念时,构建生活型的数学情境模型,目的是结合“分析”、“归纳”和“综合”等数学思想,让学生在探索和归纳中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由此,让学生快速建立起对“等式”概念的认知。在上述第一大点中,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等式的性质”。这时,教师可以另辟蹊径,鼓励学生找到方法打破这个概念。这样,往往可以更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探究积极性。果然,不论学生如何代入数字,该性质都是成立的。这时,教师不妨趁势将“等式”的第二个性质出示在课堂中。
  例如,设计问题:“天秤的左边有一个苹果,右边有两个橘子。如果苹果的数量扩大到原来的2倍,橘子的数量要扩大多少倍才能确保天秤持平?”由此增强学生的课堂体验,让他们在思考与探究中逐渐挖掘出等式的第二个性质。这种建立在生活探究情境之上的教学模式,一方面符合小学生的形象思维,另一方面让课堂具有了“身临其境”的特性。等式的性质在数学学习中有着重要作用,概念的理解必须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这就要求学生亲历概念的总结推理,而生活元素则能为学生建构概念提供感性载体,学生在总结时如果能够借助生活元素,那么就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总结出等式的性质,教师再结合教材上呈现的概念定义,让学生理解抽象文字背后的感性数学知识,这其实就是培养学生数学探究能力和应用能力的重要过程,以此帮助学生建构知识,理解概念。
  三、践行课后训练,提高数学能力
  由于培养学生对数学概念的认知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达成预期效果的,所以教师应该懂得放长线钓大鱼的道理。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应该定期给学生提供合理的练习平台,以此引导学生使用所学知识。通过长期的实践锻炼,自然可以加强学生对数学概念的掌握能力。在课后训练时,教师可以引入与生活相关的元素,使学生能够借助生活元素更好地理解知识,但由于数学是高于生活的知识,融入生活元素并不是要求每道题目都设计与生活相关的类型,而是要求教师结合学生的理解难点,结合知识的应用点,巧妙借助生活元素为课堂突破提供契机。同时,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结合概念的理解来设计数学应用题目或辨析题目,使学生能够找到概念理解的突破点。
  如,在理解等式的概念时,教师设计了练习题“5y=15;6.2÷2>3;4×2.4=9.6”,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遵循“等式的性质”来分析:“哪个属于等式,哪个不属于等式,为什么?”在这个分析的过程里,学生对概念的认知会更加深刻。等式概念的要点是什么,教师要结合概念要点设计练习题,并通过分析让学生发现练习题与概念之间的联系,以帮助学生更好理解知识。等式的性质是方程学习的前置性内容,教师可以结合方程的概念学习,引入与生活相关的题目,通过生活性题目为学生理解等式的性质奠定基础。同时,教师还要考虑到练习题在概念深化中的作用,通过选择一些经典的练习题供学生体验。为了提升他们的实践效率,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展开探究,这样可以发挥更好的锻炼效果。学生在分析题干、梳理条件、寻找解题思路时,可以逐渐摆脱定势思维的影响,从深层的角度出发梳理习题中的知识点,将零散的知识碎片整合为完整的认知结构。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概念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关键。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加深学生对数学概念的认知和理解,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强化他们的数学思维。但是,由于概念比较抽象,考虑到不同学生个体能力的差异性,教师在融入生活教育模式的同时,要考虑到学生对生活元素的熟知程度,必须将与概念理解相符合的生活元素融入进来,使学生能够在亲历形象的推导过程中逐渐理出抽象的知识,最终帮助学生有效建构概念,获得数学思维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翠娥.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策略研究[J].江西教育,2019,(2).
  [2]吴玲.探析数学本质,有效构建概念[J].教书育人,2019,(1).
  [3]许中丽.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策略研究[J] .中小学教师培训,2015,(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6097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