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学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以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因此,教师应当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地创新与完善课堂教学模式,真正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数学;教学探究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19)41-0025-02
引 言
所谓数学核心素养指的是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应当形成的综合能力,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着重培养的基本素养,是最基础但又最重要的能力。数学与其他学科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具体体现为:数学学科要求学生具备理解和表征、推理问题的能力、数学问题建模以及数学学习中的交流等关键能力。有效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主要途径就是课堂教学,笔者主要就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学进行相关阐述,为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数学理解与表征: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是学好数学的有效前提。所谓理解和掌握,是指真正地明白和了解,并正确使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的能力。表征是相关信息在脑海中的体现形式,而数学表征是指正确地运用数学中的符号、计算公式及模型等来表达对数学问题、关系以及概念之间的关联式。合理地运用数学理解和表征能够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探索和解决问题,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例如,在讲解《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开展“数学化”的教学活动。首先,教师应引导学生对之前学习过的相关知识进行巩固,体现出单位“1”的相关概念: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一个大圆饼、1米的线段以及6朵花瓣组成的花。其次,让学生自主举手并在黑板上表示出以上图形的“三分之二”,让学生在实际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发现,虽然各个图形的涂色部分都不相同,但是都能够用“三分之二”表示出来。再次,让学生谈一谈自己是怎么得到“三分之二”的,教师在与学生的交流过程中引申出“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以及由部分组成的整体都可以借助单位‘1’表现出来”。最后,教师在课堂中从多个角度举例,便于学生概括分数的性质和意义:在黑板上写出开放式的填空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主交流,平均分配单位“1”,体现出其中的1份是多少分之一,让学生学会分数的表达式,进而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二、数学推理:培养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推理指的是探究及整合,数学推理指的是对数学的问题、对象以及现象进行合理的观察以及推断,教师在得出结论后证明其合理性。推理是数学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能力,同时也是实际生活中经常运用的思维模式。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推理问题的能力,能够让学生形成实事求是的严谨态度。一个完整的推理过程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该问题,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数学计算法则的客观规律,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处理问题上的缜密思维和触类旁通的能力,对接下来的数学计算法则学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讲解《运算律》时,其中有一部分内容是“加法的交换律”。在讲解这个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让学生感受到“加法的交换律”是如何一步步推理出来的。首先,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在課堂上提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男生和女生参加跳绳活动的人数,并根据该线索列出不同的计算式,随后观察这些计算式。”其次,观察这些计算式可以结合成一个等式的结论。再次,带领学生进行分析和验证,巩固之前学习过的知识内容,运用所学的知识写出一些相近的等式,随后计算这些等式,根据计算结果来验证该等式是否科学合理。最后,对结论进行归纳,让学生在课堂上采用自己喜欢的模式表达计算式的规律,以此得出代表加法交换律的公式:a+b=b+a。
三、数学建模: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
所谓数学建模,换言之就是建立模型,在数学学习中,建立数学模型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蕴含的思想,以此累积相关的数学经验,学习相关的数学知识,提高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1]。实质上,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从根本上来说,就是把现实生活中碰到的问题转变成数学学习中的问题,以此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从而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和拓展。数学建模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有效途径,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价值,体验到数学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在碰到类似问题时运用相应的策略来解决,这可以有效地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例如,在讲解《解决问题的策略》的相关知识内容时,其中有一部分内容是“从问题想起”,教师可以利用这部分知识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累积相关的学习经验。首先,教师引导学生厘清题目的意思,为学生设置相应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以问题作为出发点,厘清“最多剩下多少元”的意思,让学生明白只要商品是相同的,价格便宜就能剩下更多的钱。其次,引导学生分析题目给出的已知条件,明确应该先计算哪个条件,才能计算出另一个条件。再次,明白每一步应该怎么计算,得出的答案能够说明什么。最后,引领学生回顾自己的解题思路,明白以后碰到这类问题时应该采取何种思路,以此进一步拓宽学生的思维发散空间,帮助学生积累解决问题的相关策略。
四、数学交往:培养学生养成真善美的数学精神
所谓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交际以及沟通,数学交往指的是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运用语言表达自己对数学问题的观点、解决方式以及相应的数学模型,之后和同学或者教师进行相关交流和探讨的能力。在小学数学学习阶段,数学交往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以便建立相关的数学模型,促进学生不断地进步与成长。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有效地运用数学交往,能够让学生在课堂上及时地表达自身对于问题的看法与理解,同时让教师掌握学生在课堂上的实际学习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养成真善美的数学精神。
例如,在讲解《圆柱和圆锥》的相关知识内容时,教师首先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给学生放映长方体以及正方体的直观图,引导学生通过立体图形体积的计算方法引申出圆柱体体积的计算方法。教师可以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在课堂上运用课前设置好的多媒体课件来放映几个高和底面积一样的图形,提出相应的问题:“同学们,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是一样的吗?长方体、正方体以及圆柱体它们三个的体积是一样的吗?”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教师再有效地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论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并根据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引申出圆柱体体积的计算公式。随后,让学生在课堂上展开交流与讨论,跟身边的同学谈谈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得出正确结论后举手回答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教师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交流探讨意识,培养学生养成真善美的数学精神。
结 语
总而言之,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师应不断创新与完善课堂教学方式,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适当地鼓励学生独立自主开展学习,有效地引导学生,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除此之外,教师在平常的课堂教学中应当适时地给学生灌输数学核心素养的思想观念,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让学生学会从各个层面思考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卞爱存.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学探究[J].名师在线,2018(28):59-60.
作者简介:徐秀梅(1983.3—),女,江苏东台人,本科学历,二级教师,从事小学数学教学研究。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9640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