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分析II课程改革实践与思考水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数学分析的教学模式一直较为传统,如何对其进行课程改革,其间又出现了什么新的问题,对此,本文作了相应的探讨。
关键词:数学分析II 改革 实践 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9)10-0020-01
1引言
数学分析是在高师各大数学院系大一开设的基础课程,它不仅是其它数学课程学习的基础,也是数学专业研究生考试的必考内容。这其中,数学分析II作为数学分析I与数学分析III的衔接课程,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性作用,如果这部分内容处理不好,会极大影响到其后继课程的学习。
在教学方面,传统的数学分析教学,其教学模式和方法一般只重视了传统知识的讲授和教学任务的完成,原始的教学方法使得整个课堂较为枯燥、沉闷,学生无法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更谈不上学习兴趣,导致教学效果不够理想。而且我校作为普通的二本院校,生源相对不是很理想,因此,如何在新的学习形式下,将信息技术与数学分析课程深度融合,帮助学生不再只是被动的接受,而是作为教学的主体,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以提高教学效果,其教学模式的改革刻不容缓。
2改革尝试
2.1课前任务的布置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虽然一直在强调学好这门课程需要做好预习工作,但由于监督机制的缺乏与课程内容的复杂性,都造成了学生预习效果不明显。为此,在本校数学分析II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以学校引入的学习通为平台,其中插入相应教学视频,要求学生在课前按时完成视频作业的观看,并结合课前任务单,完成相应问题的解答。由于学生观看情况在平台上有着相应的记录,因此,学生的完成情况较好,并且由于是根据任务问题在观看,所以,在课堂教学时学生对相关内容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这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也减轻了学生课堂学习时的学习压力。
2.2课程内容的翻转
一直以来,我们的教学模式都是老师教、学生学,造成的结果是学生学习情况相当被动,难以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为此,在学生己于课前学习了相关视频的前提保障之下,尝试将某些相对简单的内容交给学生来进行讲解,如:平面图形的面积、平面曲线的弧长等。由于这部分内容主要是计算方法的介绍和应用,学生把握起来并不太困难,而这样的方式,不仅是对其师范生能力的培养,同时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而听课的同学由于其新鲜感在听课过程中也显得尤为认真,这也一定的提高了相应的教学质量。
2.3课堂练习的引入
由于本课程涉及的教学内容较多、范围较广,一直以来,学生往往会觉得上课时负担太重,课堂上有太多的理论知识,例题太少,难以消化。为此,在之前引入课前任务的帮助之下,由于提高了课堂效率,因此,在某些内容的学习过程中,适当的引入课堂练习,并由学生来加以点评,这不仅能够帮助老师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而且由于适当的奖励措施,也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与投入感,在各自点评的过程中,也锻炼了其师范生基本素质。
2.4习题课的翻转
由于本课程的课时较多,每次课都有作业,作业量较大。以往,都是由老师来做习题讲解,学生只是听,参与度不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把习题课交还给了学生,习题课之前两天发放老师已批改作业,而在课堂上,由老师选择相对问题较多的习题,再设置相应分值,然后由学生主动报名上来讲题,不足的地方与需要推广的地方在学生讲后老师再作补充。刚开始,学生很不适应,认为讲课讲题就应该是老师的任务,所以主动的同学并不多,但慢慢地,当其能够体会到这样的一个过程不仅是可以加分,也可以加深对相关内容的理解与掌握,并且还可以极大的锻炼其师范生素质的时候,每次习题课学生都显得特别积极,争先恐后的来上台尝试,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2.5思维导图的引入
思维导图,对学生知识的梳理能带来极大的帮助,由于本课程课堂内容较多,学生很难在边听课的同时记录下相关的笔记,很多情况下大多是拍照记录,但课下大部分同学并没有作知识内容的整理。那么如何加强课后学习的管理,是我们一直思考的问题,为此引入了思维导图。首先,需要学生整理出每章的思维导图,以了解相关知识结构;然后,引导学生作学期的思维导图,因为课程内容事实上是环环相扣的,所以通過这样一个过程,能够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点的融合,而事实上,由于考研时大多是综合题,不是单纯某一章的内容,这样的一个知识整理对学生的考研会带来极大帮助。
3存在的问题
尽管课程改革的引入,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体现其主体性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也出现了一定的问题:
(1)在课前任务的布置过程中,虽然可以通过学习通平台监督其学习情况,但对学习自觉性不够的同学而言,也出现了刷课的情况,并且觉得这对其是一种额外的负担;
(2)在课堂内容的翻转过程中,由于同学们还处于大一阶段,所以对课程内容的把握度不够,这导致学生在讲完内容后,老师仍需要作内容上的补充与修订,这加大了课堂教学的时间;
(3)由于课堂练习时间的不足,所以不会有足够的时间来给学生思考后再做练习,这造成某些同学对课堂练习的投入度不足;
(4)在习题课上,大家的积极度较高,但某些同学虽然敢于上台表达,而由于其课前的准备度不足,所以对习题的分析及处理不够严谨。
针对以上问题,如何在之后的教学过程中及时的加以修订与把握,这需要我们师生之间共同努力,从而切实提高课程质量。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1493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