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现状分析及调适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部分大学生受周围环境影响较大,在学习问题、自我意识问题、情感障碍、不良行为、环境适应等方面存在问题,主要表现为学习动机缺乏、自卑、自我控制能力差,焦虑抑郁、经常逃课、上网成瘾等。大学阶段是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人格构成、人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大学生逐渐从“边缘人”走向成人的过渡期,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和个人共同积极应对。
[关 键 词] 大学生;现状;调适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33-0012-02
大学生是一个活跃的群体,大学阶段是社会生活领域迅速扩大的时期,是“心理生物学因素”和“心理社会学因素”综合作用的时期。大量研究资料和事实表明,大学生群体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心理上存在不良反应和适应性障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1]
所谓“空控”问题是指大学生缺乏控制空虚状态能力的一种现象。“空”有两种解释:第一种可以解释为无,没有的意思:第二种可以理解为空虚的意思。“控”主要是指控制。具体来说是部分大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会经常性的感觉空虚、无聊、抑郁;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但却不付诸行动;毅力薄弱、做事不能坚持;逃课成为经常、上网成为便饭;自我意识不成熟,尤其表现在自卑、自我不确定方面,缺乏自我控制的能力。
“空控”问题是大学校园普遍存在的现象,它处于心理问题的边缘,不至于危害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且它是一个短期存在的现象,只要学生能够通过学校、家庭和个人多方面的配合和努力,问题就可以解决。如果情况严重,可能会影响到学生的健康甚至生命。
一、大学生“空控”问题的特征
(一)缺乏学习动机
备战高考,大部分学生已经疲惫,到了大学校园,有一个松懈过渡期,学习动机普遍比较缺乏。大学生学习动机缺乏主要表现:一部分人认为上了大学就可以高枕无忧,没有更多的目标追求了,等毕业工作;一部分人对学习没有兴趣,抱着无所谓的太多,满足于现状,做些与学习无关的事情;还有部分人平时不愿看书,不愿动脑筋,没有压力和紧迫感,好像把一切看得都很淡。
(二)存在自卑心理
自卑是一种相对普遍的心理现象。部分学生过低评价自己的能力,对自己没有信心,遇事畏首畏尾,缺乏对美好前途的追求。因为对自己的不自信,总是羞于表现自己,怕他人不认可。与同学、朋友交流比较少,喜欢独来独往,但内心又很孤独,想得到他人的关心和帮助,又怕他人发现自己的不足。
(三)自我调控能力欠佳
大学生对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各种各样的刺激,或多或少都会受到影响。自我调控能力欠佳主要表现在大學生的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的差距过大,他们从一次一次的挫败中得到消极的体验,追求理想自我,对现实自我缺乏清晰的认识,导致差距越来越大;大学生个体得到更多的消极体验,痛苦加痛苦只能等于更痛苦;暴力事件的发生,在愤怒或羞愧的情绪作用下,自我控制能力欠佳的人可能会做出过激的行为。部分学生对自己的现状认识得很清楚,想改变现状却懒于行动,缺乏积极进取的动力。自我控制能力差,对自己追求的事情不能坚持。
(四)存在抑郁心理
“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正趋向成熟和完善,但还不成熟。”[2]抑郁心理是大学校园比较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问题,特别是对一些成绩或各方面表现优异的学生,一旦遭遇了某些困难逆境,对自己丧失信心,加以否定,缺乏继续前进的动力,阻碍学生的进步发展。部分存在抑郁心理的学生主要在情感方面,失恋在很多人看来是难以承受的,不管是生理方面还是心理方面都承受着巨大的煎熬,尤其是那些不懂得发泄排遣的学生,闷在心里,结果导致自己精神疲惫。
二、引发“空控”问题的原因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曾对何种原因引起大学生心理障碍开展过一项调查,结果显示,39.94%的被调查者认为,引起大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是家长学校的过度保护,使学生缺乏应对困难及心理承受力等多方面的锻炼。引发空控问题的外因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一)社会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大学生的社会价值观不成熟。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与其所认识的影响源密切相关。大学是一个微型的社会,大学生慢慢地接触到社会复杂、混乱的一面,这些与传统道德规范的强烈反差会一直困扰着他们,人格弱点也就慢慢地浮现出来了;另一方面,大学生遭受粗俗社会文化侵蚀。近年来,一些文化作品为了追逐市场的卖点,牟取高利,置社会责任感于不顾,将无视道德规范美化为个性解放。这些虽非主流,却已呈泛滥之势,它们以文学、艺术、音乐、影视等形式出现,寓于求知、求美的阅读和观赏之中,对学生具有很大的腐蚀性和诱惑力。
(二)家庭方面的原因
