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鼓励孩子参与运动,家长需了解8件事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研究发现,幼年所学到的生活方式有可能陪伴一个人到终生,因此从孩童时期就鼓励并培养孩子参与体育运动,会让他们终身受益。那么.如何选择适合孩子的体育运动,家长又需要做哪些支持呢?
  1体育运动能带给孩子什么
  参加适合孩子能力的体育运动,除了能让孩子拥有健康的体魄,教会他们懂得团隊合作和体育精神的重要,还可以培养其领导能力,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帮助他们学会面对成功和失败。孩子经常感受到运动的愉悦,也更有可能建立其受益终身的健康运动习惯。此外,参加体育运动还能让孩子遵守纪律,以及通过自我完善增强自信。
  2什么时候开始体育运动比较好
  孩子可以从小就参与体育运动,但专业训练不必太早。运动技能的习得是循序渐进的。0~2岁孩子的许多反应主要是反射性的,如,触碰脚掌,他的脚趾就会弯曲等。研究发现,过早要求孩子参与体育训练,并不会让他快人一步。因为运动技能需要在运动、视觉和思维之间进行复杂的互动,所以可以考虑孩子至少3岁再开始专业的训练;对精细动作要求较高的运动,则需要6岁后再逐渐引入。
  3如何让孩子喜欢体育运动
  让孩子感到体育运动有趣,并积极鼓励他们。大多数孩子,尤其是年幼的孩子,参加体育运动的原因一开始只是因为玩得开心,随后,他们能从每一次克服障碍、习得技能、完成目标中获得自我满足感,从而产生持续的内在兴趣。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将“胜利”看得太重,否则会给孩子施加太多压力。获胜当然能增加体育运动的乐趣和吸引力,但不应成为孩子参与的首要目标。
  对于2~5岁的孩子而言,需要在运动中为他们创造能够探索、实验和模仿他人的环节。家长需要控制运动时间,避免过于激烈的竞争,并且以身作则,成为孩子的榜样,激励他们参与运动。
  对于6~9岁的孩子而言,家长选择的设备和规则也应该适合他们。例如,家长可以选择较小的球,较小的场地,较短的游戏和练习时间,让孩子频繁地换位置,更少地关注比分等。
  同时,也要注意孩子的情感发展,而不是强迫孩子参加一项体育运动,或者安排他们参加在身体和情感上都还没有准备好的比赛。
  4如何选择适龄的体育项目
  0~2岁的孩子大多为反射性运动,从2岁开始可以逐渐让孩子参与到体育运动中。2~5岁孩子的平衡和注意力的持续时间较短,视觉和跟踪运动物体的能力也没有完全成熟,因此,家长可以鼓励孩子参加一些注重基本技能的运动,比如跑步、游泳、翻滚、投掷和接球等。6~9岁的孩子,大多已经具备了简单的运动技能,但仍然缺乏完成复杂运动技能所需的手眼协调能力和对团队合作与策略等复杂概念的理解,因此,家长可以选择他们能够适应的运动,包括跑步、游泳、足球、棒球、网球、体操、武术和滑雪等。相反,需要复杂的视觉和运动技能、快速的决策、详细的策略或团队合作,例如足球、篮球、曲棍球、排球等运动,对这一阶段的孩子来说是困难的,除非进行规则的简化和修改。
  5如何选择合适的体育教练
  适合孩子的体育教练除了技巧训练的专业性以外,还需要了解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家长可以观察教练是否具备以下特点
  被孩子们所喜欢,这样他的建议和鼓励更容易让孩子挑战新的技能;
  将动作分解成小任务,教孩子循序渐进地学习;
  让每个孩子都经常有上场和表现的机会;
  了解孩子的特点,避免训练过度、受伤、过度疲劳等风险;
  强调孩子的努力和成就,而非取得怎样的名次或获胜;
  设计的活动积极有趣,能激发孩子参与的兴趣;
  经常给予孩子积极的反馈,肯定孩子所擅长的技能等。
  6孩子参与体育运动时,家长能做什么
  家长可以做很多事来为孩子创造积极的运动体验。孩子的身心发育都遵循一定的规律,我们需要耐心地等待这一过程并享受它。同时,家长还可以
  了解孩子自己对运动的好恶,让孩子在没有外在压力的情况下参与体育运动;
  尽可能多地鼓励孩子,多参与孩子的训练和比赛来支持他们;
  帮助孩子设立循序渐进的、现实的目标;
  注意孩子疲劳或者逃避的信号;
  允许改变运动,也创造机会鼓励孩子接触不同的运动;
  帮助孩子建立强烈的自我价值感和认同感,而不是依赖于运动本身或所达到的成就和水平。
  7如果孩子觉得压力太大,家长该怎么办
  任何童年的活动都可能让孩子感到压力,这是正常的。家长可以尝试
  强调参与体育运动本身的乐趣;
  不要让“不惜一切赢得比赛”妨碍孩子享受比赛本身;
  让孩子知道,大家不会以他在运动场上的成功或失败来评价他;
  当孩子比赛失利时,给予他支持和对他已有成就的肯定;
  帮助孩子提高运动技能,减少他在比赛中感受到的压力;
  和其他家长谈谈,看你们是否面临一些需要共同解决的问题等。
  8如果孩子想要放弃,家长该怎么办
  有时候孩子对某项运动的兴趣确实会消退,可能来自教练、枯燥的练习、自己的身体等原因。这时,家长需要和孩子沟通他想退出的确切原因,倾听孩子的想法,再和孩子进行深入的讨论,在了解问题的基础上,共同制定解决方案。让孩子学会坚持很重要,但如果实在找不到解决方法,退出也不失为明智的选择。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0384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