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蒙字会》校读札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朝鲜李朝时期的《训蒙字会》是韩国历史上极为重要的蒙求字书,已经引起当今学术界的关注。不过,目前对于其中的一些问题尚未厘清,特别是该书各版本还存在一些文字讹误、疏漏等问题。以叡山本为校勘底本,以其他版本为参校本,从中选出未被前人注意到的讹误或不明之处共八条,加以考订,以求是正。
关键词:《训蒙字会》;版本;校勘
《训蒙字会》为朝鲜李朝时期著名汉语学家崔世珍编著,它是韩国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一部字书。《训蒙字会》分为三卷,上卷包括天文、地理等16类;中卷包括人类、宫宅等16类;下卷为杂语。在汉字教育方面,该书不仅应用广泛,而且还催生出一批汉字教材;另一方面,该书还对世宗大王所创造的谚文进行损益,使之更具实用性而推广更速,影响深远[1](P365-367)。有鉴于此,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该书并取得可观的研究成果。不过,该书各版本还存在一些文字讹误,虽然有些讹误看似无关大局,却会影响到对其学习、接收、认知的准确性。其中,有的讹误又具有比较明显的朝鲜民族文化特征。本文以最具代表性的叡山本为校勘底本,并以奎章阁、尊经阁、韩国国立中央图书馆、日本东京大学图书馆等处所藏版本为参校本,针对其中的文字讹误加以考订,以求是正。
1.壤
《训蒙字会》书影截图
上卷《天文类》:“柔土無塊曰壤。又境壤、糞壤。”[2](P25)
按:叡山本无误。“糞壤”中的“糞”,奎章阁藏一蓑文库本作“”,柳僖等刊行的朝鲜光文会本则作“戴”。就字形来看,“”字与“糞”字下部部件相同,所不同者是在于上部的“土”“米”之別。《汉语大字典》对“”的解释是:“同‘糞’。《集韵·问韵》:‘糞,或作。’”[3](P516)由此可见,“”是“糞”的异体字。因此,一蓑文库本是用异体字形替换了原本的正体字形,这实际上是毫无必要的。再看“戴”与“”的字形区別。“戴”多了右侧之偏旁部件,左侧部件之形体则与“”字相同。朝鲜光文会虽然以提倡本国传统文化为己任,却对汉字字形的判定出现失误。柳僖等大概是不知道“”是“糞”的异体字,将其误认为是“戴”字偏旁部件“戈”的缺失,于是自行为之补充上去,从而变成了“戴”字。“戴壤”二字让人不知所云,“糞壤”则多见于汉文典籍。《汉语大词典》对“糞壤”的解释如下:“①秽土。《楚辞·离骚》:‘苏粪壤以充帏兮,谓申椒其不芳。’三国魏曹丕《与吴质书》:‘追思昔游,犹在心目,而此诸子化为粪壤,可复道哉!’唐李朝威《柳毅传》:‘如可,则俱在云霄;如不可,则皆夷粪壤。’②指已死之人。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公孙九娘》:‘九娘才貌无双,舅倘不以粪壤致猜,儿当请诸其母。’③指拌有肥料的灰土。汉王充《论衡·率性》:‘深耕细锄,厚加粪壤,勉致人功,以助地力。’宋王安石《古松》诗:‘岂因粪壤栽培力,自得乾坤造化心。’④指施肥。元王祯《农书》卷三:‘田有良薄,土有肥硗,耕农之事,粪壤为急。粪壤者,所以变薄田为良田,化硗土为肥土也。’”[4](P12755)由此可见,“糞壤”一词的应用还是相当普遍的。“糞”讹为“戴”,是《训蒙字会》文本流传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特殊现象。由于刊印者对汉字知识不尽熟悉,只凭自己的主观臆断,就对所据版本中的异体字擅自增删部件,使之讹误成另外一个字。据笔者推测,朝鲜光文会在整理《训蒙字会》时,并没有看到最初的版本,也没有选择较早的版本,而是仅仅依据于奎章阁所藏一蓑文库本进行重新编辑,由于文献不足与自身水平有限而导致讹误产生。这可以看作是该书文本传播的一个比较特殊的现象。
2.隂
《训蒙字会》书影截图
上卷《天文类》:“太極生兩儀,陽動隂靜。”[2](P25)
