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模式在机械制造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应用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杨涛 姚志义
摘 要:本文从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着手分析,进而阐述了其模式的特征与表现。对于机械制造技术专业而言,其实践性、操作性较强,故校企合作模式能为其带来大量的实践机会,从而推动其教育体系的健全。对此,本文探讨了目前校企合作模式中的常见问题与成因,并提供了相应的参考建议。
关键词:校企合作模式;机械制造专业;高校人才培育
随着时代发展的进程加快,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发生转变。在当下的社会人才市场中,高校机械制造专业的人才教育更注重“理论+实践”的培养模式,而学校教育体系中的实践类课程与社会始终是存在一定差异的,对此,校企合作模式能够为人才培养带来独特的作用。除此之外,企业在学校中招收实习生资源,也能够增加企业自身在人才资源市场中的吸引力,从而优化企业内部的人力结构,丰富产业的资源效益。
一、机械制造技术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和特征
(一)机械制造技术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机械制造技术专业作为一门实践操作性较强的专业,其教育体系就凸显了相关实践类课程的重要性。但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对于实践类课程的重视程度远不及校企合作模式带来的利益客观,这一利益并不体现在学校方面获得何种收益,而是针对人才培养上,能够更具针对性的对人才实践操作方面给予了场地支持。如利用企业的岗位实地培训,可以增强学生的工作适应能力,同时也能对学生的专业建设、师资建设等提供帮助,企业作为人才培训的基地之一,也能够为学生提供实训条件,这对于学校自身的实践类课程体系能够起到优化作用,帮助高校完善自身的课程结构。
(二)机械制造技术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
针对校企合作模式的优越性,结合实际可总结为以下特征:
1.理论+实践
普通高校往往不具备充足的实训课程体系,故校企合作的模式能够弥补课程体系中的不足,使学生在充足的客观条件下完成实训类课程的学习与锻炼,并且能够在课堂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实现产教互补,一方面为企业带来人才资源、创造经济价值,另一方面也使高校学生得到锻炼的机会、完善该专业的课程体系,是典型的“理论+实践”的课程模式。在专业理论教学的同时,教育方面应认识到,学校内部的实训课程与企业的实际岗位工作内容始终是存在差距的,故在传统的实训类课程中,学生并不能完全了解正式工作的模式与流程,而校企合作这一形式能够使学生的操作能力大大提升,且能够培养学生提前适应工作岗位的综合素质。这不仅是对学生理论知识的考核,更是对学生动手能力提出了实训课程的挑战。
2.实习+就业
由于企业的提前试用,能够使学生与企业之间的联系加深,同时对于企业来讲,学生实习是大量的人力资源储备,能够为企业吸引更多的高等人才。而对于学生来说,实习单位的岗位训练能够使学生更加适应工作,在进入社会以后的求职方面也会降低难度。作为两个方面相互增进、相互需求的培训模式,在实习与就业两方面都为学生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二、机械制造技术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自身存在的问题
1.教育资源不足
部分学校在机械制造专业的课程设计上,过分注重理论培育,这也使得教师资源的结构出现偏重,对于实践类课程的教师资源出现严重不足,在校企合作的衔接工作上,学校缺乏专业的教师资源带队培养,使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难以及时从实践中总结知识和经验。所谓实习,也是一种教学模式,而不能完全的当做试岗对待,基于学校自身存在的问题,仍为学习实训中造成了诸多不便。
2.校方缺乏正确的认知
对学生的企业实习过程教学,校方缺乏教育观念的支持,使学生在安排入岗以后成为夹在校企中间的尴尬角色,无法明确属于学生还是职工状态,这就是由学校缺乏正确的认知观念造成的。在与企业洽谈合作的过程中,学校未作出周全的考虑,也就促使了这一现象的产生。
(二)企业参与方面存在的问题
企业在学生入岗以后的培训积极性并不高,企业运营的目的是为了收获市场价值,那么对于人才培养这一方面,企业并不能保证学生实习毕业以后会继续在企业任职,这也就造成企业在培养实习人才时未必能投入全部的精力。而企业在与校方的合作过程中,两方目的是矛盾的,企业为了获利,而学校为了教育,这种必然矛盾之下就会产生价值观的偏差,从而造成现实中难以商榷的问题。
三、推进机械制造技术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发展的有效对策
(一)建立健全校企合作的外部保障机制
从教育管理部门的角度出发,制定相应的实习培训保障机制,能够使校企合作这一模式得到条文的保护,同时也能使增强校企合作教育模式的合法性,在某种程度上,相关规定的确立,能够明确这种商业合作模式下学生受教育权利的保护,更能够为企业人才管理提供法律依据。有关部门还应搭建网络平台,促进信息交流,保证机制的全面落实,在人才培养方面,更应以引导的形式提高企业的积极性与责任心,使这一模式得到创新与广泛应用。
(二)加强校企合作的内涵发展
高校应改变传统教育观念,以推动就业为导向,加强教育合作,企业应以刺激人才市场流动为目标,吸纳高等人才资源,整合内部结构。校企合作应是合作共赢的模式,加强岗位培训,确保人才在操作中得到实训教育。对于机械制造技术专业而言,加强学生的岗位技能培训是极为重要的。对此,学校和企业应建立联合教学体系,强调资源共享性与互补性,实现人才培养上的互惠互利,为现代机械制造人才的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四、结语
在高校机械制造专业的校企合作模式中,学校应对自身的教育观念予以转变,同时在学生实习的过程中,应给予一定力度的支持,使学生在实训过程中获得更多的岗位经验。企业在人才培训中也应投入力度,吸纳人才就业,为企业的综合实力发展创造市场價值。
参考文献:
[1]易茜.机械制造技术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6(08):83-84.
[2]黄心浩.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在中职院校机械制造专业中的应用[J].科技风,2015(22):275+277.
作者简介:杨涛(1972-),男,汉族,山东济南人,本科,二级实习指导教师,研究方向:数控加工。
*通讯作者:姚志义(1973-),男,汉族,山东济南人,专科,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数控加工。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7277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