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年级语文预习习惯培养的思考与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养成积极预习的好习惯。通过树立预习榜样、拓展预习方法、激发预习内因等方法,让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促使学生提升学习效果。
【关键词】预习;高年级学生;小学语文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490(2020)01-0027-02
【本文著录格式】贾向前.小学高年级语文预习习惯培养的思考与探究[J].课外语文,2020,19(01):27-28.
预习指的是在学习某件事情前先进行自主学习,以求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然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却能发现,即使是高年级学生也没有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总是教师布置预习,才会预习,这样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听课效果。在教学中要采用各种方法唤醒学生自主预习的兴趣,让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得到切实提升。
一、树立成功范例,唤醒预习热情
爱因斯坦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积极预习,就要唤醒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之所以处于消极预习的状态,就是因为其对预习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对预习缺乏兴趣。因此在教学中要通过树立成功的典范等方法激发学生的预习意识,唤醒学生预习的热情。
以预习《草原》一课为例,为了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可给学生播放展现草原生活的图片或者是视频,此后鼓励学生思考:“在课文中展现了《草原》人们的豪爽,大家想要了解一下吗?”在此基础上可给学生介绍一下身边优秀的同伴,让他们介绍一下自己的预习方法。有学生提出:“我在预习时不仅诵读课文,搞清楚里面的生字生词,还了解了课文的写作背景。比如《草原》这篇文章,我就会去了解一下蒙古族的风俗习惯,这样能有助于我的预习。”在得到了同伴的提示后,学生就会逐步明白该怎么预习。在同伴的帮助下,学生了解了蒙古族的习惯,认识到《草原》中的少数民族同胞用热情的姿态和很高的礼仪迎接远方的客人,这样学生更好地体会到了中华各民族之间的情意。
学者杜威认为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唤醒学生理智的兴趣,激发其探究的热情。除了给学生介绍预习能促使人成功的实际例子,还可选择一些擅长预习的学生作为典范,让学生积极模仿身边的榜样,这样也能让学生在同伴效应的促使下,更积极地展开预习。
二、拓展活动形式,丰富预习方法
学生不喜欢预习,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没有掌握良好的预习方式,错误地认为预习就是读一遍课文。针对这个问题,要引导学生参与到丰富多彩的预习活动中,让学生感受到预习的快乐,这样学生就会自主参与到预习活动中。
在学习《少年闰土》时,便可通过各种不同的预习方法,引导学生展开预习活动。首先可设置预习单和导学案,通过各种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闰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他为何能和‘我’成为好朋友呢?‘我’最佩服闰土什么地方呢?”这些问题能促使学生积极展开阅读。此外还可组织学生展开拓展阅读,了解一下《少年闰土》节选自哪篇文章,尝试阅读一下原文中的闰土后来变成了什么样子。组织学生展开小品剧的表演也是一个好方法,学生可分别扮演闰土和“我”,通过扮演人物的方式了解一下人物的性格特点。在表演的过程中,学生感受到:“闰土是一个十分活泼开朗的人,虽然他和‘我’的地位不一样,但是却不卑不亢,展现出了一种少年人独有的纯真。”“闰土给了‘我’很多启迪,相信‘我’在长大以后也会时刻记着儿时的这个玩伴。”
除了设置预习单和导学案,还有很多方法能拓展预习活动,如组织学生参与到课外阅读和资料搜索中;组织学生观看多媒体课件,展开翻轉课堂的学习活动;组织学生参与竞赛活动等。这些方法能拓展预习形式,让学生体会到预习的快乐。
三、发展质疑能力,激发预习内因
质疑能力不强,这让学生在预习时处于茫然的状态,不知道自己要从何处下手展开自主探究。针对这个问题,最根本的解决方法就是要发展学生的质疑能力,激发学生的预习内因。高年级的小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独立自主的能力,若能鼓励其在好奇心和求知欲的推动下展开自主质疑,那么预习的效果也会提升。
在鼓励学生学习《穷人》时,可以通过提出问题的方式引发学生质疑。“一个自己都吃不饱的人,却要抚养其他的孤儿,你觉得这是现实的事情吗?我们一起来阅读课文,看看文章中的人物是怎样解决这样的事情吧。”用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展开思考。此后,可鼓励学生在自主阅读时也尝试提出各种问题,并带着问题展开阅读。有学生便围绕《穷人》提出了自己的问题:“这家人如此穷困,是什么造成了他们的贫穷呢?他们如此善良,但是善良的人为何会没有好运呢?”这便促使学生深入探究作品主旨,学生尝试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人们的生活水平结合起来分析,探究作品的社会意义。学生认识到:“虽然沙俄统治下的俄国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中,但是在贫苦线上挣扎的人依然保持着优秀的品德。”
在引导学生学习前可先提出一些具有悬疑性的问题,鼓励学生展开自主探究的活动。久而久之,学生的好奇心被激发,就会自主展开探究的活动,质疑能力也会得到提升。
四、撰写预习笔记,展开因材施教
学生是预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则不能放任学生,应该体现出对学生的引导。在教学中可组织学生在预习的同时撰写预习笔记,写下自己预习了哪些内容,有哪些收获,是否还有不理解的地方。在课堂教学前,教师要先收集学生的预习笔记,总结学生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展开因材施教。
在学习《山中访友》时,要帮助学生设定预习单,让学生了解自己在预习中要解决哪些问题。“《山中访友》中描写了哪些事物,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展开创作,怎样展现景物的特点。你对作品的整体感受是怎样的?”在学生撰写了预习笔记后,收集学生的预习成果,并进行相应的分析。可发现学生虽然能找出文章中运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但是对其理解不够深入,在课堂上可就“就与微风撞了个满怀”“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等句子展开讨论,分析一下其中蕴含的寓意。此外,还有的学生对作品中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理解不够深刻,在教学中也要引导学生尝试展开分析。这样就能让学生逐步突破学习的难点,提升阅读能力。
分析学生的预习笔记,能看到学生在哪些方面已经有所突破,在哪些方面还有不足之处。这样就能合理展开分层,针对不同的学生设定不同的教学方案,有助于全体学生得到进步。同时,也能让学生认识到自主预习有助于课堂学习,学生会更积极主动地展开预习活动。
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培养学生自主预习的良好习惯,从外因和内因两方面入手,丰富学生的预习活动,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这样才能促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参考文献
[1]李耀军.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J].学周刊,2017(35).
[2]张仁美.浅议如何在小学语文学习中培养学生预习习惯[J].才智,2017(22).
[3]杨会.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预习习惯[J].学周刊,2014(20).
[4]周慧娟.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预习习惯的养成[J].语文学刊,2012(12).
作者简介,贾向前,1986年生,甘肃静宁人,毕业于临沂师范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
附 注
本文为2019年平凉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课题名称:小学高年级语文预习习惯培养的思考与探究。课题立项号:[2019]PLG806)成果。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9967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