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连创新高的“优、忧”之辩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最新数据显示,2020年研究生报考人数达到341万,较2019年的290万增加了17.6%,创下研究生报名人数有记录以来新高。自2011年以来,除2014年2015年稍有下降外,其余年份都呈增加态势,2019年考研人数增幅更是达到21.8%。近5年考研人数的连续大幅增长主要是由于大学生自我发展要求提高、就业压力增大、非全研究生纳入统考以及招生规模扩大等多重因素的叠加效应,社会各界对此的反应趋向“忧大于喜”。
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基本面
研究生教育分为硕士研究生教育和博士研究生教育,除了极少数硕博连读(直博)外,针对本科生的学历晋升通常为硕士教育,国内普通民众也习惯将硕士毕业生称为“研究生”、将博士毕业生称为“博士”,所以社会关注的研究生教育指向是硕士教育。
除少数应届生获得推免以及部分单列高校自主考试外,大部分考生主要通过初试统考和招生学校复试的双重选拔方式获取资格。硕士研究生分为普通研究生和在职研究生,在职研究生通常仅获得单证(学位证),自2017年起统称全日制和非全日制,非全日制研究生纳入统考,頒发双证(毕业证和学位证);按照培养方向分为学术型硕士(学硕)和专业硕士(专硕),从2009年起开始招收全日制专业硕士。
忧思论与优势论的基本观点
基于客观需求的忧思论。已经从2008年次贷金融危机阴影中走出来的世界经济增长依然缓慢。当下的中国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时期,新增岗位的需求并不明显,社会对于高学历的需求导向让很多本科生不敢“停留”。受后大学扩招时代的影响,本科学历正在悄然贬值,很多本科毕业生很难找到心仪的工作,严峻的就业形势将很多大学生裹挟进了浩浩荡荡的考研行列。虽然研究生报名人数连年高速增长,但招生规模却并没有随之大幅增加。
基于主观选择的优势论。人才的培养和选拔是一个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高学历层次人才的培养是确保中国高质量发展的主动力。相较于美国和欧洲的发达国家,我国就业人才的学历层次仍有待提高。考研热一方面反映了当下招聘市场准入门槛在提高,另一方面也显示了大学生努力进取、不甘落后、自我提升的迫切心情。主观选择的优势是考生目标笃定,这类考生经过潜心学习、层层筛选,备考阶段积累下来的知识和人生经历使他们终身受益。
各方应对变革的选择及策略
面对当下的考研热,我们的着眼点不应仅仅局限在就业压力、高校扩招等层面,而是要积极求变,通过学校、社会及考生的共同努力,使研究生教育体系得到不断完善,如对导师的科学考评、特色课程的建立、“问题”研究生的退出等等。
(1)校方的变革策略
向专硕占多数发展。为满足国家经济发展对行业应用人才的需求,《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了2020年专业硕士占比达到60%左右。2009年专硕以全日制首年招生占比仅为15.9%,2017年专硕招生人数超过学硕,2018年占比已接近58%。
逐步提高推免比例。推免(或保研)是指应届本科毕业生不用参加研究生考试而获得研究生资格的一种选拔途径。目前,双一流高校的招生规模逐步扩大,但是获得推免资格很难、门槛很高,对本科院校层次、获奖情况、专业知识储备、科研经历、读研目标等都有严格的考察要求,能使真正适合并有志献身科研的人才脱颖而出,为国家科研事业发展积蓄后备力量。最典型的代表是之前媒体报道的从武汉大学推免进入清华大学施 公课题组的白蕊,她目前所取得的研究成果令同行瞩目。
提高学历的含金量。取消“清考”、教授必须给本科生授课,教育部针对扩招带来的本科教育质量下降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变革措施,接下来研究生培养存在的问题整改也一定会被提上议程。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了,教学质量能否与时俱进,主要体现在师生比、学术成果、毕业论文水准等是否放“水”上。研究生在校期间没能得到较好培养的不在少数,学历与实际能力不相匹配,甚至存在学生只在开学和毕业论文答辩时才能面见导师的情况。
发挥就业中心疏导作用。对于大多数本科生而言,高校是他们学校教育与社会的连接点,高校既要给学生提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完善教学,同时也应恰当地指点学生创新、创业的视角和切入点,锻炼他们的实操能力。
高校就业指导中心不能仅仅提供招聘信息、举办招聘会,还应积极而非强制地进行就业指引,通过考研来提高就业率的做法实际上是在“误人子弟”。
(2)社会去除“有色眼罩”
提高社会对“双证”非全的认可度。非全研究生纳入统考以来招生情况不但没有因为“双证”而大火,反而遇冷,大部分院校都招不满,考生宁愿不上也不接受调剂。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考试难度提高,学费不菲,读研期间是学校的“N”等公民,无宿舍、无评奖学金机会,连进修生都不如,类似于以往的“走读生”,最重要的是如此得来不易的“双证”并不受社会“待见”。笔者认识的 名应届接受调剂的非全研究生在找工作时屡屡被质疑,使他直呼“后悔死了”,不如“再战一年了”。
(3)考生的选择趋于“理性”
被考研热灼烤着的大学生要先给自己“冲冲凉”,提高自我认知和自我把控能力。本科毕业是否选择考研主要取决于自我职业期待,譬如,管理类、互联网相关专业需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如果有工作经验再选择匹配院校和专业报考研究生,这样含金量高的学历更受用人单位青睐。考研是为了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还是躲避就业或延缓工作,这就需要多角度自我拷问,认真调研,请教经验丰富的专业教师和学长,了解意向专业的发展现状及前景,综合过来人的经验和自我学业水平,慎重进行抉择。
考研热的表象下折射出了社会文明与文化的进步,但研究生报名数量的增加并不能等同于高素质人员数量的增加。为了给国家发展储备高学历与高素质兼备的人才,“老生常谈”的“教书育人”还是要谈。
高校教师作为研究生学业的第一责任人,是“师父”而非“老板”,只有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教学实践上,才能培养出具有真正硕士水准的“科研高徒”。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0565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