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方言音系研究综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对比分析多种研究长沙方言音系的论著,可以发现:无论是从专题性研究还是从通论性研究来看,对长沙方言音系的研究都是从声、韵、调三方面着手,都具有完整性和充分性的特点。关于长沙方言音系的描写也存在着不同,在声母方面,如尖团的区分,翘舌音t?、t??、?的区分,声母?、z的使用,n、l的混用,f、x的混读等。在韵母方面,如通摄o?、io?的记录,鼻音韵尾的混合,鼻音韵母m、n自成音节等。在声调方面,也体现出一定的差异。之所以产生这些不同,是由发音人不同、调查者记音的区别以及时代的发展变化造成的。
关键词:长沙方言;音系研究;差异
到目前为止,长沙市共辖六区二县,其内部各县市主要是湘语分布区,只有浏阳有赣语和客家话的分布。作为湘方言的代表,长沙方言是其中发展变化较快的一支。本文说的长沙方言主要是指长沙城区方言。
一、专题性著作中的长沙方言音系
长沙方言作为湘方言的代表,很早就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在清代同治、光绪年间修撰的《长沙县志》和《善化县志》的风土卷中,就有关于长沙方言词语的记录和解释。从20世纪80年代,长沙方言开始进入专题化的研究阶段。就音系研究来说,专门针对长沙方言研究的著作纷纷问世。这些专门性的研究文献主要有:《长沙方言》(李永明,湖南出版社,1991)、《长沙方言词典》(鲍厚星等,江苏教育出版社,1993)、《长沙话音档》(鲍厚星,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长沙方言研究》(鲍厚星等,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等。下面,我们将《长沙方言词典》《长沙话音档》《长沙方言》三部著作中有关的长沙话音系资料摘录下来,并予以归纳整理,从中窥探当下学界对长沙方言音系研究的概貌。
(一)《长沙方言词典》记录的长沙方言音系
《长沙方言词典》记录的是城区老派语音,其中,声母23个,韵母41个,声调6个[1]。
1.声母23个,包括零声母在内。具体如表1所示:
2.韵母41个,包括自成音节的[m?,n?]在内。具体如表2所示:
3.声调6个,不包括轻声
阴平[?]33;阳平13;上声41;阴去[?]55;阳去[?]11;入声24。
4.阴去实际调值是45,阳去实际调值是21。
(二)《长沙话音档》记录的长沙方言音系
《长沙话音档》记录的是老派长沙话,其中,声母23个,韵母41个,声调6个[2]。
1.声母23个,包括零声母在内。具体如表3所示:
2.韵母41个,包括自成音节的[m?,n?]在内。具体如表4所示:
3.声调6个,轻声除外
阴平[?]33巴多居诗乌鸦猫鸡;阳平13爬驼除时吴衙毛骑;上声41把朵煮使武雅卯己;阴去[?]55霸剁巨世务亚冒寄;阳去[?]11稗舵住是雾夜冇徛;入声24八夺局食屋压冇急。
4.阴去实际调值是45,阳去实际调值是21。
(三)《長沙方言》记录的长沙方言音系
《长沙方言》描写的是长沙市区新派的语音,其中,声母20个,韵母38个,声调6个[3]。
1.声母,20个,包括零声母在内。具体如表5所示:
2.韵母,38个,包括自成音节的[m?,n?]在内。具体如表6所示:
3.声调6个,轻声除外
阴平[?]33诗低多;阳平13时题驼;上声42使底朵;阴去[?]55试帝剁;阳去21事递舵;入声24识笛夺。
4.阳平实际调值是213,阴去实际调值不稳定。
二、通论性著作中的长沙方言音系
从上一世纪30年代开始,伴随着全国性方言研究的开展,长沙作为一个主要方言点,其方言音系状况的研究出现在了一些综合性的方言调查资料或语言类资料中。在这些通论性的研究文献中,长沙方言音系研究仅限于章节式的介绍和描写,无老派、新派语音面貌的区分。研究长沙方言音系的通论性文献主要有:《湖南方言调查报告》(杨时逢,“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74)、《汉语方言概要》(袁家骅,文字改革出版社,1983)、《汉语方音字汇》(王福堂,语文出版社,2003)、《汉语方言学基础教程》(李小凡、项梦冰,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等。这四部著作所描写的长沙方言音系大体一致,同时又有细微差别。下面,我们将它们描写的长沙话音系语料摘录下来,并予以归纳整理。
(一)《湖南方言调查报告》记录的长沙方言音系
《湖南方言调查报告》记录的是长沙城区语音,其中,声母19个,韵母39个,声调6个[4]。
1.声母19个,包括零声母在内。具体如表7所示:
2.韵母39个,不包括自成音节的[m?,n?]在内。具体如表8所示:
3.声调6个,不包括轻声
阴平[?]33知沙;阳平13华台;上声53讨底;阴去25旦做;阳去[?]11内会;入声24石绝。
4.阴平实际调值是323,阴去实际调值是45。
(二)《汉语方言概要》记录的长沙方言音系
《汉语方言概要》所记录的长沙方言音系,声母23个,韵母40个,声调6个[5]。
1.声母23个,包括零声母在内。具体如表9所示:
2.韵母40个,包括自成音节的[n?]在内。具体如表10所示:
3.声调6个,不包括轻声
阴平[?]33诗摸奢鸦;阳平13时模蛇牙;上声[]41使母舍雅;阴去[?]55试幕赦亚;阳去21市磨社夜;入声24石木设押。
(三)《汉语方音字汇》记录的长沙方言音系
《汉语方音字汇》记录的是长沙城区语音,其中,声母20个,韵母38个,声调6个[6]。 1.声母20个,包括零声母在内。具体如表11所示:
2.韵母38个,包括自成音节的[m?,n?]在内。具体如表12所示:
