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英美文学应用型课程改革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陈晓琳

  【摘要】应用型大学着重于“应用”二字,培养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各专业紧密结合地方特色,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应用型课程建设符合应用型大学的改革要求,而对于高校的英语专业而言,英美文学课在人才培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传统的英美文学课侧重于学术讨论研究,在应用型大学的改革要求下,英美文学课应更加注重学生对文学的实际应用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的语言输出。
  【关键词】应用型课程  英美文学课  改革探究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48-0064-02
  2015年11月,在“十三五”全国教育规划即将启动之际,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三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对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主要任务做了明确规定,进一步推动了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进程。
  1.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在社会上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相对缺乏,但每年又有大批本科毕业生就业存在问题,所以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的转变是必须的,在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过程中,人才培养方案以及课程建设等都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在本科高校的英语专业教学中,英美文学的教学属于核心课程,在学生培養英语综合素养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传统的英美文学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评价方式等存在着一些问题。传统的文学课教学主要以讲授为主,向学生介绍文学史、著名作家、分析文学作品,学生对于文学的思考、批判做得不够到位,文学创造也偏少,不利于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养成、不利于学生提高英语应用能力,对于学生的就业以及未来起到的作用也比较有限。在这样的情况,如何将英美文学课程向应用型课程转变,让文学与实用有所结合,是我们必须考虑的问题。
  2.课程改革探究的举措
  2.1教学内容
  文学课程大多以文学史为线,对相应时期的作家以及文学作品进行赏析,文学史与文学作品并重,这样处理的好处是便于学生记忆理解,但是学生赏析文本的时间就会相对较少。在进行应用型课程改革后,教学内容可以适当减少文学史的部分,将课上大部分时间进行文学作品赏析以及与文学作品相关的比较前言的文学理论进行讨论。英美文学课程,可以在大二进行英美文学史的教学,在大三开始进行文学作品的细致赏析。教学内容可以分为几个模板,可以按照文学作品的类型划分,可以按照作家流派来划分,进行同一类别、同一流派的文学作品的赏析讨论。
  传统的文学课程会向学生介绍作家信息、作品背景、作品解读等,在进行应用型课程改革后,英美文学课可以适当减少一些作家信息、作品背景,课上的时间更多、更集中地引领学生进行作品的赏析,让学生在讨论中进行批判性思维的锻炼,增加学生语言输出的时间和机会,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
  2.2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包括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这两个方面互相依赖,互相影响。
  传统的英美文学教学主要以讲授法为主,由教师在课上向学生介绍作家信息、作品背景、作品解读,传达的更多是信息,可是学生如何理解、是否有不同的观点,教师关心较少。在应用型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对学生能力的注重,尤其更加侧重学生应用英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在讨论、辨析中培养批判性思维、创新性思维的活动尤为重要。所以,英美文学课可以采用产出导向法、项目教学法或者翻转课堂法。以翻转课堂法为例,教师可以把相关的文学史信息、作家信息以及作品背景等信息以微课的形式提前发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前完成这些信息的学习,上课以小测或者别的方式来进行检验。剩下的课堂时间集中让学生赏析作品,老师只是起引领作用,带着学生对理解作品,鼓励学生对作品的不同解读和看法,鼓励组内学生的辩论和组与组之间的辩论,让学生在辩论中活跃思维,形成自己的逻辑,对文学作品想成自己的解读,激励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培养。
  传统的英美文学学法主要靠学生在课上跟随老师学习,学生学习文学的时间都在课上,课下花在文学上的时间不一定多,阅读质量不一定高。在很多本科院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阅读积极性不高,而英美文学课的学习时间只靠课上时间是远远不够的。在进行应用型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就需要改变这种现状,学生需要将课下的时间积极运用起来,变动阅读为主动汲取。在课程设置中,学生自主学习的课时可以适当增加,学生主动学习文学、阅读文学的时间必须在学生自学中实现。要改变传统的跟着老师走的学法,文学课的改革一定要注重学生自学。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学生自学的效果,对学生自学的进度进行一定的督促和监督。
  只有教师敢于引导、敢于鼓励、适当放手,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学生也改变自己的学习方式,文学课课程的改革才能有效。
  2.3评价方式
  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要进行改革,相应的评价方式也要进行改革。传统的评价方式以试卷的形式对于学生掌握的情况进行评价,对学生的学习过程无法评判,无法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评价方式应注重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评价,应注重学生学习习惯以及学习思维的评价,这些在一张试卷中体现得比较有限,还应加强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在英美文学课向应用型课程转型的过程中,可以将评价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平时成绩,侧重于学生过程性评价。第二部分为考试,侧重于学生的形成性评价。平时成绩中可以加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例如可以让学生完成对文学作品的解读,写出来后小组内进行赏读、赏读后进行二次修改,二次修改后提交给老师,老师进行评价后,学生再进行三次修改,直至最后学生完成一个班级学生以及老师全部都很称赞的作品解读,这个过程中学生肯定会受益匪浅,学生每次修改都是自己的进步。除此之外,学生还可以以小组的形式完成文学作品的创新演绎,学生在本学期学习的作品中可以选择一个共同演绎这个作品中的片段,通过不定期的下发任务单来检查学生的进展情况,来及时了解学生已经完成了哪些工作,还需要完成哪些工作,在完成中有什么问题和困难,通过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的表现来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水平,比仅仅靠一张试卷得出的评价要更客观,也更容易激励学生的学习自主性。第二部分的考试中,也可以分为对文学常识的考查、对于学生文学赏析能力的考查以及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考查。
  评价方式应该多样,不应仅仅是形成性评价,也不应只看重学生课上的状态,更要对学生做全面客观的评价,侧重学生应用能力的考查和学生英语学习习惯以及英语思维的考查。
  3.英美文学课程改革的意义
  在应用型大学转型的大环境下,课程改革是必然的。课程改革也强有力地支撑着整个学校的改革。英美文学作为一个传统有着重要位置的课程,对于学生英语应用能力以及文学素养的提高有着重要作用,对于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至关重要。在国际化的社会中,英语的应用以及英语思维的培养对于学生的就业有着重要的意义。
  英美文学课应用型课程建设需要不断实践与摸索,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式上做出不断的改革和创新,这样培养出来更多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才能更符合社会的需要进而解决社会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黄源深.英语专业课程必须彻底改革——再谈“思辨”缺席[J].外语界,2010(1):11-16.
  [2]赵欣若.《外国文学》课堂实践环节的设计与研究[J].散文百家, 20016(3):152.
  作者简介:
  陈晓琳(1983.7.25-),女,汉族,河北衡水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7752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