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性耕作技术在肇东市的应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根据肇东市农业发展的现状,结合近十年进行保护性耕作技术的试验、示范结果进行分析,指出了实行保护性耕作技术是肇东市农业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
关键词:农业工程;保护性耕作;应用研究;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3.21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4031/j.cnki.njwx.2019.11.017
土壤保护性耕作技术起源于19世纪40年代的美国。经过70余年的发展,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已经基本形成,其技术核心是免耕少耕(尽可能地减少动土)、精量播种、药剂灭草和联合收获,并将粉碎后作物根茬、秸秆抛撒覆盖在耕地表面,从而减少了水蚀、风蚀对土壤的破坏,达到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团粒结构和增强蓄水抗旱能力的目的。保护性耕作技术主要适合于我国西北和东北干旱、半干旱地区。
1 肇东市自然条件和整地现状
1.1 肇东市的自然条件
肇东市地处黑龙江省西南部,基本农田面积为27.33万hm2,占肇东市总面积的50.2%,主要农作物为大豆、玉米和水稻,近年来水稻种植面积逐年增加。草原退化、沙化、碱化现象严重,再加上过度垦植,严重破坏了自然生态系统。肇东市气候特点是春季多风、少雨;夏季酷热、多雨;秋季凉爽;冬季寒冷干燥。全年无霜期140天左右,年降水量平均在500~656 mm之间。肇东属第一积温带,平均积温为2772 ℃,平均气温低、春旱频发、无霜期较短、昼夜温差大。降雨主要集中在7月、8月、9月。播种季节干旱少雨,作物生长期与天然降雨不同步,严重影响了作物的播种与出苗。
1.2 肇东市的整地现状
肇东市农业机械保有量较大,机械化程度较高。但是由于连年采用传统的翻耕和旋耕作业,频繁的疏松土壤作业,破坏了土壤的团粒结构,颠覆了土壤原有的肥力梯度,改变了作物根系扎根环境,减弱了固土能力,同时在距离地表深度20 cm附近形成了厚实坚硬的犁底层,使空气和水分难以深入地下。由于长期掠夺性过度开发、用养不协调,使得土壤严重板结、有机质含量逐年降低,耐涝抗旱能力不断下降。近几年,黑龙江省频繁发生沙尘暴,严重影响了人民生活和工农业生产。长期研究发现,沙尘暴中的可漂移颗粒主要来源于裸露的农田和沙化的草原,而传统耕作方式中的旋翻作业是导致农田裸露的一个主要原因。实施保护性耕作,免耕或少耕(尽量减少动土),增加地面秸稈覆盖量,是有效控制和减少沙尘暴天气的有效途径。
2 肇东市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
肇东市属于平原易旱区域,年降水量少,干燥指数在0.9~1.0之间;土壤以草甸土、黑土为主,其次为暗棕壤,肥力指数在500~600之间。肇东市影响农作物产量的不利因素主要有三种:其一是由于连年过度耕作,土壤有机质含量明显减少,肥力逐年下降;其二是受温室效应的影响,近年来春旱、夏旱时有发生,干旱机率增加;其三虽然肇东市农机保有量大,具有较高的机械化程度,但由于采用的耕作方式不适当,机械多次进地,严重压实土壤,造成土地板结,降雨后,形成地面径流,蓄水能力不足。
肇东市保护性耕作首先以抗旱保苗为重点,早春时节抢墒播种,夏季机械中耕接纳降水,秋季深松,增强土壤蓄水能力,秋雨春用;第二要强化深松作业,打破犁底层,从根本上解决土地板结问题,三年深松1次或深翻1次,在黑土层厚的地块翻地深度应不小于25 cm,黑土层薄地块可采用浅翻深松,以免将生土翻到耕作层,在土壤压实特别严重的地块深松深度应打破犁底层为宜;第三配合秸秆全量还田技术,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培肥地力;第四推广使用联合作业机,减少机械进地次数,减轻土壤压实;第五改革土壤耕作制度,建立以深松为基础、少(免)耕为原则、蓄水保墒提高地力为核心,以及深耕、浅耕、免耕相结合的土壤耕作制度。
肇东市适宜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概括为:秋季整地、少耕深松;春季抢墒、免耕播种;夏季中耕、培土施肥;轮作轮耕、深浅结合;药剂灭草、联合收获;秸秆还田、培肥地力。
肇东市保护性耕作适宜采用的配套机具包括悬挂式浅翻深松翻地犁、振动式深松机、免耕播种机、中耕机、重型圆盘耙、深松(施肥)起垄机、高架自走式喷药机、植保无人机以及玉米联合收获机。
3 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效果
