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中学历史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中学历史新课标对历史学科教学做出了新的要求。在历史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树立科学的历史观,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随着新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实施,也逐渐深入到各个学科教学的课堂中,影响着教师的教育观念,也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行为。对于中学历史课程教学而言,基础性教学目标与综合性教学目标的有机整合,教学内容和课程标准的转化,是现阶段最受关注的议题,也是中学历史学科发展的重要方向。针对此类问题,以核心素养为依托,探讨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中学历史核心素养新课程改革教学目标
  一、前言
  历史学科是一门人文性的学科。在进行历史教学时,教师要抓住历史学科的基本特征,掌握历史学科的教学思路。中学历史课程内容比较简单,知识的难度不大。尤其是部编教材的编写体例非常科学,内容非常清晰简明。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必须承认一个事实,也必须面对一个现实的问题,那就是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与历史学科内容之间的矛盾。我们知道,中学生的身心发展还不健全,人格还不完善,对庞杂的知识和学习内容会感到恐惧。在历史学习过程,很多学生都不知从何处入手。尤其是学到后期,学生对于之前学过的知识忘得一干二净,有的学生则容易把各个板块的知识记混,没有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将历史教学内容与核心素养理念有机融合,是现阶段需要重视的问题。
  二、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历史课程内容与核心素养培养的契合点
  (一)历史核心素养的层次性:知识与能力的有机融合
  根据建构主义教育理念,教育教学目标可以分成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基础性层次的目标,也就是关于学习知识的目标。就历史课程学习而言,要实现这个基础性目标,就需要在教学中抓住历史学科的重点难点知识,尤其是要符合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尊重学生的发展规律,让学生能够掌握历史基础知识,了解历史常识。知识性的目标比较简单,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听教师讲课,做笔记,都可以掌握中学历史的相关知识点。当然,这个层次的目标主要是引导学生掌握陈述性知识,让学生能够形成基本完整的历史知识框架,能够掌握历史上重大的事件及其意义。
  显然,知识性目标并不能适应现代历史教学发展的要求,也无法提升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那么,在历史教学中,我们要将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融合,探寻到历史课程内容和核心素养培养的契合点,就必须重视第二个和第三个层次的教学目标。第二个层次的教学目标是能力层次的目标,也就是关于历史思维能力的教学目标。这个层次的目标主要是引导学生掌握程序性知识,通过学习历史知识,解决历史问题,正确请假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掌握分析历史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这个层次的目标对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三个层次的目标是思想情感价值观层次的目标,是发展性目标。历史学科的意义在于引导学生了解历史知识,明白我们的过去,同时也是为了以史为鉴,通过分析历史事件,知道我们未来的人生旅程。从这个层面来说,就是要培养学生形成科学的历史观,塑造健全的人格。这对于学生的综合发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也是有非常巨大的作用。
  (二)历史课程教学模式:过程体验与方法应用
  很多人说:“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这句话其实很缺乏科学性。历史虽然是人文学科,但是历史研究确实有一定的思路,更需要科学的方法。历史不是花瓶,学习历史也不是为了显示自己博学多才。初中历史课程教学要突出历史学科的科学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让学生体悟历史的趣味,更要让学生掌握严谨的历史分析方法。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探析多元化的历史课堂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的体验,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在学习历史,运用科学的方法探究历史学科问题。当学生能够将历史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方法时,就表明学生真正实现了多层次的学习目标,真正把握了历史学科的思维方法,学生的核心素养自然就能得到提升。
  三、教学策略: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发展方向
  (一)运用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极为重要,这也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步骤。长期以来,历史教学侧重于知识的传授,在一堂历史课中,教师画出学习重点,让学生背诵相关的知识点。这其实对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没有太大的帮助。那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运用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因为我们知道,中学生的思维能力比较弱,自主学习的意识不高。在学习过程中,如果没有明确的任务,他们的主动性也难以激发出来。因此运用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促使学生参与到历史学习任务中,主动思考历史问题。
  在进行“‘蒸汽时代’的到来”这个板块的学习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任务探究。学习的任务要紧扣这个单元的内容,也要契合历史教学的目标。教师将将本课的内容分成三个部分,设置三个探究性任务:第一个探究性任务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在英国发生的原因”;第二个探究性任务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第三个探究性任务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通过运用无驱动型教学模式,学生既理清了这个版块的学习脉络,同时也能够提升自主学习的能力,对历史知识的掌握也会更加牢固。
  (二)构建“双向互动”的课堂体系
  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对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学生对于未知的事物很容易产生惶恐的心理,对于新的知识会感到茫然。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自然就要发挥好引导作用。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了解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因为每个学生遇到的问题都不同,教师可以将学生的问题整合起来,将相似的问题融合,将不同的问题分类。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分门别类地探讨这些问题,并且各个击破,逐一解决问题。
  例如,在进行“美国的诞生”这个课题的学习时,教师要求学生在课前进行预习,整理出学习的思路和重点知识内容。然后,再总结自己在预习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在正式上课前,和学生交流互动,了解他们预习的情况,掌握学生的问题。通过交流互动,教师发现学生主要的问题集中在“三权分立”这个知识点上。在课堂教学中,就重点讲解这个知识点。讲解结束后,教师再次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可以通过课堂随机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在这堂课中,教师和学生能够进行良性互动,学生也能够理清学习脉络,解决实际问题。
  四、小结
  综上所述,教学不是教师一个人的事,而是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活动。从教师的角度来讲,中学历史教学的方法要多样化,不能思想僵化,缺乏引导,这很容易使学生陷入学习困境,久而久之,学生很容易产生厌倦心理,对历史缺乏兴趣,最后无法完成历史学习任务。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教学目标要有层次性,让学生既能够学到历史知识,还能够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有历史学科思维模式,形成科学、客观的历史观和人生价值观。这既是历史学科教学发展的總体趋势,又符合新课标提出的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高武城.基于初中历史课堂探究水平过程中发展能力的构建与实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6.
  [2]孙之意.运用创新思维培养与科学教学方法和模式的历史教育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0952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