家庭教育是社会教育及学校教育的基础,对孩子的成长发展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一方面,家庭教育认知错位。虽然家长都知道民主教育的方式好,但部分家长重视孩子的学业,忽视了孩子的全面发展。等到孩子进入大学,就认为进了保险箱,父母的教育作用就不重要了,只提供经济支持和就业帮助,对子女的心理成长还是关注不够。另一方面,家庭成员关系不和谐。生活在充满纷争的家庭关系中的孩子,从小就接触这种复杂的人际关系,终将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进入大学时期的学生,更能体会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好的家庭关系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网,糟糕的家庭关系会给学生带来严重的人际问题,给学生造成心理负担,不利于学生的综合发展。 (三)学校方面的原因
大学作为社会的缩影,为大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的舞台。但又由于历史文化的影响,大学教育仍需要进一步完善。从学校的课程安排来看,在高校,学校大多重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而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出了问题,分析原因,发现他有性格缺陷、人格缺陷,就把一切归咎于此,并由此总结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提高心理素质、完善心理品质,这种忽视事物发展过程和规律的做法,武断而且主观;从学校的管理机制来分析,学校是一个大家庭,作为大家长,学校为生活在其中的每位学生都制定了严格的规章制度。作为一个成年人,过多的约束往往会适得其反,引发反抗。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条条杠杠下,学生都想拥有自己的空间。
(四)大学生主体个人的原因
社会、学校、家庭等外部环境为大学生的成长发展产生了诸多影响,外因最终是通过内因起作用。一方面,大学生对大学环境的不适应。离开父母,离开熟悉的环境,大学生要独自处理面临的问题。如与同学之间的关系问题、自主学习的问题等,一系列的不适应会使他们出现焦虑,甚至对自己失去信心;另一方面,大学生自我認知存在偏差。大学生自我认识、自我体验更加丰富和深刻,自我控制力显著增强。然而在不断的自我观察和分析现实的过程中,自我意识也呈现出种种矛盾,主要表现为自我矛盾、自我否定、自我膨胀、自我萎缩,缺乏对自己的正确判断和定位,面对毕业后巨大的就业压力,部分学生认为自己反正找不到工作,破罐子破摔。
三、“空控”问题的调适
根据大学生现状分析,学校、家庭、社会、个人等方面是解决问题的主要切入点。
(一)解决“空控”问题的外部途径
1.社会方面
随着教育制度的不断改革,高校自由宽松的教学氛围得到一定的体现。(1)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努力地形成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的道德规范体系;(2)积极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引导公民尤其是正处在价值观形成期的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人生观;(3)通过建立健全法律制度,规范文化市场,引导主流文化。
2.家庭方面
孩子的成长是多变的,家长应根据具体的年龄阶段及面对的问题,及时调整教育方式方法,满足孩子不同发展阶段的需要。(1)与时俱进,更新观念,树立以孩子为本位的育人观;(2)培养孩子全面发展,拥有健全的生理和心理,适应社会发展需要;(3)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养成积极向上和坚韧不拔的品格。
3.学校方面
学校是学生的第二个家,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1)大力推进管理体制改革,建立政府和高校的良性关系,充分发挥高校办学的自主性和积极性;(2)建立健全满足学生需要的综合类大学协调发展机制;(3)加强高校创新创业的制度改革,促进产学研结合,形成较为完善的高效的运行机制;(4)加强高校与其他教育阶段的对接,共创协调发展的育人机制,努力形成尚学习,弘创新的育人氛围。
(二)解决“空控”问题的内部途径
作为问题本身的大学生群体,也应该为解决问题行动起来。
1.加强心理调控能力
如积极心理自我暗示,换个角度来看待自己;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转移注意力,把感情和精力转移到其他的活动中,环境转移法也有助于大学生控制自己的行为;借助于周围家人或朋友的帮助和监督,促使自己理性地处理事情。
2.确定阶段性学习目标
转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大学生把发现专业兴趣与自己爱好的焦点,把对专业本身的直接兴趣和为专业贡献自己的才能结合起来,将学习动机转变到取得专业上的成就,逐渐确立目标。
3.引导学生全面发展自己
广泛学习,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让自己获得终生受益的学习。打破原有的旧的学习方法,不要只满足于接受并记忆知识,不敢求异,不会创新,而是要通过学习、模仿,全面彻底了解对象,发挥求异思维,实现创新突破。
青年强,则国家强。大学阶段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时期,青年担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使命,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丰富大学校园生活,积极克服自身的“空控”问题,提高自我调节能力,健全人格,全面发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养成健康向上的品格。
参考文献:
[1]孙小峰.当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问题研究[J].教育前沿,2009(18).
[2]张运生.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1.
编辑 冯永霞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8784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