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独值音系元素的理论溯源与优势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本文追溯了现代音系学关于音系原子单位的最初观点及其背后的思考,简述了从最早的区别性特征到SPE特征、几何中的特征,再到音系元素的过程。本文整合了元素理论与量子理论和发音音系学,解释了为何元素是融合了感知与发音的最佳音系原子,是心智与物质的最佳中介。
  关键词:音系原子单位
  语言学研究,包括语音学研究最基本的特点是,言语或语音作为物理上的连续统,可以分析为一些具有固定属性的单位。其次,语言学家在观察自然语言时发现,绝大多数音系过程都涉及自然类,即一类或一组语音。定义自然类及其与基本语言单位的联系,是语言学的任务。这些语言学或音系学基本单位是理论实体,它们与物理上连续的言语的对应关系构成语音学-音系学交互研究的核心课题与争论。
  有哪些音系学单位?最小的音系学单位是什么?这是结构主义到生成语法早期最关心的问题。尽管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各不相同,形成争论,但至少有几点是没有什么争议的,那就是,既然语言学沿用硬科学的自然主义方法论,那言语必须被分解为尽可能小单位。寻找和定义这些原子单位是语言学研究的目标。概况而言,原子性音系单位经历了音位、区别性特征、特征矩阵、特征几何、独值特征、元素几个阶段。
  一、最初的音系原子单位
  Trubetzkoy提出原子音系单位为音位,这是他受喀山学派影响的体现。在堪称现代音系学宣言的《音系学原理》(Trubetzkoy 1939)的第一章,他就定义音系学为关于语音的区别性对立的科学,区别性的音系单位为音位。但该书也表达了区别性特征的概念,Trubetzkoy说,要构建特定语言的完整音位系统就要确定每个音位的音位内容;而音位内容一个音位所具备的全部的区别性音系特征,区别性特征是语言中构成区别性对立关系的语音特征,是构成不同类型音系对立的具体维度。这些区别性特征为这个音位的所有变体所共有,可以把该音位跟同一语言中所有其他音位,尤其是跟该音位关联密切的那些音位区分开。即是说,区别性特征重复出现在同一个系统中成对的音位中。
  Trubetzkoy提出的三大对立之首即为有无对立(private opposition)。当一个对立成分以某个标记的出现为特征,另一个对立成分以该标记的缺失为特征时,便构成有无对立,如“圆唇的”/“非圆唇的”。以特定标记的出现为特征的对立成分称作“有标记的(marked)”,以其缺失为特征的称作“无标记的”。有无对立后来被独值理论发扬光大。
  Jakobson令Trubetzkoy的区别性特征概念丰满、精确。雅氏的“区别性特征”理论,在诸多方面相当于特氏的区别性对立关系理论。最大不同是,Jakobson(1939) 将被Trubetzkoy视为音位描写维度的区别性特征定格为最小音系单位。
  随后Jakobson et al.(1952)总结出12 项偶值(正、负值)的特征,这12个特征是从声学即感知角度来定义的。在Jakobson看来,语音信息是听说者共享的交际经验,从感知角度定义特征无可厚非。至于Jakobson为何要坚持偶值性,在当时有三大诱因。 第一,神经学的发展显示,人类神经遵循开关模式,不是被激活就是被抑制。第二, Jakobson本人当时受未来主义诗歌的音美学(phonesthetics)的影响很深。未来主义音美學旨在寻找一种自身无意义但能改变意义的声音单位,在Jakobson看来,这种单位一开始是音位,最终定为特征,特征通过正负值的转变改变意义,这两点使Jakobson体系杜绝了独值对立和多值对立的可能。第三,现代信息论问世并很快开始用于语言符号的构建和解构;偶分特征更便于信息计算,而特征的不充分赋值又保证了语言结构描写的最简化。这些显然是SPE的特征矩阵表达式的灵感来源。SPE否决了音位,音系对立和过程的表述任务全交给特征。特征矩阵片段的特征值改变,令自然语言现象向计算机语言转译成为可能。
  二、生成音系学中的音系特征
  生成音系学问世于Chomsky & Halle(1968)的《英语语音格局》(SPE)。SPE是一套基于特征的系统,规则通过改写特征来表达。一般认为,SPE特征系统是对Jakobson特征系统的继承。SPE特征矩阵中,所有音段特征都是偶值的。后来到了的表征(几何)理论阶段,有些特征(如[浊音性]、[鼻音性])更宜处理为独值的观点才慢慢被接收。其次,SPE特征基本都是从发音角度定义。所以SPE体系对Jakobson体系也是有背离的。
