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职语文经典古诗文诵读教学的实践探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杨继萍

  [摘           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基石,开展经典古诗文诵读教学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把握经典古诗文诵读教学的内涵和当代价值,积极采用有效的策略,重视教师培训,提高教师专业能力;加强诵读考核,改变评价方式;营造校园氛围,优化诵读环境;根据学情,研发校本教材,有助于提升中职生综合素养,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    键   词]  优秀传统文化;中职语文;经典古诗文诵读;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28-0268-02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们的精神家园。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我们要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基石,培育和提升文化自信必须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展经典诵读教学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一、经典古诗文诵读教学的内涵
   经典诵读是将经典和诵读完美结合,经典是内容,诵读是形式。本文所涉及的经典诵读指的是经典古诗文的诵读,“经典古诗文”是指“五四运动”以前的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并长久流传的古典诗歌和散文,是经过历史选择出来的有价值的、完美的作品,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诗,指诗歌和词;文指散文(广义的散文),暂不包括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诵读不仅要声音洪亮,快慢变化有致,还要眼到、口到、耳到、心到,从诵读中体会节奏变化,品味作品的情趣和神韵。
   经典古诗文诵读教学不单指中职语文教材内外的经典古诗文教学,还包括相关师资队伍的建设、诵读教学的评价和环境的创设、课外经典古诗文诵读活动、经典诵读校本教材的开发等。
   二、经典古诗文诵读教学的当代价值和意义
   经典古诗文诵读教学就是要传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把得到普遍认同和广泛接受的传统思想文化传递给学生,帮助学生树立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正确的价值观,有利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生生不息的当代价值,认识、阐发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是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
   经典古诗文诵读教學把优秀传统文化和职业素养相结合,有利于提升中职生综合素养,增强其爱岗敬业意识,培养其吃苦耐劳、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使之成长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同时诵读教学有利于中职语文教师的专业成长,提升语文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中职语文经典古诗文诵读教学的策略
   (一)重视教师培训,提高教师专业能力
   教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和主力军。为此,学校先后开展了一系列有关经典古诗文诵读教学能力的培训活动。
   1.骨干示范,有效开展校本培训。学校组织经典古诗文诵读教学优秀团队,形成专业学习共同体。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和研讨专题,认真开展“三个一”培训活动。即每周开展一次集体学习和研讨活动。由教研组长依据学习计划和研讨专题,组织开展相关的学习和研讨;每两周召开一次专题学习讲座活动。每次推荐1~2名团队骨干教师,将集体学习和研讨形成的成果向全体语文教师、班主任及部分行政管理人员进行讲解;每月均举行一次古诗文诵读教学示范课、观摩课。由团队骨干教师轮流上示范课和观摩课,组织集体听课、评课,以此引领其他教师的课堂教学。同时,学校教学督导组深入全体语文教师的课堂和班级早读,认真观课、评课,面对面进行集体指导和个别指导。“三个一”校本培训活动对全体教师,尤其是对青年教师的成长起到了很好的助推和引领作用。
   2.专家引领,助力教师专业提升。学校定期聘请国学专家和诵读专业人士到校进行讲学活动。同时先后派教师到知名高校参加培训活动。对培训过程进行全程跟踪和考核,对学习笔记和学习心得及时归入个人教学档案,并及时召开学习交流报告会,找准生长点。做到学以致用,不断提升教师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
   3.建立教师自主发展激励机制。学校从宏观层面为语文教师的自主发展创造条件,搭建平台,制定教师层级发展制度。积极实施“3515”工程,即3年成为校级合格教师,5年成为校级骨干教师,15年成为省、市骨干教师、专家或名师。学校对各级骨干教师、名师、专家从事教学研究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以制度和人文关怀激发教师自身发展的动机。语文组现在已有2名教师为郑州市名师,1名教师为省骨干教师,1名教师为省、市职教专家,1名教师为市学科技术带头人。针对经典古诗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要求教师以问题为导向,开展校本课题研究。以课题研究为抓手,将教育理论和实践操作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和专业教学能力。
