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职医学营养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该文通过介绍高职院校医学营养专业开展校企合作的背景,指出该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改革措施,为医学营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提供参考。
  [关键词] 营养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9)07(b)-0133-02
   该校医学营养专业创建于2009年,是学校重点建设的专业之一。旨在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面向健康相关产业,专业精、综合素质高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医学营养专业前景广阔,根据市场对营养专业人才的需求,该校坚定地实行校企融合的办学道路,与多家企业合作,但医学营养专业的就业情况并不理想。近几年来,大多数高职院校都进行过校企合作,不同学校在人才培养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也各有不同。
  1  高职医学营养专业开展校企合作的背景
  1.1  培养高素质的医学营养专业人才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随着人民生活状况的改善,人们的膳食模式也发生了显著变化。我国居民传统的膳食结构是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现在逐步倾向于以动物性食物为主的膳食结构。当前我国居民营养缺乏和营养过剩并存,尤其是营养过剩引起的慢性病发病率增加更受关注。如何指导、教育居民平衡膳食,改善营养状况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专业的营养师在我国极其奇缺。调查发现,目前我国现有营养专业人士的奇缺,每30万人才配备有一名营养师,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专业营养师大多数在医院、疾控中心等专业医疗机构从事营养相关的工作,而在社区保健服务中心、乡镇医院等基层医疗机构寥寥无几。我国《国民营养条例》的出台,以及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發展,促使人们对营养意识逐步提高,营养师后备队伍的建设亟需提上日程。加强应用型医学营养人才的培养势在必行。
  1.2  医学营养专业人才培养遇到的主要障碍
   在高职院校中,开设医学营养专业较少,仅有10余所。长期以来,高职医学营养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主要面向各级医院营养科、健康管理机构等健康相关产业,从事临床营养治疗、健康管理、养生保健、膳食设计与管理、营养保健品销售等。高职医学营养专业的人才培养建设力度不足,企业也不了解专业人才的能力素质,缺乏提供合适的岗位平台让其发挥专业优势;没有岗位的参照,学校在人才能力、素质、技能等方面的培养也缺乏针对性。因此,应用型医学营养专业人才培养遇到的主要障碍是人才培养和合适的工资岗位之间缺乏良性的互动[1]。
   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在于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为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和促进医学营养专业的长远发展,该校与多家企业开展校企合作,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诸多问题,迫切需要筑牢根基,加强研究。
  2  高职医学营养专业校企合作存在的突出问题
  2.1  企业的积极性不足
   法律保障的缺乏是企业的积极性不高的原因之一。在校企合作的实践中,那些消耗多、牵涉精力多而回报少、责任重及风险大的客观现实普遍存在,以致企业的切身利益难以保障。70%的企业认为这是影响校企合作的最大因素[2]。另一方面的原因是利益驱动的缺乏。当前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中服务于企业的意识较淡薄,无法为行业企业提供技术层面的服务,且政府及相关部门未能提供相关优惠措施等。因此,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热情和动力自然明显不足,很少会把职业教育的育人功能融入企业价值链中,也不可能把校企合作列入经费预算和工作实施之中。
  2.2  学校师资条件的局限性
   教师的数量不足、双师素质不高,实践技能不适应职业教学要求。专业带头人水平不高,兼职教师的数量和质量差距较大。管理人员缺少高职教育的管理经验。教师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难以适应高职人才培养的需求。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实施不力,学生在教学中的中心地位未能确立,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不够广泛,教学信息化水平低,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缺乏创新。因此,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亟待加强。
  2.3  互动互惠的运行模式的缺位
   高职医学营养专业目前的校企合作大部分缺乏持久性,仅是在某个阶段开展临时的校企合作。学校与企业双方不仅尚未建立用于沟通交流的组织机构或工作场所,也没有制定详细的合作章程,共同的目标与设想更无从谈起。互动交流的合作平台的缺乏导致了无法拓展校企合作的深度与广度。
   产学研结合尚处于起步阶段,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需要向深度发展。缺乏与产业及行业、企业良性互动、互利共生的运行机制,人才培养存在严重的脱节现象。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机制也尚未建立,专业链与产业链对接不够紧密。
  3  建立医学营养专业校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
  3.1  构建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合作办学长效机制
   除了制定校企合作的具体实施办法,还需保证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社会协同创建的工作格局的加快构建。高职院校应当在自身特点和人才培养需求的基础上,与合适的企业积极主动开展合作,尤其是在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合作。学校需尽可能选择各方面条件较好且合适的企业,比如那些观念新、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有相同的合作理念的企业[3]。校企合作的过程中,一方面学校需积极为企业提供所需的课程、师资等资源,另一方面企业则应利用资本、技术、知识、设施、设备和管理等要素推动校企合作的稳步开展。此外,学校要尽力为企业提供有利于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从而为进一步的校企合作打下坚实的基础[4]。