  但后世生成音系特征理论在评估与扬弃Jakobson的体系时,忽视了最重要的三点。其一,Jakobson提出的元音的特征和辅音的特征,包括两者间的滑音的特征,没有本质区别;其二,Jakobson其实力图同时从声学、发音来定义特征,只是发音与声学间缺乏一一对应关系,才被迫选择声学感知视角,否则他不会看重特征偶值性与神经元开关模式的联系;其三,Jakobson的特征体系非常简洁,Trubetzkoy的约40个特征被缩减到12个。这三条重要的特点被后世音系学各派集体忽视了。尽管管辖音系学(GP)等独值理论和Clements &Hume(1995)等偶值理论也提出元辅音特征同质观点,前者还不停标榜其理论的经济性,但相关文献很少参照Jakobson。尤其是Jakobson对发音和声学的兼顾,被学界长期误解为感知决定特征论。从Jakobson到元素理论,音系学走了漫长的迂回,才回到音系原子单位必须既不偏向发音也不偏向感知的结论。
  SPE的偶值特征理论被大部分后SPE的特征理论批判性继承。继承的自然是偶值特征,批判或叛逆则主要源自两点。其一,从理论经济性角度讲,SPE相对Jakobson是一种 “倒退”。更麻烦的是大量的偶值特征如没有组合约束,会导致音系过度能产,即音系会预测出不少不存在的表征与过程。其二,非线性音系学崛起,传统的超音段特征须与音段特征分离,而音节、音步等概念被引入生成音系,这些都指向语音结构的非线性:不同的语音特征集合在不同层面上,每一层面都定义一个自然类。联系到SPE发音定义特征的基本原理,这些层面自然而然代表发音器官(部位)与方式,它们是特征树上的中间节点。发音部位、方式即内部分类则由终端节点特征来体现。特征几何很大程度缓解了系统的过度能产性,和规则的随意性,它和其它非线性音系理论一道,将表征推到了生成音系的舞台中央。独值理论,作为表征导向强烈的理论,也是在这个大背景下问世的。   特征几何与偶值性的问题
  特征几何发展的另一结果是独值特征的“回归”;特征几何中,位于终端节点和根节点之间的中间节点的特征都是独值的(Clements 1985,McCarthy 1988),而GP、依存音系学(DP)等独值理论中独值特征(元素)也大致对应这些中间节点特征。但只要几何理论不与SPE的特征偶值性决裂,它们与独值理论的调和或相互转译就绝无可能。 所以,强调独偶值的对立不重要,阐释独值的优势才是关键。我们将从三个方面阐释。
  独值的优势首先从基于偶值的几何的劣势中体现出来。特征几何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比如,根节点包括什么特征? 为何偏偏中间节点是独值,其特殊性的理据是什么?[浊音]、[鼻音]可否为独值? [连续性(continuant)]、[边音性]、[刺耳性(strident)]的上位节点是什么?[开口度(Aperture)]是否可以取代[高]和[低]等,一大堆问题未解决。
  比如说,关于[响音性(sonorant)]、[辅音性]、[连续性]这三个特征的摆放,生成音系学提供了至少三套几何方案。方案一是将它们放在根节点下(McCarthy 1988);方案二是[连续性]在根节点下但[响音性]和部位特征在喉上节点之下(Avery & Rice 1989);方案三是发音音系学(AP)的方案:将特征放在为每个终端节点标注阻塞程度(constriction degree,基本对等于[continuant])(Browman & Goldstein 1989)。但Harris & Lindsey(1995)认真评估三个方案后,认为都不能统一解释音段弱化现象。相反,独值元素理论认为在主位(head position)的强版音段和在非主位的弱版间的区分与声学特征的丰度(数量)是直接关联的。独值理论都将弱化统一解释为元素在表征中的解构(元素脱落),即配给它的信息量减少(Harris & Lindsey1995)。表征越复杂,包含元素越多,音段越“强”;表征越简单,所含元素越少,音段越弱。而SPE及其后续特征理论无法概述这一点,它们错误地认为,强和弱的音段的信息负载量一样,背离了信息论。它们认为音段表层的强弱之别是因為发音执行中力量或时间分配不均所致,这往往导向对音系强弱的语音学或功能解释。 反倒是独值理论更能坚持语言内部解释,更契合生成音系学原理。
