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音和”在广东汉乐“和弦”中的体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和”的音乐美学思想历史悠久,是中国音乐审美精神的体现。广东汉乐“和弦”,是广东汉乐乐师们自娱自乐,以丝弦乐器为主的合奏形式。本文以“羊城广东汉乐团”的“和弦”为例,探索广东汉乐“和弦”中“音和”的美学思想体现。
  【关键词】广东汉乐;和弦;音和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05-0044-01
  广东汉乐,是广东三大乐种之一,是客家先民从中原南遷的过程中,由中原文化、楚文化、赣文化、闽文化与岭南文化相互碰撞产生的结晶。广东汉乐“和弦”,又称“和弦索”,是广东汉乐乐师们自娱自乐,以丝弦乐器为主的合奏形式。“羊城广东汉乐团”是2005年由广东汉乐爱好者和联合会共同组织成立的,是居民“和弦”,传播广东汉乐的民间乐社之一。
  “‘以和为美’的音乐审美特征既体现在音乐作品本身的和谐品质上,也体现在人的听觉感官所建立的审美经验中。它包括音声的和谐,节奏的适中,和声的协和,音色的适性。”《国语·郑语》中,周太史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观点,《乐记(乐本篇)》中也提出:“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都认为音乐的美来自不同声音的相互应和。在《左传·昭公二十年》中,春秋时齐相晏婴认为:“声亦如味,……清浊、小大、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济也,”晏婴认为音乐的美是各种因素,如音的高低、长短、速度、力度、节奏等的“相成相济、和谐统一”的结果。综上所述,古人认为,“和”之所以美,是多种不同的声音导向统一的结果。广东汉乐“音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乐器间音色的和谐
  中国的乐器追求丰富多彩、和美适性的音色。广东汉乐“和弦”的形式是以合奏为主,通常使用的乐器有头弦、提胡、椰胡、二胡、扬琴、古筝、笛子、琵琶、小鼓、正副板、小钹等,所使用的每一个民族乐器都有其个性化的音色,头弦的音色高亢清亮,穿透力非常强,提胡的音色较为浑厚、椰胡的音色低沉,二胡的音色柔和,他们的音色与头弦的音色形成鲜明的对比。再加上笛子、洞箫的相辅相成,弹拨乐器扬琴、琵琶的柱式和弦织体,打击乐器的节奏配合,使得整个音乐的织体很丰满,很和谐,但又不失个性化。不仅不同的乐器音色各异,相同的乐器,通过不同的技巧也能获得不同的音色效果,如拉弦乐“催弓”的使用、左手揉弦的使用,笛子、洞箫气息的控制运用等,都会使音色呈现丰富多彩的特点。音乐的美来自不同声音的结合,所谓“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广东汉乐中每个乐器的个性都很鲜明,音色也大不相同,但配合在一起的音响效果很是和谐,从而构成了广东汉乐“音和”的音响特点。
  二、节奏的把握
  在没有指挥的情况下,乐团是如何把握节奏,相互配合的?打击乐器,在汉
  乐“和弦”中起到了给出节奏、掌控节奏的作用。每首乐曲都会以打击乐器正板或副板起调,乐师们根据打板的节奏一起进入。“羊城广东汉乐团”所使用的乐谱中,运用拟声字“嘟鹿”“笃”“的”等清晰地标明了打板的节奏。
  头弦因其高亢的音色在乐团中起领奏作用,在演奏过程中也起到了掌控节奏的作用,在某些长音或气口处,乐师们会根据头弦的弓子或肢体动作来判断什么时候该进入。在部分乐曲中,笛子也会成为领奏乐器,起到了控制节奏、起调的作用。
  三、即兴的发挥
  即兴发挥是传统音乐的一大特色,在广东汉乐里也不例外。乐师们所使用的乐谱都是一样的,不同的乐器根据乐谱进行即兴的发挥。张楷元团长说,乐师们演奏过程中会在节拍不变的情况下进行即兴的发挥。以广东汉乐曲《翠子登潭》为例:(如谱例1-1)
  如谱例1-1所示,头弦在进行即兴发挥时,只是加音或减音等,为了乐团的和谐,不会改变其节拍。丝线乐器的演奏,由于定弦不同,即使演奏相同的乐谱,在不同的乐器声部中,也会出现旋律升高或降低八度,互相补充的现象。如二胡乐师在演奏乐曲时,遇到把位上没有的音时,会将原谱上的音选择翻高八度演奏或者变为持续音演奏,从而使音的高低、长短、力度、节奏等因素达到了“相成相济、和谐统一”的结果。古筝也会在演奏时进行即兴的发挥,多为空拍时的即兴刮奏,使得音乐更加具有连贯性。
  四、清晰的谱例说明有助于“音和”
  乐师们演奏所看的谱例,内容是十分清晰的。在没有指挥的情况下,清晰的乐谱记号说明给乐师们提供着信息,如在谱中可以看到“反复后从这里开始节奏转慢”“从第几小节时把音符压缩,节奏加快,奏至尾便接中板”类似这样的字眼,如果有的乐器与其他乐器所奏音符不一样时,也会在谱例中标出。
  五、结语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和”是审美思想的重要基础。广东汉乐“音和”主要体现在音色与节奏的和谐统一,音高、力度、长短的相成相济上。在“和弦”时,乐师们之间你强我弱、你多我少、你长我短的相互配合以及即兴的演奏,使得各种个性不同、音色不同的乐器呈现出了“和谐”的音响效果,所谓“和六律以聪耳”。
  参考文献:
  [1]全国编辑委员会.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广东卷.下,中国ISBN中心出版,2006年11月.
  [2]龚妮丽,张婷婷.乐韵中的澄明之镜——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思想研究[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10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31618.htm