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对幼儿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自出生起,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就与国家分不开。幼儿期是一个人道德观念形成的萌芽时期,是培养良好品德行为的关键时期。所以,对幼儿进行爱国主义启蒙教育十分必要。但是,在幼儿阶段,个体的“自我中心”较强,社会性较弱,因此,幼儿的爱国教育有其独特性。幼儿的爱国教育应该把重点放在对“国家”概念的理解,对“爱国行为”的体验,以及在理解和体验的过程中逐渐萌发的国家自豪感、行为认同感和初步的社会责任感等一系列初级的爱国情感上。
从具体到抽象:丰富幼儿对国家的理解
“国家”是一个较为抽象、复杂的概念,它具有丰富的内涵。比如,国家包括领土、人民(民族、居民)、文化和政府四个要素;国家有地理、政治、民族三个层面;国家有独特的文化,包括语言、文字、信仰、习俗、服饰、饮食习惯,等等。
幼儿的认知具有形象、简单的特点。一方面,幼儿对外界事物的认识主要依靠具体的形象,比如,幼儿需要借助绘本中的图片来理解故事;另一方面,幼儿在理解概念时往往比较表面和粗浅,且常常与自己熟悉的事物相联系,比如,幼儿画的太阳是一个圆圈,有时还会画上笑脸。
“国家”这一概念对幼儿来说过于复杂、难以理解,不是很快就能掌握的,它需要建立在幼儿知识经验不断丰富的基础上,伴随着幼儿思维水平的不断提高。每位幼儿所掌握的同一概念的深度和广度是不同的,同一幼儿在不同发展阶段所掌握的同一概念的深度和广度也是不同的。这个概念掌握的过程,就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过程。
幼儿对“国家”的理解和概念掌握也是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包括多个层面。通常,我们可以通过幼儿对某一事物的言语表达来了解其对该事物的理解。一开始,幼儿对国家的理解会停留在国歌、国旗、国徽、国庆节等这些能够直接感受或观察到的事物和现象上。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他们对与国家相关的抽象词汇学习越来越多,对其掌握的词的外延和内涵的理解也不断丰富和深刻。比如,一名小班的幼儿看到五星红旗就知道这是中国的国旗,而一名大班的幼儿看到五星红旗就能够明白红色及五颗五角星代表的含义。
因此,我们需要结合幼儿成长的认知特点、幼儿所处的环境,不断丰富幼儿对国家的理解。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社会环境,都蕴含着大量的爱国主义教育的信息和资源。比如,自然环境中的山川河流、动植物等向幼儿展示了具体、形象、生动的学习内容,可以培养幼儿的探索能力,引发他们的认知兴趣,获得对周边世界的感性认识;社会环境中的生活设施(超市、医院、银行等)、文化资源(博物馆、科技馆、图书馆等)向幼儿提供了真实、全面、立体的体验,帮助儿童了解国家与社会的运行过程,体验本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感受祖国文化的悠久历史和博大精深。
因此,在孩子3~4岁时,成人可以从孩子身边具体的环境入手,帮助他们理解“国家”的概念:爬爬山,逛逛公园、超市,利用大自然的“活教材”和大社会的“活教育”一点点积累知识,增长见识。到了4~5岁,可以引导孩子对已经具有的某一方面的国家知识进行概括,指出某些特点,比如,中国饮食的区域特点,与其他国家有什么不同;中国的语言和文字的特点,与其他国家有什么不同,等等。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到了5~6岁,知识经验的不断丰富使得他们能够凭借具体形象的联想进行大量的具象思维活动,同时,幼儿的抽象思维能力也开始发展,成人可以通过和孩子一起去博物馆、科技馆参观学习,引导他们寻找和建立身边事物之间的关系,逐渐形成有关国家内部各项事物若干特征的总体概念。尽管形成的概念不一定特别清晰,对概念的理解也比较粗浅且断断续续,且往往限定在所熟悉事物的某些外部和内部的特征上,但对学前儿童来说,已是难能可贵的“国家”概念启蒙。
从模仿到体验:促进幼儿的爱国行为
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人的行为习得过程有两种,一种是通过直接经验获得行为反应,另一种是通过观察示范获得行为反应。幼儿的爱国行为属于个体社会性行为的范畴。观察和模仿是社会性行为习得的重要方式。促进幼儿的爱国行为,重要的实现途径是强调观察学习,重视榜样的作用。
观察模仿主要是通过让幼儿实际参与活动来影响他们的社会行为,比如,参观革命烈士纪念馆,向解放军叔叔学习站军姿、走队形等,都是可选择的方式。需要注意的是,要使幼儿的观察学习发生,仅仅让幼儿参与活动还不够,家长需要引导和把握几个重点。第一,向幼儿描述观察模仿的榜样的具体行为,使幼儿能够注意到;第二,让幼儿在记忆中有该行为的动作观念,这可以结合相关的图片、视频、动画进行;第三,考虑幼儿是否有动力和能力去完成这一动作。成人在进行引导的时候,需要结合孩子的特点和需求。
那么,什么样的榜样可以作为幼儿爱国行为的观察对象呢?
