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新工科应用实践背景下本科生导师制的探索与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本科生导师制起源于14世纪的英国,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为培养研究生配备了导师,后来两所学校实施学分制后,又将班导师制度进一步推广到本科生培养中,渐渐成为具有现代大学理念的教学制度。本科生导师制在中国的推行也有十多年的历史了,相应的学校积累了一定的推行经验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以此为中心展开论述。
  [关    键   词]  工科应用实践;本科生导师制;班导师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34-0246-02
   一、我国工科类院校本科生导师制的发展现状
   在国外,本科生导师制大多采取导师和学生一对一地进行,导师不仅要关注学生个人的智力水平,兴趣爱好,而且要按照学生的个人能力来教学。此外,导师还需要负责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之外的生活方面遇到的各种问题。在国内,高等教育改革向前推进,部分高等院校开始借鉴研究生教学方式,在本科阶段实施本科生导师制。
   由于早期开展本科生导师制的大学大多为学术研究型大学,因为无经验可循,最初我国本科生导师制往往以研究生的教育模式开展,相应的学术科研类型的导学为主要的引导方式。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推行的本科生导师制中,相应的导师类型角色各异,例如北京师范大学的本科生导师制跟前述所说的科研引导型的导师制有所不同,主要负责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心理方面等的指导,类似于一种专业类型辅导员。当然这类辅导员要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能够给予本科生学习方法和思想行为习惯上的良性纠正,这样就与研究生导师产生直接的差异。但是大多数的高校情况是本科生导师制并没有真正与研究生导师制分离,定位不明确,而更像是“升级”版的辅导员和班主任。除此之外,工科大学生的课程较繁重,与导师的联系通常处于被动状态,而导师大多以青年教师为主体,其指导经验不够丰富而且琐事较多,导致其指导方式和方法与学生的反馈不合拍。
   本科生导师制度模式的不成熟以及对导师的定位模糊和学生的被动指导,使老师指导本科生的积极性不高,或者没有成型的指导模式可循,因此,本科生导师制度的执行与实施还没有大面积地铺开。此外,导师制也缺乏与之匹配的制度,如管理制度、激励制度和一些奖励措施等,使之可持续性不强。
   二、大学本科生导师制如何适应新工科发展需要
   在新工科发展需要下,班导师应该注重学生的整体状况。在学生初到学校的时候就应该注意到学生的发展,应该注重学生学业的发展,实现传道、授业和解惑。不能对学生不管不问,使学生的困扰与学习难点没有地方可问,没有地方可解。但是“打铁还得自身硬”,班导师也应该学习最新的专业学术,增强自身的理论知识。
   首先,班导师要唤醒学生对专业知识的高度重视,从而激发出学生对科研实验的兴趣爱好。从实际上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与未来职业向往,更好地引导学生把科研实验与未来向往的职业相结合起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并通过结合学生个性化特征对学生进行指导,提高学生学术创新和动手实际操作的能力。班导师也可以将自己的研究方向及学术情况向学生介绍,使学生结合自己喜欢的学科选择合适的教师,实现对学生个性化的指导,也可以用“一带一路”的方法领导兴趣爱好相近的学生一起学习、交流以及科研。
   其次,本科生班导师应该与学生定期进行交流,制定合适的指导方案,并解答學生在学习上的困扰和专业知识的不足。同时需明确制定阶段性任务和终极任务,使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等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指导学生制作个人学习计划,进行科学的、有目的、有技术含量的、循序渐进的学习,在学生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基础的时候,班导师应该指导学生参加相关的学科竞赛,帮助解决学生在竞赛遇到的问题,加深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再次,班导师应该为学生树立好人生价值观、提高思想政治品质和关注好学生身心健康。
   最后,班导师应该增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提高就业效率。近年来,全国高校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学生就业这一问题变成社会、学校也及学生关注的重点,加强就业指导也应该是班导师工作的一部分。而现阶段,专业教师侧重对学生专业知识方面的传授,很少关心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情况,也很少强调学生要对以后就业要有明确的方向,列举当今那些企业需要本专业的人才,这样很不利于学生就业。本科生导师工作职责要求导师指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内容包括职业目标、职业发展道路、将要进行的准备工作等,制定合理的职业发展规划;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跨世纪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应用型大学本科生导师制面临的挑战
   (一)导师制的定位尚不明确
