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刘艳梅

  【摘要】初中阶段,阅读是语文教学中一个极其重要的部分,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效率是我们每个语文教育必须思考的问题。本文从四个方面,通过使用“阅读期待”来有效提高阅读质量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初中语文  阅读期待  个性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50-0097-01
  长期以来,我们的初中语文教学,由于受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教师在讲授或批改阅读分析时往往容不得学生的任何自由和创新,时刻以标准答案为依据。一篇文章,教师说分三段,学生分四段就是错误。久而久之,大部分学生在阅读理解分析上经常受到严重的束缚和压抑,慢慢的对语文阅读课失去了兴趣。
  一、适当煽情
  格鲁吉亚杰出的心理学家、教育家阿莫那什维利认为,衡量一个语文教师好坏的一条重要标准是你的学生是否有阅读的愿望。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作者流眼泪,读者才会受感动;教师有热情,学生才会被感动。阅读的过程就是审美的过程,这个过程若缺乏审美热情,阅读就会变得索然无味。教师适当的煽情能激发学生的审美热情,增强学生学习的欲望,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让他们带着积极主动的情感进行学习。例如,教学《梳羊角辩的小姑娘》时,我带着一脸的神秘说:“这是篇写人的记叙文,老师特别喜欢。它与过去学过的课文在写法上有许多不同,你能找出多少点不同?当然越多越好。”学生兴趣盎然,很快就投入到课文的阅读中去。结果有发现课文主要通过对话的,有发现三件事是连贯的,有发现三件事可以组成一件事,有发现用词很讲究,有发现结尾意味深长的等等,学生的审美阅读就此开始。
  二、驰情其中
  叶圣陶说:“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了这一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契合。”这座桥梁本身就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需要我们的“情感的王子”——学生主动投入、积极参与到阅读过程中,一点一点地挖掘出来,才能与作者会面,达成情感的契合。初中学生的情感总是处于运动的状态,可以由生成—发展—稳定; 也可以由生成—淡化—泯灭。在学生初读课文入情以后,教师需倍加珍视,把握学生情感活动的脉搏,使其随着阅读过程的推进而得到强化。只要教师巧妙地牵住学生的情感纽带,引导学生去感受,去体验,学生情感的波纹必然会惭惭地涌动起来。
  三、个性阅读
  在阅读过程中,对文章产生感悟,必然会带有浓重的个性化倾向。同一年级的学生,虽然学过的课程一样,但由于经历上的差别,家庭文化背景的不同,以及个体的心理差异所体现出来的“阅读期待”也是千差万别的。每一位学生阅读时有着自己注重的焦点。如有的想印证自己预想的结果,侧重于情节的发展;有的则仅是猎奇,关注是否能获得新奇的信息;有的想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对阅读的方方面面都有兴趣。作为教师首先应该保护好这宝贵的积极性,对学生这一倾向给予充分的肯定与理解。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在情绪、兴趣、注意、思维等诸多方面存在各种差异,同一种方法不一定适合每一个学生。教师在传授阅读方法时应尽可能提供更多的学习方法,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阅读,让他们把不同的看法、独特的见解都表述出来,从而使每个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阅读发展。
  四、尝试评论
  初中生刚刚从小学升入步入中学,大部分初中学生在阅读中还是喜欢情节,喜欢形象。在阅读教学中通过预习课文,一般他们就知道了课文的大概情节,“阅读期待”便得到了满足。这时,老师如果不能及时调整学生的阅读期待,学生对进一步的学习就会失去兴趣。因此,阅读时要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那就是让学生尝试阅读评論。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应该引领学生走进其中,去解读、去品味、去领悟、去熏陶、去仰慕、去沉醉。在教法上少一些墨守成规,多一些不拘一格。教师应用自己智慧的火种,去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使学生“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在文本、教师、学生的相互对话中,让学生充分说出他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所疑、所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让学生去提,让学生去议,答案让学生去辩,结论让学生去得。
  总之,为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阅读教学应该更加开放和更加具有活力。“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这支撑宽阔海洋、高广天空的责任则需我们教师来承担。通过“阅读期待”来提高阅读质量的尝试仍需广大初中语文一线教师不断的交流与探索。
  参考文献:
  [1]张聘南.初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分析[J].学周刊 2019-09
  [2]刘宁涛.初中语文阅读对话教学的有效策略[J].学周刊 2019-0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7897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