按:叡山本无误。奎章阁藏一蓑文库本作“两仅”。“两仅”令人疑惑,实际上应该是“两儀”。该词亦见于《汉语大词典》:“①指天地。《易·系辞上》:‘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孔颖达疏:‘不言天地而言两仪者,指其物体;下与四象(金、木、水、火)相对,故曰两仪,谓两体容仪也。’《晋书·挚虞传》:‘考步两仪,则天地无所隐其情;准正三辰,则悬象无所容其谬。’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五本第三折:‘当日三才始判,两仪初分;乾坤:清者为乾,浊者为坤,人在中间相混。’金一《文学上之美术观》:‘仰观吐曜,俯察含章,高卑定位,故两仪生矣。’②借指君主的父母。《旧唐书·儒学传下·卢粲》:‘又安乐公主承两仪之泽,履福禄之基,指南山以锡年,仰北辰而永庇。’③指阴阳、男女。鲁迅《彷徨·高老夫子》:‘蕊珠仙子也不很赞成女学,以为淆乱两仪,非天曹所喜。’”[4](P569)一蓑文库本作“仅”,应为“仪”字之讹。“仪”为俗字,见《宋元以来俗字谱》。在朝鲜时代的辞书中,“叉”写作“义”或“义”写作“叉”的现象很是普遍。这两个字上面部分的笔画粗细轻重有所不同,这可以通过观察而区别出来。也就是说,如果上部分笔画均匀,就是“叉”字;如果笔画不均匀,出现两头细中间粗的现象,中间粗的部分实际上是“丶”,且上不封口,这就是“義”字。
3.檉
《训蒙字会》书影截图
上卷《树木类》:“檉,俗呼亦檉。”[2](P43)
按:该书各版本相同。笔者认为,实际上“亦”字本应作“赤”,系笔画简省讹写所致。《说文解字·木部》:“檉,河柳也。从木聖声。”[5](P183)段玉裁注:“《释木》、毛传同。陆玑云:‘生水旁,皮正赤如绛,一名雨师。’罗愿云:‘叶细如丝,天将雨,柽先起气迎之,故曰雨师。’按柽之言赪也,赤茎,故曰柽。《广韵》释杨为赤茎柳,非也。”[6](P978)按照段玉裁所说,“柽”之所以名“柽”,应是源于“赪”,是说该树具有红色的特征。《说文解字·赤部》:“?,赤色也。从赤巠声。《诗》曰:‘鲂鱼?尾。’赬,?或从貞。”[6](P342)“?”与“赬”均属赤部,有赤色之义。《汉语大字典》云:“柽,木名。河柳,即柽柳。柽柳科,落叶小乔木。枝干可编筐,枝叶可入药。《尔雅·释木》:‘柽,河柳。’郭璞注:‘今河旁赤茎小杨。’……《本草纲目》:‘柽柳,[释名]赤柽、赤杨、河柳、雨师、垂丝柳、人柳、三眠柳、观音柳。’”[3](1393)从古代字书、现代辞书的解释来看,“柽”之取名本意应是指其红色枝干而言,后来本意不显,遂添加修饰语“赤”以明之,如《本草纲目》即称之为“赤柽”,《训蒙字会》也应如此。笔者推测,此处的“亦”字有可能是出于崔世珍笔误,而后世刊书者失于校勘;也有可能是崔世珍本来无误,在后来刊印时由于“亦”“赤”二字形近而误。 4.蛄
《训蒙字会》书影截图
上卷《昆虫类》:“蛄,俗呼螻蛄,又江蛄,又呼上狗,又名臘姑。”[2](P69)
按:所见诸本皆同。《训蒙字会》云:“‘蛄’又呼‘上狗’”,“上狗”殊不可晓,应为“土狗”。《汉语大词典》对“土狗”第三个义项的解释是:“亦称‘土狗子’。蝼蛄的别名。《警世通言·旌阳宫铁树镇妖》:‘其余蛟党,各自逃散……有化作土狗子,不做声,不做气,躲在田傍下的。’《通雅·动物》:‘蝼蛄,乃土狗也。’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促织》:‘视之,形如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4](P2730)《汉语大词典》对“蝼蛄”的解释是:“昆虫名。背部茶褐色,腹部灰黄色,前脚大,呈铲状,适于掘土,有尾须。生活在泥土中,昼伏夜出,吃农作物嫩茎。有的地区叫‘土狗子’。”[4](P12110)由此可知,“上狗”应为“土狗”是确凿无疑的,《训蒙字会》各版本应据以改正。
5.蛆
《训蒙字会》书影截图
上卷《昆虫类》:“蛆,俗呼蛆虫,謂夘育腐肉中者。”[2](P71)
按:所见诸本皆同,似无异议。值得注意的是句中的“夘”字。《汉语大字典》对“夘”的解释如下:“(一)《古今韵会举要》莫饱切,同‘卯’。《古今韵会举要·巧韵》:‘卯,俗作夘。’(二)《字汇》於元切,同‘夗’。《字汇·夕部》:‘夘,同夗。’”[3](P924)由《古今韵会举要》可知,“夘”即“卯”之俗字。不过,若谓此字为“卯”,则语句不通,令人费解,实际上应为“卵”字。《康熙字典·虫部》对“蛆”的释义是:“……《说文》:蝇乳,肉中虫也。《本草》:蛆,蝇之子也。凡物败臭,则生之。”[7](P1053)《说文解字》与《本草》都认为,“蛆”是蝇虫生于肉中者,按照现代的观点,“卵”即为动植物的雌性生殖细胞者,而“卯”却没有与生产繁殖相关之义项。同时,视为“卵”字,则文句通顺。“卵”与“卯”字形相近,两者最明显的区别就是其中有无两“丶”。笔者推测,很有可能是崔世珍在解释“蛆”时,没有写清楚;后来在刊行之时为梓人所误,而重刊者亦失于校勘,以至于延误至今。因此,应将“夘”改为“卵”为宜。
6.北
《训蒙字会》书影截图
中卷《人类类》:“北有韃靻,東北女真,西北韋兀。”[2](P101)