   此外,政府及相关部门需落实校企合作办学财税激励政策和收费政策,鼓励支持企业在职业院校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职业院校在企业设立二级学院(系);建立接收学生实习实训成本补偿机制;支持建设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示范校和优秀企业。优化扶持企业承担职业教育责任的社会环境,为推动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创造条件。   3.2  坚持实行知行合一、工学结合模式
   在借鉴“双元制”等模式和总结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经验的基础上,校企双方共同讨论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并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进而强化学生的实习实训。依照基于工作过程方式建设课程,参照医学营养专业自身的发展及营养技术岗位的需要,选择合适的工作任务,实现“工学结合”[5]。通过完善医学营养专业教学资源库,制定共建共享平台的资源认证标准,以及运行相应的交易机制,从而进一步扩大优质资源的覆盖面。努力创建一批校企合作开发的优质规划教材,提倡使用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同时配套开发信息化资源。每隔3年进行一次教材的修订,尤其是专业教材的建设,应做到及时动态更新,紧跟信息技术发展和产业升级情况。在满足“互联网+职业教育”发展需求的基础上,适时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改进教学方法,促进虚拟工厂等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和广泛应用。
  3.3  多措并举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
   师资队伍建设的标准和要求需要重新定义。教师的角色要从知识的传授者变成学习的组织者和创新的指导者;建设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高职院校建设的基础性工作;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应该是师德师风。要特别重视教师的行业影响力,培养大批具有解决企业行业疑难杂症的能力的真正的“双师型"优秀教师。
   教师需分工协作开展模块化教学,同时进行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组建的探索。学校可定期组织选派职业院校的专业骨干教师,到国外研修访学,提升自身教学水平。建立完善职业院校在自主聘任兼职教师方面的相关政策与办法,进而推进职业院校教师与企业高素质人才的双向流动。开展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并且推进齐鲁名师名校长建设工程、青年技能名师建设计划,培养带动一批学科骨干带头人、教学名师、教学团队、教学能手等,完善职业院校教师技能大赛制度和教学能力大赛制度,造就一批职业教育领军人物。
  3.4  建设高层次的实训中心
   政策引导的力度要进一步加大,积极提高各方对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积极性,推动各级政府、行业企业和职业院校共同建设一批资源共享,集实訓教学、社会培训、企业真实操作和行业技术服务于一体的高水平职业教育实训中心。借助鼓励职业院校建设或者校企双方共建一批校内实训中心,来逐步提升营养专业的建设和校企合作育人的水平。校内实训中心的建设过程中,应注意加大营养实训室的建设力度,努力抓好专业的文化内涵发展,推动专业建设更加上规格、上档次[6]。借助各方力量,积极吸引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进来,指导院校借鉴德国、瑞士等国家的校企合作经验,探索发展新型的实训基地运行模式。提升实训中心的规划与管理水平,可为社会人员、职业院校的学生取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创造优质环境,并且为企业人力资源水平的提升打下了坚实基础。
   产教融合是校企合作的实质,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杰出技术技能人才的内在要求,应成为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一条主线。高水平高职院校须做好产教融合这篇重头文章,解决好“一头热一头冷”“有名无实”等问题。建立多元主体参与的合作机制,构建“共建共生共享共赢”产教融合生态环境;职业要素深度融入到学校人才培养过程各个环节;学校的供给侧应同企业的需求侧相互衔接,使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调整机制进一步完善;校企共同招生、联合培养、岗位成才,创新具体实现形式,加强协同创新体系和合作机制的建设。
   高职医学营养专业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建立校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非常有必要性。新形势下,学校只有依据行业发展趋势,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推动校企全面加强深度合作,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才能为医学营养专业毕业生提供更广阔的就业平台。
  [参考文献]
  [1]  李伟东,寿佩勤.高职医学营养人才“订单式”培养的实践与思考[J].当代职业教育,2013(1).
  [2]  王文槿.关于校企合作的企业调查报告[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1):23-25,41.
  [3]  韩玉珍.高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26(4):60-64.
  [4]  牟元军,杨世谷.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对策研究[J].山东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29(1):166-167.
  [5]  刘璎婷,徐轶彦,吴星禄.构建医学营养专业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实践与思考[J].基层医学论坛,2012,16(13):1745-1747.
  [6]  贾润红,刘旭光,闫茂华.以就业为导向的营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与对策[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2,9(1):61-6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1203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