自2009年秋季开始,肇东市农业局在五站镇对860 hm2玉米开展保护性耕作技术试验示范。2009年秋季深松整地后,第二年春季采用意大利马斯奇奥集团生产的MT-12免耕播种机封闭播种(12行),播种机一次进地即可完成玉米根茬粉碎还田、侧深施肥、精密播种、覆土镇压等多项作业。连续多年的试验结果分析得出结论如下:
(1)保护性耕作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肥力。试验地采用玉米秸秆根茬粉碎还田覆盖技术。由于秸秆腐烂形成大量的有机质,改善土壤团粒结构,能逐步增加土壤肥力。玉米秸秆含有大量有机物,主要是木质素、蛋白、脂肪和矿物质。据农业农村部肥料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长沙)测定,玉米秸秆含氮0.63%、钾2.28%、磷0.26%。测试结果表明:每公顷玉米田秸秆粉碎还田降解后可增加有机质2250 kg,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0.02个百分点左右,氮增加7.6%,磷增加14.3%,钾增加11.2%;每公顷地还田玉米秸秆17 t,可归还氮磷钾28.6 kg。
(2)保护性耕作可以促进土壤水的形成,增强土壤蓄水能力。降雨和冰雪融化之后,一部分以径流形式形成地面水,一部分渗入地下形成地下水,但更大部分被土壤截流、蓄存,形成土壤水,称之为土壤水库。土壤水能直接被植物根系所吸收利用,对植物生长发育有重要的意义。首先秋季深松整地可以打破坚硬的犁底层,有利于雨水渗入土壤;可以加深土壤耕层,最大限度地接纳自然水,加大土壤水库的库容,做到春旱秋防;深松不破坏土壤耕层结构,不改变耕层养分含量,可以培肥地力;其次由于玉米秸秆与根茬粉碎后覆盖在耕层表面,起到保护地表、减少蒸发量、降低地表水流动速度和促进蓄水作用。测试结果表明:玉米秸秆吸收的水分可以大于本身质量的3~4倍,当降雨强度在50 mm/h时,雨水基本可以被土壤和玉米秸秆吸收,不会产生径流;当降雨在80 mm/h,地表径流会减少79%。保护性耕作能够减少土壤流失80%左右,增加土壤水库蓄水能力16%~19%,提高土壤水分利用率12%~16%。
(3)保护性耕作能够减少风蚀、水蚀, 对水土保持的效果显著,有利于环境保护。肇东市冬季西北风力较大,带走大量水分,对地表破坏力较强。采用秸秆粉碎还田覆盖和整秆还田覆盖在地表,可以减少风蚀、水蚀以及土壤水分无效蒸发,既可以减少水土流失又提高天然降雨利用率。测试结果表明:秸秆覆盖率在75%以上时,可减少土壤细微颗粒散失60%以上。
(4)保护性耕作可以降低作业成本。实施保护性耕作,减少秋整地次数,免去灭茬、春旋地作业环节,比传统耕法减少机械进地作业次数3~4次,从而可以减少机械油耗,降低作业成本。测试结果表明,传统耕作法是免耕法单位面积所耗的燃油的1.7倍。保护性耕作可以节约劳动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测试结果表明,从秋整地到玉米收获完成,传统耕作法的劳动效率平均值为0.202 hm2/h,免耕法为0.393 hm2/h。亩成本降低35%~40%。
(5)保护性耕作增加农作物单产。肇东市十年九旱,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即使在无水浇条件,干旱较重的地区,也可以抢墒播种,做到苗齐苗壮,而采用传统耕法的许多旱地,因灭茬、耕、旋、耙等机械作业破坏了土壤结构,造成了墒情散失,导致了农作物出苗不齐,从而影响了产量。同时,秸秆覆盖也提高了地温,对于提高种子发芽率也起到保障作用。据测算,采用保护性耕作可以提高玉米产量10%~15%。
4 结论
随着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深入和黑龙江省保卫蓝天黑土战役的推进,保护性耕作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地位将更加突出。肇东应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利用现有资源,广泛推广采用此项技术,从而使其提高单产、减肥减药、涵养水土、防风固沙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1]姜明海,李孝存,王立君,等.黑龙江省旱区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及配套机具[J].农机化研究,2005(1):65-68.
[2]冷强,于春连,王子千.对鸡东县土壤耕作制度改革问题的探讨[J].农机化研究,1999(1):96-98.
[3]冯云江,武国忠,李宪军.推广全方位深松技术提高土壤贮水能力[J].农机化研究,1999(1):93-94.
(0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6989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