按:所见诸本皆同。“鞑靻”一词有误,应作“鞑靼”。“靼”与“靻”二字形近,两者的区别是在于右边部件“旦”“且”不同。在朝鲜文献中,多有“旦”“且”互混的情况,如“楂”“樝”“查”等,将其看作是一种笔画简省或习惯性用法,应无异议。不过,问题是“靻”本有其字。《汉语大字典》对“靻”的解释是:“(一)带嚼口的马笼头。《广韵·姥韵》:‘靻,靻勒名。’(二)马笼头上当额的金属饰物。《集韵·姥韵》:‘靻,马也。’方成珪考正:‘讹从易,据《类篇》正。’”[3](P4616)由此可知,“靻”本为马笼头或马笼头上的饰物;而广义上的“鞑靼”,是中国北方诸少数民族的总称。它们来源不同,不应混淆。因此,为便于清晰辨识与准确运用,应将“靻”改为“靼”为宜。
7.囱
《训蒙字会》书影截图
中卷《官衙类》:“囱,俗呼烟囱。又呼洞。”[2](P112)
按:所见诸本皆同。《训蒙字会》又云:“竈,亦作灶、、。又俗呼鹽戶曰竈戶。”“”“”等字,均不见于中国字书及其他汉语文献。笔者认为,“”应是朝鲜时期韩民族根据汉字六书理论所创造的新字。该字是会意字,它从囗从火,象火在囗中之形,其中的囗形应是指房屋。屋中有火,按照通常理解,不是指照明就是指做饭。因此,就用“囗”这一字符表示炊火之所在。“”字应是在“”字基础之上添加“宀”部这一形旁而形成的。这里所添加的部首也可以理解,因为“宀”部本身即与房屋有关。竈在厨房之中,亦与之相关。就此来说,竈、灶、、,能够相互替换便不足为奇了。总起来看,“”“”并非文字讹误,而是韩民族所创造的新字,因此不用改正。
8.
《训蒙字会》书影截图
中卷《器皿类》:“,俗呼笊。”[2](P119)
按:所见诸本皆同。根据文意,既见“笊”字,则“”字应为“篱”字,“笊”即“笊篱”。《玉篇·竹部》:“笊,笊篱。”[8](P278)《集韵·巧韵》:“笊,笊篱,竹器。”[9](P398)又《集韵·效韵》:“笊篱,漉器。一曰鸟居穴曰笊,树曰巢。”[9](P584)可见,与 “笊”相比,“笊篱”在古代文献中更为常见。可以看出,“”字的声旁即为“”。《中华字海·刀部》云:“,『剺』的讹字,字见《篇海》。”所谓讹字,是因“剺”字上部构建从未从攵,而“”字上部则从牛从攵。在朝鲜古文献中,“”“剺”字多省其部件“力”或“刀”,而且力、刀部件通用互換的情況也较为常见,可以视为是朝鲜时代的习惯用法。即便如此,正如《中华字海》所指出的,“”是“剺”的讹字。可以说,因为“剺”与“离”发音相近,所以可以将“”“篱”两字的声旁进行替换。我们知道,《训蒙字会》是为童蒙所作,使用者较为广泛,同时,朝鲜时代文献中“剺”字的用法也比较常见。因此,应按照“”的本字字形加以改正,其声旁或者一遵原字作“剺”,或者省略其下部部件,皆可。
总的来说,文字讹误并不仅仅是《训蒙字会》一书所独有的现象,朝鲜时代的著名学者李德懋就曾指出:“数百年来,士风不古,人志未定。字讹音谬,日以盖甚。……而乃敢用诸文词,登诸章奏。孰为文明之世,有此卤莾之习也哉。”[10](P31)可见,“字讹音谬”现象在朝鲜时代的文献中是普遍存在的。张舜徽也指出:“抄写过程中,有时不小心在字体上加了一笔或者减了一笔,便变成了另一个字,直接改换了文句的原意,影响到内容的真实,甚至牵涉到古代制度的认识、说明和处理,以致引起许多混乱。”[11](P75)古人云:书非校不能读,校勘是古籍整理的基础性工作。梁启超曾言:“注释必要所注所释,确是原文,否则‘举烛’、‘鼠璞’,动成笑话,而真意愈晦。……所以要想得到正确的注释,非先行(或连带着)做一番校勘工夫不可。”[12](P273)对于任何古代典籍来说都是这样,经过仔细校勘,就可以得到更加准确的文本,由此得出的结论也更加可靠。 朝鲜时代的汉文辞书因为散见别藏,不易获见,学者关注不多,但是其研究意义与文化价值却不容忽视。王平师指出:“韩国传世汉字字典除了具备中国古代字典之特性外,还以其规范性、系统性、异域性等特点,成为今天我们研究汉字在东亚传播的‘化石’级资料。这批字典文献,由于历史积淀,层次丰富,资料繁复,研究领域广阔,对中国历史语言学、字典编纂学、历史文化学、汉字传播史和汉字发展史等多方面的研究极具参考价值,或可补中华本土所存历史文献之缺漏,可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所以,对韩国传世汉字字典文献的整理和研究是中国汉字传播史和中国近代汉字发展史研究领域亟待开展的重大课题。”[13]同时,文字讹误也并不仅仅是改错就缪的工作,它还涉及到汉字变异问题。正如张述娟所指出的:“汉字在朝鲜的传播是伴随着汉字的变异进行的。汉字的变异是在不同层次上进行的,……涉及变异程度的问题,需要慎重对待。”[14]本文将《训蒙字会》作为个案研究,从校勘学的角度对文本进行订正,既是力求文本的准确性以便于学习与利用,也是希望以小见大,以此来分析朝鲜文献所反映出的文化心理和语言现象。故不揣冒昧,撰写此文,敬请专家不吝指正。