基于国家内涵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幼儿爱国行为的榜样必然是多样的。既可以是历史上有典型爱国行为的英烈,也可以是现当代对国家建设有杰出贡献的人才,比如,抗战老兵、烈士家属、奥运健将、宇航员和载人航天的设计师等。既可以是伟大的人物,也可以是身边的普通人,比如,劳动模范、行业标兵、消防员叔叔、环卫工阿姨,等等。有时,成年人的一些行为也会在不知不觉中成为幼儿爱国行为的模仿对象。比如,有一位大班的孩子,某一阵子经常唱《国家》这首歌,引得班上的孩子纷纷学习,原来,他的妈妈最近在家经常唱这首歌,久而久之,孩子就学会了。幼儿的社会行为学习具有长期性和反复性的特点,因此,幼儿爱国行为的榜样及榜样行为如果是幼儿身边所常见的、可以经常观察学习的,对其行为一定能产生非常大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讲,家长的爱国行为很重要。
陶行知先生说过,“思想与行为结合而产生的知识是真知识”“经历与体验结合而产生的才是真经验”。对幼儿而言,他人的经验固然可以作为模仿的对象,但仅有经历却无体验的经验,于幼儿是无益的“伪经验”。因此,在观察模仿爱国行为的基础上,幼儿还需要去亲自体验和实践相关的行为,才能使愛国行为真正被幼儿习得。 适宜幼儿体验和实践的爱国行为可以随着其对“国家”概念理解的深入而展开。最初的爱国行为可以集中在一些具体的对象上,比如,国旗、国歌、国家版图等,幼儿学习唱国歌、升国旗时的行为礼仪,学会尊重国家的象征物。当幼儿开始关注有关国家的某一方面知识时,家长可以选择多种活动丰富他们的感官。比如,某幼儿参加了一次现场制陶艺的活动,对陶瓷制作很感兴趣,家长带他参观了陶瓷博物馆,让他欣赏中国各个时代精美的陶瓷作品;带他去逛陶瓷品市场,让他看到丰富多彩的现代陶瓷用品;又带他去陶瓷制作工厂,了解陶瓷制作的整个过程……这些活动可以帮助幼儿对周边事物获得感性认识和亲身感受。
从感受到共情:培养幼儿的爱国情感
个体的情感,从来不会产生无缘无故的爱,必须建立在个体与事物联系、互动的基础上。要使幼儿产生爱国情感,就必须建立幼儿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并且不断产生互動。同时,对于以情感驱动进行学习的幼儿来说,爱国情感的激发可以带动他们进行认知学习和行为发生,“以情促知”“以情导行”。
没有实践体验的爱国情感,会显得空洞,变成口号;没有认知理解的爱国情感,会显得浅薄,缺乏依据。相应的,没有情感激发的爱国行为,会显得生硬,流于形式;没有情感激发的认知理解,会显得枯燥,失去兴趣。
因此,幼儿爱国情感的培养离不开幼儿对国家的理解和活动的体验,这就使得幼儿的爱国情感具有广度和深度上的不同层次。自小到大,从爱家庭、爱幼儿园,到爱家乡、爱祖国;由己及人,从爱自己、爱父母,到爱同伴、爱老师,再到爱社会上其他的人。幼儿在学习、练习、感受、体验的过程中,不断感同身受,加深对国家的理解,丰富对爱国的认识,以共理心、同情心获得各种感官上的知觉,慢慢地让爱国的种子在心中生根、萌芽。
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拥有不少传统佳节,每一个节日都有特殊的意义和特别的风俗活动。就像很多孩子最喜欢过年,因为中国传统节日对幼儿来说,是“热闹的”“好玩的”,非常符合幼儿喜欢“游戏”的心理。我们可以借助这样一些节日,通过“仪式感”的方式让幼儿的情感得到释放,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比如,在端午节期间,给幼儿讲一讲相关的故事、传说,和他们一起制作香囊、粽子,带他们观看划龙舟、踩高跷的风俗活动,让幼儿从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等,全方位认识、了解和感受“端午节”传统节日的文化精髓和魅力,使他们在潜移默化的感知中渐渐形成爱国主义情感。相信,这种情感会伴随他们一生,即使他们长大了,无论在哪里,每到这一天,就会想起儿时的快乐时光,珍惜祖国带给他们的美好回忆。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2431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