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学生阅读能力提升的路径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熊岭 毛以斌

  摘   要:针对目前阅读教学低效的问题,文章提出“导读”策略破解困局,拟从授方法、重示范、巧点拨三个方面探讨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导读;授方法;重示范;巧点拨
  作者简介:熊岭,黄冈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湖北  黄冈  438000);毛以斌,湖北省武汉市光谷实验中学教师,中学高级教师。(湖北  武汉  430223)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9)25-0114-02
  目前,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低效已成通病。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一个需要认真探究的问题。
  在教学关系中,教师的“教”是外因,是从不知到知转化的外在条件,正如叶圣陶所言“教是为了不教”;学生的“学”是内因,是从“不知”到“知”转化的关键,所谓“学然后知不足”。一直以来,“教读”作为语文阅读的主要教学方法,严重影响了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和学习主动性的发挥,学生无法形成阅读的真能力。因此,探究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策略是有必要的。
  这种有效策略一言以蔽之,就是“导读”,主要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进行阅读方法、策略的指导。通过阅读方法、策略的示例,解剖“麻雀”,学生把握阅读规律,逐步掌握阅读方法,触类旁通,读“文”通“理”,逐步提高阅读能力。导读,是为了引导学生由表及里深入研读文本内容,从把握文本的逻辑脉络,进而挖掘情感意蕴,达到新课改对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目的。教师引导学生对阅读内容进行梳理、解读和鉴赏,可以使学生突破思维定式,提升思维品质。具体而言,导读策略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授方法
  初中生由于缺乏阅读训练和一定的社会阅历,在进行文章阅读时,难免会出现不知如何下手、不得要领或言不及义的情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快速抓取主要信息,获取文本要旨,厘清文章的逻辑理路,并在此基础上由面及点,将文本探究引向纵深,让学生体会词句运用之妙要,掌握阅读文章的基本方法。
  “授方法”,就是把阅读文章的主要方法传授给学生,如梳理思路、默读、速读、朗读、跳读、浏览等,审题批注、勾画圈点、思考辨析、品评语言、查阅工具书、自读自测等。概而言之,阅读文章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析题意,查背景,标节次,读课文,释词义,划段落,写段意,杠重点,提问题,拎中心,加批注,写心得,做练习。读文读诗要善抓“文眼(诗眼)”,如《变色龙》的文眼就是“变”(见风使舵,狡诈善变),苏轼《记承天寺夜游》的文眼就是“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的“闲”(得赏美景的悠闲、清闲,贬谪、赋闲的苍凉落寞),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的“词眼”就是“断肠人在天涯”中的“断肠”,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的“诗眼”就是“最爱湖东行不足”中的“爱”。
  现代文学作品的阅读方法重点在于:逐段读懂文本,圈点勾画词句,试划段落层次,概括段落大意,挖掘文章主旨,解剖文本结构,理清段间逻辑,明了写作意图,品析语言要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紧密联系语境。文言文阅读的“秘钥”在于:知人论世,明白写作缘由;起承转合,梳理文章结构;习文言知识,知文化内涵,学文学技法,三者缺一不可。例如,“理思路”就是指导学生在阅读文章时,循文觅路,把握作者的思路,从而更准确地抓住文章的中心。“理思路”可以依据时间或地点转换来进行,如教学《故乡的桂花雨》,文章的思路可以梳理为:
  现在,在台湾,忆桂花
  小时候,在故乡,摇桂花
  上中学时,在杭州,赏桂花
  二、重示范
  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虽然强调学习的自主性,但实际的学习过程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进行恰当的示范。一种行之有效的导读之法,就像游泳教练告诉学员理论上如何操作后,会亲自下水示范动作,让学员模仿练习。品析课文中关键的字词、句段,是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主要途径,但学生理解能力不高、认识水平有限,对文本词句的品析往往较为肤浅。基于此,教师可以适时展示精彩的品析范例,从意境、写作手法、修辞手法、遣词造句、景物特点等层次对文本进行品析,促使学生悟得其法,入得其格。如对鲁彦《听潮》的词句赏析:
  没有风。海自己醒了,喘着气,转侧着,打着呵欠,伸着懒腰,抹着眼睛。因为岛屿挡住了它的转动,它狠狠的用脚踢着,用手推着,用牙咬着。它一刻比一刻兴奋,一刻比一刻用劲。岩石也仿佛渐渐战栗,发出抵抗的嗥叫,击碎了海的鳞甲,片片飞散。
  ——选自鲁彦《听潮》
  教师示范赏析:
  这是高潮的前奏,好比奏鸣曲。作者想象大海如巨人猛醒,他恼怒,他兴奋,从“吻”到“掀”,从“拂过琴弦”到“像铃子、铙钹、钟鼓在奏鸣”,岩石从“奏鸣”到“嗥叫”,波浪从“轻轻”到被“击碎”而“片片飞散”,在对比中表现大海的剧烈变化;“它狠狠地用脚踢着,用手推着,用牙咬着。”作者铺陈排比,展示了大海粗犷、豪放的特点。
  教师从整体内容、联想想象、修辞手法、遣词造句等多个角度进行品析,学生在教师的示范引领下,学会对“海睡图”“海怒图”的赏析,教学效果良好。
  三、巧点拨
  授方法的同时要适时巧妙点拨。所谓点拨,就是教师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知识障碍与心理障碍,用画龙点睛和排除故障的方法,启发学生开动脑筋,进行思考与研究,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并提高能力的目的。阅读时,学生的思维往往不够深入,多注重文本表面的含义,这时教师的精准点拨和引导,可以让他们在思维的困顿中从“山重水复疑无路”走向“柳暗花明又一村”。好的点拨能切中要害,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潜能。如教学《背影》一课,历来教师都十分重视精读文章第六段,即“月台买橘”一段: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望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
  ——节选自朱自清《背影》
  教师大多会带着学生体会段中的一系列动词(见文中画线处)对于刻画父亲形象的作用。笔者却不落窠臼,点拨学生:请在此段中标画出父亲买橘时的一系列动词,比较一下,哪一个动词最富于表现力?为什么是这一个动词?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不得要领。笔者再次点拨:这个动词最撼动人心,最接地气,最朴质,最惹眼泪,是哪一个动词?学生答曰:“爬”!父亲在月台买橘的过程中就是“爬上爬下”!再联想到父亲年老体弱、身体肥胖、心境落寞,但是为了儿子,却不管不顾,其情拳拳,其状哀哀,怎一个“爬”字了得!学生在教师的點拨之下,心有戚戚焉,已是泪光闪闪了!
  正所谓:“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点拨就是引导学生在无疑处生疑,在不疑处激疑、深疑、破疑,点拨得法,可以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多角度思考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策略,打破阅读教学的困局,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 钱梦龙.导读的艺术[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
  责任编辑   於   青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8517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