(本文承蒙李凡博士悉心指正,指导笔者对《训蒙字会》进行校勘并提出宝贵意见,谨在此致谢!)
参考文献:
[1]陆锡兴.汉字传播史[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2.
[2][朝鲜]崔世珍.训蒙字会(活字本)[M].日本京都延历寺叡山文库本,1527.
[3]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第二版)[Z].武汉:崇文书局,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2010.
[4]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编纂处.汉语大词典[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
[5][汉]许慎.说文解字(丛书集成初编本)[M].北京:中华书局,1980.
[6][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7.
[7][清]陈廷敬,张玉书.康熙字典(修订版)[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8][南朝梁]顾野王.宋本玉篇[M].北京:中国书店, 1983.
[9][宋]丁度等编.集韵[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5.
[10][朝鲜]李德懋.青庄馆全书·六书策(写本)[M].韩国首尔大学奎章阁李畹秀校订本,1809.
[11]张舜徽.中国文献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5.
[12]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新校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13]王平.论韩国朝鲜时期汉字字典的整理与研究价值[J].中国文字研究,第21辑,2015.
[14]张述娟.后朝鲜时期所存“新制字”考——以《新字典》“朝鲜俗字部”为例[J].中国文字研究,第21辑,2015.
[15][朝鲜]沈有镇.第五游(写本)[M].韩国国立中央图书馆藏本.
[16][朝鲜]洪良浩.六书经纬(活字本)[M].韩国国立中央图书馆藏宪宗九年四宜堂刊本,1843.
[17][朝鲜]郑允容.字类注释(写本)[M].韩国金一根藏觅南本.
[18][朝鲜]朴瑄寿.说文解字翼征(石印本)[M].汉城:汉城光文社,1912.
“XunmengZihui(《训蒙字会》)” Proof Reading Notes
[Myanmar]Khon Rua
(School of Humanities,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40, China)
Abstract:“XunmengZihui(《训蒙字会》)”in Korean period is a very important book of Mengqiu(蒙求) dictionary in Korean history, Quite concerned by today’s academia. However, some of these problems have not been clarified, especially some errors in the text of the book have not been corrected, which affects the research and use of it. Therefore, this paper selects eight errors or unexplainable points which have not been noticed by the predecessors and revises them, hoping to be helpful for the use of this book and related researches.
Key words:XunmengZihui(《訓蒙字会》);edition;emendation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8714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