  第二,既然叫特征几何,按几何学原理,节点应纯粹是起组织作用的,本身无任何语音内容,或是有何内容也不重要,节点间的关系才最重要。但目前的特征几何理论,节点都有其内在语音实质,代表着相应的发音部位和气流运行方式,比如说[舌冠]、[连续性]这样的特征,只是节点占据者,是物质实体,负责提供所占之节点的语音或物质说明(exponent)。这样一来,几何中的特征就背离了Trubetzkoy和Jakobson最初赋予特征的内涵与意义:作为最小音系单位,他们应是承载音系区别与对立的概念,是唯理的、抽象的;特征可以有语音说明,但本身不应该是任何实体的语音说明。由于设置了特征的扩散、脱离等机制,任何特征几何中,节点和特征都不会合一,它们是不同的实体,特征居于节点,因而特征只能是节点的物质或语音说明。再进一步推论,作为物质实体的特征是不能充作音系单位的。现代音系学自诞生起,便与语音学有严格的分野。
  第三,基于SPE特征的几何理论太不经济。特征数量太多,加上很多是偶值的,自然导致大量的冗余,所以特征几何走向不完全赋值理论是一种必然。不完全赋值就是为了消除音系表征中的冗余,将冗余信息交给音系-语音接口。不完全赋值的表征不利于词项的存储和提取,所以所得的表征的经济性是以(提取时的)计算量增加为代价的。相比而言,独值理论要经济多了。其元素或粒子的数量被压缩在个位数。经过多年的努力,基本原子的数量越来越少。目前各独值理论统一的认识是音系只需要六个元素:I、A、U、?、H、L/N(Backley 2011)。而van der Hulst的激进(Radical)CV音系学认为只需要C、V就能表达某语言的音段库藏。RCV音系令独值理论在经济性上做到了极致。
  三、独值元素的合理性
  但要证实独值理论的优势,光指出偶值理论和特征几何的不足是不够的。最重要的是论证偶值特征没有的独值元素的合理性。元素的合理性除了它们数量(经济性)优势外,更重要的两点是:一、它们是音系这个心智系统和物质世界的“完美”中介,因而具有“双重性”,既有物质基础又脱离了物质束缚的真正的计算性原子,关键就看如何统一这两重性质。二、它们既是感知对象(percept)又能充当发音指令,完美兼容感知与发音;同样,必须阐明两者如何兼容。
  上述体现独值元素合理性的两点是同一硬币的两面。感知对象以声学语音信息为基础,发音指令这是大脑指派给发音器官的心智单元。前面说过,Jakobson之所以选择声学感知来定义特征是因为声学印象与发音指令缺乏一一对应关系,而声学相对发音来说相对恒定,其实Jakobson理想中的特征应该是中性或兼顾感知、发音的。但元素被重新定义之前,GP、DP、粒子音系学(PP)提出的独值特征都是从发音定义的。DP提出的是范畴音姿(categorial gesture)、发音音姿和启动(initiatory)音姿,GP所谓的元素由SPE偶值特征矩阵构成,PP的基本粒子也是与发音相关的开口度、腭音性和唇音性粒子。可见,相比独偶值之争,更要紧的是解决好发音感知兼容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赋予元素全新的内涵。
  生成音系学为实现Jakobson的理想,在声学与发音的对应方面做了很多努力。量子理论就认为发音和声学间的非线性关系使得发音上的细微变化引发感知上的粗粒度反应,即感知的范畴化,音系特征就是范畴化的结果。量子理论虽然坚持发音最终决定特征,但也确认特征和声学结构间存在恒定的联系,即发音、感知存在严格对应。量子理论可视为Jakobson et al.(1952)观点的复活,但同强调了特征的物理或物质基础,也是对SPE的发展。 但尽管有此努力,声学与发音单元间仍缺乏稳定的一对一对应,心智和物质间往往呈现多对多映射。生成音系学家继续寻找别的出路,那就是AP(Browman & Goldstein 1989)。AP解决多对多映射难题的答案是音系、语音统一为音姿(gesture)的表征与操作。   音系、语音操作同一套音姿,便避免了映射不一一对应的问题,因为从物理刺激到心智表征之间的映射不会有任何问题,反向映射亦然。音系与语音一旦如是统一,存在于物质世界的音姿就构成了心智表征基本构件,等同音系特征。心智表征的原子本就来自物质世界,音姿成为解决发音向特征或心智单位映射问题的关键。而元素理论用声学特点定义元素,解决了心智单位到感知项的映射问题。至此,两种或两段映射都稳定或基本上一对一了。剩下的问题是如何将两段映射统一起来,将AP的音姿和独值理论的元素统一起来。对比独值理论文献不难发现,同样的元素表征在不同语言中代表不同的语音,即音系表征向语音的映射是有跨语言差异的。比如,/A/在日语是[<E:\当代旅游\19年3期\内芯\周丽1.png>],在阿拉伯语是[<E:\当代旅游\19年3期\内芯\周丽2.png>],在英语是[?]。我们认为,解释跨语言的映射差异的唯一方案是通过个体发生(Ontology)。