   按照牛津大学导师制发展模式,导师应该具有高资质、高学历,高科研能力的教师担当,其工作最主要的是关心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培养本科阶段的科研性能力,再者,是对学生生活方面的一些关心与资助,毕竟导师科研任务繁重,如果考虑顾及太多必定会导致自己的科研任务受到影响。所以,严格从定义出发,大学导师更应该从解放思想的角度引导学生,有别于中小学的班主任以及辅导员。但是目前高校存在一种“导师不导”的情况,很多导师把它当作一种义务劳动,大多数情况下具有形式化的特点,别的学校有的,我的学校也要有,具体的推行效果和相应的导师奖励措施往往是简单的几个规定,学生并没有在导师制度当中获益,老师也没有从中感受到重要性。理想的导师制应是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培养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塑造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学术品质,其主要任务仍然是提高学生专业性学习与科研的能力。    (二)导师与学生人数比例不科学
   最开始的导师教学是一对一的,完全以学生为中心,私人定制。当然,现在的本科生都成了量产的“批发货”而非“精品定制”,即使在世界最好的牛津大学,一位导师所带学生总数也不超过4人。但与国人相比,这已经是如同开通了会员通道一般,这种辅导一般一周一次,一次一两个小时。目前做到这种规模的只有武汉科技大学、河南大学等高等院校,且只是小范围的实施,大范围的话必然造成导师数量严重不足。如吉首大学文学院实行的就是一个班一导师的制度(一个班约50人),这些都局限于师资或经济条件等因素,显然,和国外一些大学相比,这种导师制度更多具有形式意义,而这种情况在我国占大多数。
   (三)考核难以量化,奖励机制尚不完善
   在导师实施教学方案时,因为其考核办法难以具体的量化且导师对学生产生的影响与指导工作并不是直接显示出来,而是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学生。所以,学校对导师制度的发展情况与导师工作考核难以进行相应的评估和考核,所以时常会奖励与工作的成果不符合。与导师学生的科研付出相比,本科生导师的报酬相对更低,义务成分显得更多一些。科学研究所应具备的品质需要导师言传身教,更需要导师循循善诱,真心培养学生,让学生更多地感受学习的乐趣,做老师真正的好帮手,这是对学生进行人生升级所最重要的东西。但这种克服困难的品质在大学中却很难真正得到锻炼,一个好的科研成果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因此,对真正优秀的本科生导师引导学生完成科研成果,学校应配套相应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尤其是导师奖励方面,真正把相应的工作计入工作量,给予评奖评优方面绿色通道,这样对学生的品质培养乃至人生将起到巨大的作用。
   四、对应用型本科生导师制与新工科融合发展的提议
   班导师的指导应该遵循创新式教育,以提高人才素质作为重要内容和目的。重视素质教育就应将素质教育的思想渗透到专业教育之中,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因此,如何找到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的结合点,如何“进一步改进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寓德育于各学科教学之中”是许多高校所正在努力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一)学生与导师双向选择
   我们可以利用孔子因材施教的理念划分生源,让学生根据学习兴趣自己选择导师,在条件允许情况下争取一个导师带学生人数少于20人,以培养精英的方式培养学生,让导师制真正发挥它巨大的作用,成为本科生教育质量提升最重要的一环。
   (二)明确好导师的定位
   高水平研究型大学需要贯彻“精英教育”理念,本科生导师制度是提升其质量的关键一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规模进一步扩大,有时候推行精英教育的方式往往不可行,课程设置复杂和模式化、教学管理制度化、人才培养固定化,如流水线般批量化生产,学生的差异性往往被漠视,个性发展被压制。因此,不可能让每一人都能感受到教育的真谛,反而有可能将一些拔尖的人才湮灭掉,最后导致毕业生的大众化、平庸化。再看看以推行导师制而著名的牛津大学,就有不少教授认为:“如果高等教育有必要精英化,那么牛津就要挑选最好的学生,并让本身都很優秀的教师来训练他们”,因此每一个学校办学要有相应的特色去发挥班导师制度的优越性,合理正确的导师引导将有助于班导师制度的发展。
   (三)增加相应管理和奖励
   因为我们的本科生导师制度相对于其他国家而言起步较晚,所以在管理方面缺少经验,在管理制度、管理机构和管理方法仍有许多地方可以改进与学习。这样的不完善制度导致部分导师与学生的积极性受挫,进而影响了导师制度的实施效果。个人认为,高校应该以行政为龙头,教务处、人事处和学工处联立成监督小组,指导和监督导师制小组的工作情况,明确好奖励制度,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学生的表现可以给予额外的创新学分、奖学金测评及优秀三好学生等;导师则可以享受额外的津贴、在职进修及年度评优等。
   参考文献:
   [1]高志凯.本科生生导师制的渊源、内涵和实施意义[J].甘肃高师教育,2011,16(1):75-77,101.
   [2]刘儒德.本科生导师制的问题与建议:基于对北京师范大学本科生的调查[J].高等理科教育,2011(6):106-110.
   [3]谢应东,陈丽丹.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践和探索: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商英学院为例[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7,18(4):106-109.
   [4]聂迎庆.本科生导师制的现状、意义和困惑[J].吉林华侨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1):93-95.
   [5]马秀艳.对清华大学本科生实行导师制的实证研究[J].江苏高教,2006(3):84-86.
   [6]李达轩,曾凡东.高校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践与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3(11):71-73.
  ◎编辑 陈鲜艳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1330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