   (二)加强诵读考核,改变评价方式
   从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加强经典古诗文诵读考核评价尤为必要,而且考核方式要体现正确的导向性和多样性,这样才能调动和激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使教与学在教学评价的调控下朝着正确的目标和方向发展。
   1.实行学生诵读能力等级制度。学校制定了《经典古诗文诵读教学考核评价方案和细则》,针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制定相应考核评价的标准。将日常课堂考核和学期考核、学年考核紧密结合,实行诵读能力等级证书制度,将考核结果与教师的教学评价和学生的学分挂钩,改变了古诗文诵读教学的尴尬处境。    2.评价方式中增强对“诵读”的考察。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课题组在实验班评价方案中加入口语和诵读的相关内容,从根本上改变了教师和学生的观念。使教师重视诵读指导的同时,学生也开始注重自身诵读能力的提高,最终评价方式的转变直接带动了教与学方式的转变。
   (三)营造校园氛围,优化诵读环境
   打造具有良好的学习氛围和人文气息、充满书香气息的校园,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知识,培养道德情操,让学生时时刻刻都能感受到古诗文诵读的魅力,从而自觉加入古诗文诵读的队伍中来。
   1.让每面墙都会说话。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无论是种植花草树木,还是悬挂图片标语或是利用墙报,我们都将从审美的角度高度深入规划,以便挖掘其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并最终实现连墙壁都会说话的远大目标。”学校充分利用校园的各个角落,悬挂名句名篇,营造良好的诵读氛围。特意为每个教室外增加了外部文化墙,每个班级在文化墙上展示每个同学古诗文经典数目或篇章,在班级间形成比较和竞争。如举办以古诗文为题材的师生书法比赛,把其中的优秀作品张贴到文化墙上,供学生欣赏。每月每个班级至少布置一期经典古诗文诵读专题板报,让学生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2.利用校园媒体系统传播经典古诗文诵读。校园广播是我校学生的好朋友,是由校学生会组织播放,播音员是经过语文教师专业指导,从各班优秀诵读学生中选拔的。校园广播每天都会播放中华传统经典古诗文诵读节目。同时还播放以经典古诗文为词创作的流行歌曲,如根据《诗经·蒹葭》创作的,由邓丽君演唱的《在水一方》;根据古诗十九首《青青河畔草》创作的,由高胜美演唱的《青青河边草》;根据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创作的,由王菲演唱的《但愿人长久》;根据岳飞《满江红》创作的,由罗文演唱的《满江红》等30多首根据经典古诗文改编创作的流行歌曲,让学生置身其中,让学生身于唐诗宋词乐府里。用歌曲来传播经典古诗文,不但能激发中职生的兴趣,而且还能有效地达到因唱成诵的目的。
   3.利用校园电視台和班班通播放经典古诗文节目。如组织学生收看中央电视台的《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等节目,组织学生收看央视网艺术频道《诗词中国》栏目。通过有组织的收看这些节目,使学生变一种方式学习,变一种思路感悟,既丰富了经典古诗文诵读的教学资源,又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4.举行全校中华传统经典古诗文朗诵比赛。每年十一月份都要举行全校范围内的经典诵读比赛活动,每次活动都要设计一个诵读主题,各班紧紧围绕活动主题选择诵读内容和表现形式,学生将诵读、绘画、音乐、舞蹈、表演等多种艺术结合起来,展现了立体的古诗文诵读艺术,巧妙地集专业性、艺术性于一体,为学生搭建了展示自我的广阔舞台。
   (四)根据学情,研发校本教材
   校本诵读教材在国学经典诵读活动中起到关键作用。学校为更好推进经典诵读活动,研发了适合本校学生的读本——《青少年经典诵读》(河南大学出版社,2014年、2015年两次印刷)。该读本选择了学生喜爱的有利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经典国学篇目。针对大多数学生文言文基础较为薄弱的现状,对诵读篇目中的生僻字及词的音、义进行解释,并对文章进行简要翻译,便于学生自主诵读。读本对所选每篇诗文都进行了诵读技巧的指导,这样有利于学生掌握诵读技巧,提升诵读能力。为用好读本,每天早读班级进行集体诵读,学校进行专门的打分评比,对优秀的辅导教师和班级进行奖励。校本教材成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抓手和助手。
   我校开展的经典古诗文诵读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该项教学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努力提升广大语文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国家统编教材为中心,积极开发校本教材,创设有益的校园环境,不断完善评价机制,引导更多的学生自觉参与各类诵读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经典古诗文诵读教学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文化情操的陶冶和审美情趣的提升等方面都有着积极促进作用。对新时代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尤其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提供了更高的平台和站位,使广大语文教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教书育人,永远在路上。
   参考文献:
   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编辑 武生智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8500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