3.声调6个,不包括轻声
阴平[?]33高天兄生;阳平13穷时年容;上声41板可两以;阴去45报气败义;阳去21败话义祸;入声24不塔集奠。
4.阳平实际调值是113,阴去实际调值是445。
(四)《汉语方言学基础教程》记录的长沙方言音系
《汉语方言学基础教程》记录的是长沙城区语音,其中,声母20个,韵母38个,声调6个[7]。
1.声母20个,包括零声母在内。具体如表13所示:
2.韵母38个,包括自成音节的[m?,n?]在内。具体如表14所示:
3.声调6个,不包括轻声
阴平[?]33高天兄生;阳平13窮时年容;上声41板可两以;阴去45报气败义;阳去21败话义祸;入声24不塔集奠。
4.阳平实际调值是113,阴去实际调值是445。
三、各家记录的长沙方言音系的比较
在上述音系资料中,《长沙方言字典》和《长沙话音档》描写的是长沙市区的老派方言,二者记录的音系完全一样;《长沙方言》则是代表长沙市区新派方言。《汉语方言学基础教程》和《汉语方音字汇》中关于长沙方言的音系材料完全一样,它们与《湖南方言调查报告》都代表了长沙城区方言,不分新、老派;而《汉语方言概要》的长沙方言音系材料没有明确所属。因此,我们主要对这些资料之间的差异做出归纳整理。需要说明的是,在下面的描述中将以老派、新派及编写者的姓氏作为其研究资料的简称(如杨时逢《湖南方言调查报告》,简称杨版)。它们的主要区别如下:
(一)声母
1.尖团的区分情况不同,具体如表15所示:
2.翘舌音t?、t??、?的区分情况不同,具体如表16所示:
3.声母?、z的使用情况不同,具体如表17所示:
4.n、l混用情况不同
新派和杨版区分n和l,古泥娘来三母三四等字读n,但在齐撮前略带舌面色彩为?,在开合洪音前,有时读成边音l。老派和王、李版不严格区分n、l,视n、l为同一音位的自由变体,认为l发音更接近鼻音l。
5.f、x混读情况略有不同
在新派与杨版中,f的发音与北京音大致相同,但x发音更近似于喉与小舌擦音的h。老派与其他三版的长沙话擦音x音值与北京音同,f带有双唇摩擦。
(二)韵母
1.通摄o?、io?的记录不同
老派通摄读o?、io?,新派以及杨版、袁版等则将通摄o?混入?n、io?混入in,具体如表18所示:
2.鼻音韵尾的混合情况不同
老派、王李版中有-n韵无-?韵。新派和杨版、袁版中有-n、-?两种韵尾,-?只出现在通摄即元音o后面,构成o?、io?两韵;-n呈弱化,主要元音实际略带鼻化。
3.鼻音韵母m、n自成音节情况不同
除了袁版对声化韵m没有记录以外,其他资料都有鼻音韵母m、n的描述,尤其是n?,这个声化韵不见于北京音,只在方言音系中存在。
(三)声调
各位学者对长沙单音声调的描写也略有不同,具体如表19所示:
表格说明:“/”之前的声调是各位学者根据实际调位所归纳的调位,“/”之后的是各位学者所记录的实际调位,两者的区别意义不大。
从表19可以看出,诸位学者所描写的长沙方言声调有以下两点差异:
1.调值有所不同,阴去调值差别较大。除了杨版和王、李版的阴去调值为升调35/45或平伸调445外,其他资料中的阴去调值都是高平调55。
2.文白异读时去声的变化不同。除了王、李版的长沙方言音系材料里没有对去声的异调字作出说明外,其他资料里都有去声字白读阳去、文读阴去的记录。例如:
从以上不同版本的长沙方言声、韵、调的比较中,可以看出,有些部分的描述相差无几,有些部分的描述则存在一些差异:
第一,长沙话发音人的基本情况不同。杨版的发音人是长沙城内师范学校的当地年轻学生,袁版的发音人是北京大学不同方言区的学生和部分教师,而王、李版的发音人是长沙城区中老年人。
第二,各个版本采用的是传统的耳听笔录的记音法。事实上,通过这种方法得出的描述结果都带有相对模糊性,尤其是声调的调值描述部分;再者,发音人的不同背景和记录人的各种差异都会造成误差,这些差异叠加在一起就可能会形成上述的版本差异。
综上所述,无论是专题性研究还是通论性研究,长沙方言音系研究主要都是从声、韵、调三方面着手,因此,都具有完整性和充分性的特点。不过,由于发音人的基本情况不同、调查者记音的区别以及时代的发展变化等,这些因素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对长沙方言音系的记录产生影响。
参考文献:
[1]鲍厚星,崔振华,沈若云,伍云姬.长沙方言词典[Z].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3.
[2]鲍厚星.长沙话音档[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3]李永明.长沙方言[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1.
[4]杨时逢.湖南方言调查报告[M].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74.
[5]袁家骅等.汉语方言概要(第二版)[M].北京:文字改革出版社,1983.
[6]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语言学教研室编,王福堂修订. 汉语方音字汇(第二版重排本)[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3.
[7]李小凡,项梦冰.汉语方言学基础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8]鲍厚星,崔振华,沈若云,伍云姬.长沙方言研究[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2266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