  首先,个体发生在具体的不同的语音环境中,自然没有普遍性的要求。其次,语音学习是人的天赋;婴孩通过习得建立发音音姿与声学音征的耦合,实行量子理论提倡的“既定声学结构与各种发音协调方案的适配”,而各种发音协调的目标却是稳定、单一的,这又是AP的基本要求。耦合或适配过程从环境语音输入开始,在神经网络扭曲的基础上,形成的声学原型感知项与各种变异表征间的固定映射;原型感知项通过天赋的内部合成装置转换为音姿配置,形成范畴与其读解的固定关系,即量子关系。但在演化和习得的过程中,神经网络更重要的任务不是形成原型,而是形成一层比一层抽象的表征。网络析出的结构表征才是继续推动习得的动力或锚点,直到符号性算子和规则的出现;这些后成的算子(无论叫元素还是特征)是心智的、天赋的(胡伟、李兵2018)。
  通过个体发生视角,我们很容易也很清晰地将量子理论、AP、元素理论统一起来,整合为最合理的特征理论。
  四、结语
  本文追溯了现代音系学对音系原子单位定性的最初观点及其背后的思考,讨论了SPE特征,尤其几何理论的弊端,论证了独值元素的合理性:元素是心智与物质间的最佳媒介,正是Jakobson追求的既不偏向发音也不偏向感知的音系原子。从Jakobson到元素理论,音系特征理论完成了一次“螺旋式上升”。
  参考文献:
  [1]Avery, P. and K. Rice 1989. Segment structure and coronal underspecifi cation. Phonology 6: 179-200.
  [2]Browman, C. & L.M. Goldstein 1989. Articulatory gestures as phonological units. Phonology 6: 201-251.
  [3]Chomsky, N. & M. Halle 1968. The Sound Pattern of English. New York: Harper and Row.
  [4]Clements, G.N. (1985) The geometry of phonological features. Phonology 2: 225-252.
  [5]Harris, J. & G. Lindsey 1995. The elements of phonological representation, in J. Durand and F. Katamba (eds) Frontiers of Phonology: Atoms, Structures, Derivations. London and New York: Longman, pp. 34-79.
  [6]Jakobson, R. 1939. Observations sur le classement phonologique des consonnes. Proceedings of the Third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Phonetic Sciences: 33-41.
  [7]Jakobson, R., G. Fant & M. Halle 1952. Preliminaries to Speech Analysis: The Distinctive Features and Their Correlates. Cambridge, MA: MIT Press.
  [8]McCarthy, J. I988. Feature geometry and dependency: a review. Phonetica 45.84-108.
  [9]Trubetzkoy, N. S. 1939. Gründzuge der Phonologie. Travaux du Cercle Linguistique de Prague 7 G ttingen: Vandenhoek and Ruprecht.
  [10]胡偉,李兵.音系范畴是天赋还是浮现的?[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8(5):679-69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00387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